论文交流

浅谈闽南文化融入高中音乐课堂的校本化实践

发布时间:2019-10-30 作者:陈梅珍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3945

摘要: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解决了国家教材的许多不足之处,依据地方的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教师个人进行课程开发,并诉诸教学,使地方的文化可以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闽南文化  校本课程  文化传承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对校本课程的界定,让闽南本土艺术走进高中音乐课堂不再是一句空话。将闽南本土曲艺应用于课堂,是我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大胆尝试,这需要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因为泉州是中国首批文化历史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积淀深厚,人文荟萃。发掘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有机会零距离感受,彰显古城泉州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是践行“福建精神”的具体做法。

一、发挥好音乐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①让泉州曲艺走进课堂,丰富我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湘版《音乐鉴赏》《丝竹相和》一课中我就插入了南音教学,我以一幅南唐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引导学生观看其中一仕女的琵琶演奏姿势,提问学生跟今天的琵琶演奏有何不同?学生答道:今天是竖着拿,画中是横着拿。然后我出示南音视频,学生看到了演奏者居然与画中一样,对南音的历史产生的浓浓的兴趣。我接着介绍了南琶及南音的由来,她是康熙帝御赐“御前清曲”;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郭沫若语);并且是世界文化遗产,学生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升。在讲授《现代京剧》一课,我把课堂拓展到高甲戏来,介绍了高甲戏的角色,特别是丑角——“闽南第一丑”柯贤溪。让学生欣赏《连升三级》的群丑对白表演片段,引起哄堂大笑,原来高甲戏的幽默一点不逊于今天的相声,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高甲戏的魅力所在。在《非洲音乐》一课中,讲到南非土著舞的时候,我向学生介绍我们泉州也有很MAN很原生态的舞蹈——拍胸舞,并让学生看了视频,学生都觉得很滑稽风趣。还有介绍山西皮影艺术时,皮影的呈现是平面视觉效果,我说:让你们观看一种立体视觉艺术。然后播放了央视《我要上春晚》的泉州木偶戏表演片段,学生大开眼界。接着,我又向学生讲江加走大师的木偶制作及黄奕缺大师的木偶表演。因为,学生虽然知道“嘉礼”,但从没有这么认真观赏过。

其实,我们泉州之所以能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肯定是海纳百川,包容了各种曲艺形式,只不过是我们平时只教课本的知识而未深入地挖掘本土的文化。因此,我做了大量的尝试,让课堂模式更灵活多样,创造性地植入泉州曲艺,深受学生的欢迎,还形成自己“闽南风”的教学风格。

二、发挥好校本课程的主干线作用。

我校为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来农民家庭,艺术底蕴较为薄弱。但在我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等因素后,发现我校位于全国文明乡镇——梅山镇,社会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较强活动能力的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在我校“利用各种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启发下,我找到了新的突破点——乡土校本课程开发。因为让全部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来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还是利用学校“课程超市”的平台,请一些热心的本土文化人士来帮忙,目前推出了两个比较成熟地方性课程,一是《南音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一起收集南音资料,了解南音渊源,并让他们学一些传统曲目如《直入花园》、《元宵十五》等。这个过程中,我联系了梅山南音协会的黄元佐老师,他给学生讲了很多泉州南音的历史,学习小组也到梅山南音协会听现场演唱,学到了不少南音知识,同时也跟演员做了交流,这个学习小组的延续,为我校每年的文艺汇演提供了一个南音节目。二是《高甲戏名段学习》,这个课程我让学生家长帮忙完成,南安罗东镇是高甲戏的名镇,演员众多,又离我校不远,我请部分演员不定期来校授课,我主要负责组织、联络、协调,学生在这里学到了简单的身段表演及演唱,有《五更鼓》、《闹元宵》等曲目,让选修的学生都能学到所喜爱的艺术。这种与地方文化人士合作,以请进来的方式,长期或不定期为我的课程提供教学,所以,更容易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发挥好音乐社团的主阵地作用。

我校现有比较固定的课外音乐活动和社团有管弦乐队、学生合唱团、南音兴趣小组、零悦舞蹈社,支撑这些社团活动的主要是音乐特长生和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爱好者,怎样把这些社团引入到泉州曲艺来,既要有更开放的心态,也要让音乐特长生起到生力军作用,让参与社团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泉州曲艺活动,培养一两项爱好得以实现。要吸引爱好者,就要推出小型分散、灵活多样、贴近时代的活动来。②如:与其它学校做法不同的是,我们的合唱团有排练《爱拼才会赢》《世界第一等》《天黑黑》等闽南语歌曲,把一些励志的、熟悉的歌曲教授给学生,颠覆了闽南语歌曲的传唱方式,我也在声部处理及舞台呈现方式上做足了功夫,往往演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似一场“奢华盛宴”。同时,也让学生对合唱的多种可能性有了新的认识。再如,在南音兴趣小组开展南音创编活动,比如把周杰伦的《菊花台》的词套到《直入花园》的曲,或把传统南音曲目套到流行音乐来,甚至是用RAP的方式唱出来,看似有点“恶搞”,但却激发了学生持久的兴趣,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时代的脉搏,才有可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不断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我让零悦舞蹈社给高一年的12位男班长编排了一个颇具现代感的拍胸舞。在原有的舞蹈的基础加上HIPHOP的动作,这是元旦晚会的节目,也是最受喜爱的节目,是很长一段时间来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最出彩的元素是“品学兼优的班长+滑稽的拍胸舞+HIPHOP的现代感”,我想这应该就是喜闻乐见的方式了。

 

所以,坚持闽南文化走进音乐课堂是我开展教学及音乐活动的风格,我更坚持两个原则:其一是面向全体,通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闽南的民间艺术,这是学生系统了解闽南文化的好的开端。其二是面向个体,通过校本课程及课外活动让学生中的闽南文化爱好者掌握一两项本土曲艺的技能,培养一些可能的闽南文化传承人。这是我的想法也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①《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教育报》2014.2

②《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

 

本文发表于《新课程导学》CN52-1148/G4  20198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