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
优化教学评价方案,激活教师发展内源
当前仍沿用的教师业务考核办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不断深化过程中已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许多学校结合本校发展实际,参照《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和《达标高中验收标准》的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许多关于业务考核方面的改革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实验成果,但是对于教师教学成绩评价改革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教师教学成绩评价工作仍存在不少科学性方面的缺陷,评价对于过程性的关注不够,难于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
我校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评价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在深刻反思传统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引进科学的统计理论,构建了能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充分体现过程性、关注发展性,对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导向作用的 “教师教学成绩过程性增值评价”方案。
一、对传统评价方案的反思
提出问题:
在学校教学工作安排与教学管理中,经常遇到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班,安排教师课务工作时,为什么“薄弱班科无人愿意接手”?对个别学生进行调班时,为什么调出的班级不情愿让出优秀生,接收的班级不情愿接纳落后生?安排转学、复学等插班生时,为什么优秀生争着要,落后生则不愿接收?对于有设置实验班的学校,如何对实验班的教学成绩进行评价?如何合理安排文科班、理科班的教学工作目标?如何合理分配各教学班的教学工作目标任务?
1、新评价方案要具有先进性,能有效克服传统评价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成绩评价是以教学班为考察单位、以当前平均分数为单一评价因素进行的“排名量化”。这种评价方法忽视了客观存在的学科教学基础差异,割裂了班级管理与学科教学成绩的关系,淡化了影响学科教学成绩的过程因素,浪费了从施测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的数据信息资源,形成了许多评价假象,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例如,在评价班级整体教学成绩方面:学校工作目标提出的时机往往偏迟,同类型班级间的任务和不同类型班级间(如文科、理科;应届、复读)的任务分解不够合理,根据总体任务切线分解任务不够公平,完成任务的数量多少与贡献大小不一定能成正比,优秀生数量相同时难于比较贡献大小。在评价学科教学成绩方面:如何克服客观存在的原始基础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分班基础出现不均衡现象时能否进行合理的评价?如何克服偶然现象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如何真正实现过程性的跟踪?不同学科之间能否实现横向比较?如何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上问题是传统评价实践中遇到的主要困惑。
2、评价方案要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要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
对年级、班级、学科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对阶段性工作得失进行反思,正确引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关注点和教学精力投放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努力实现学校的总体期望目标。学校工作计划中,根据南安市教育局2007-2008学年学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了明确的“三个提高”的“三维”目标,其中在教师专业化维度上,强调了“重师德、重能力、重绩效”的“三重”功能。“创新机制,盘活资源”是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主要措施,构建并实施“增值评价”是新学年学校工作计划的主要亮点之一。为了使评价能促进教师对阶段性教学工作进行积极的反思,发挥评价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与导向功能,学校期望评价方案能测评教师工作的增效、营造比“增”的积极文化氛围,这种评价性质的改变要求评价应把起始观测点放在客观存在的原始差异上,并设置多个过程性观测点以观测教师工作的过程投入与阶段产出,体现过程性与发展性,同时,评价工作要能在纵向上比较原班底的基础、横向上突破同学科比较的局限,实现跨学科的比较。
3、新方案要具有科学性,以科学的武器克服改革的阻力
改革,对传统的革新,对“习惯”的挑战,必带来争议;新旧方案的评价结果必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结果将影响到部分教师的切身利益;复杂的统计计算,引发教师对评价方案理解的障碍,将影响到评价的透明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改革阻力,通过加强宣传、辅导来维护教师的知情权,通过引进统计学知识提高方案的科学性,从而化解改革阻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新方案要具有宏观调控作用,降低内耗、聚力发展
对教师教学成绩进行评价,本质上是引进了竞争机制。而学校教学工作一旦引进竞争机制,如果调控不当,极易影响团队协作,产生不必要的内耗,因此,新方案必须能发挥教学管理上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过程性增值评价方案
过程性增值评价方案分三个维度:班级集体增值评价,学科教学增值评价,个性发展增值评价。
(一)班级集体过程性增值评价方案
班级集体过程性增值评价方案即学校总体工作目标的分解方案。
1、名词解释与计算过程:
(1)、常模
将被考察对象的群体称为一个常模。如欲制定某届应届理科的工作目标,则将应届理科班所有考生群体视为一个常模。
(2)、发展指数
设常模总人数为m,某考生在常模中的名次为n,定义该考生个人发展指数为p=
班级所有考生发展指数的和P=
(3)、班级集体发展系数:
(4)、目标分解公式:
设在某常模中要实现的工作目标数为M,则该班的工作目标数为:
(5)、集体发展系数动态变化差S:
S=当前集体发展系数
[计算解释:
个人发展指数p
设某班级平均发展指数为Q,班级人数为N:
则 Q=
P=NQ=
2、计算结果的解释应用:
(1)、集体发展系数
(2)、集体发展系数动态变化差,可以纵向反映班级阶段性的成绩变化情况(进步或退步),也可横向比较各班级间的进步大小差异。
(3)、公式“班级集体发展系数×学校总体工作目标数”可以简易地进行高考本一、本二、本三的工作目标分解,且不必受目标分解时间的限制。
案例:以高二年理科班为常模的应用举例(总人数532人)
班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总指数 |
2650.281 |
2680.675 |
2677.861 |
2636.773 |
2689.493 |
2616.323 |
2676.923 |
2724.015 |
2675.61 |
2672.045 |
平均指数Q |
50.0053 |
50.57877 |
50.52568 |
49.75043 |
50.74515 |
49.36458 |
50.50798 |
50.44472 |
50.48321 |
50.41594 |
班级系数 |
0.099448 |
0.100588 |
0.100483 |
0.098941 |
0.100919 |
0.098173 |
0.100447 |
0.102214 |
0.100398 |
0.100264 |
100人分解 |
9.944769 |
10.05882 |
10.04826 |
9.894083 |
10.09191 |
9.817347 |
10.04474 |
10.22144 |
10.03981 |
10.02644 |
160人分解 |
15.91163 |
16.09411 |
16.07721 |
15.83053 |
16.14705 |
15.70776 |
16.07158 |
16.35431 |
16.0637 |
16.0423 |
(二)学科教学成绩过程性增值评价方案
1、名词解释与计算过程
(1)散点图:以班级总分为观测变量x,班级学科平均分y为预报变量,常模中有几个班,就可得到相应的几个点(x,y),制作点(x,y)散点图。
(2)建立回归直线:与各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拟合直线。
(3)计算回归值:将班级总分x代入回归直线方程y=bx+a,求得回归值y*(常态下应达到的成绩水平).
(4)计算残差值:残差值=实际成绩y—回归值y*。
(5)计算学科成绩增值指标:
学科成绩增值指标=即时残差—原始残差
(将文理分科时的残差称为原始残差,当前测试时的残差称为即时残差。)
(6)计算学科阶段成绩增值指标:
学科阶段成绩增值指标=当前即时残差—上一次统考的即时残差
2、计算结果的解释应用
(1)回归值的含义:相对班级的总体水平,该学科应该达到的正常成绩水平。
(2)残差值的含义:与正常成绩水平的差异,动态地反映该学科当前成绩水平,反映各高考学科之间的成绩差异。
(3)学科成绩增值指标:反映从接班开始到当前为止总的教学工作绩效。
(4)学科阶段成绩增值指标:反映前后两次测评的中间时段内的教学工作绩效。
图例:
(三)个性发展增值评价——拔尖生培养评价
分总成绩拔尖生与各学科成绩拔尖生两类。
理科前x名,文科前y名为统计对象,文理分科时本班所占人数在当前统考时继续得到保持的人数称为学科拔尖生保有数。
理科前x名,文科前y名为统计对象,当前统考时班级所占人数相对文理分科时的新增人数称为学科拔尖生增长数。
三、激励措施
1、精神激励,给予表彰。
2、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并提供学校在课务安排时作为参考。
3、学校提供上学期10000元/年段,下学期20000元/年段作为过程性增值评价结果奖教金。该奖金分配将按前述三方面进行分解。具体分解比例与操作细节进一步讨论后确定。
四、进一步的思考
新方案将有效解决传统评价中的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公平性、科学性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有三点考虑:
1、优秀生培养的方面,仍沿用传统考察方法,科学性不强。条件成熟后可以引进统计理论中的独立性检验方法进行评价,科学地考察优秀生在不同班级中的成长差异。
2、为克服各学科分数的分值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试卷区分度与难度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可以考虑引入标准分,在标准分的基础上再按本方案进行过程性增值评价。
3、如何选取恰当的观测点,评价年级学科的整体成绩,协调整个年级各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
国光中学教研室
2007年10月
学科过程性增值评价计算过程
1、在A2至A11中输入班级,B2至B11中输入总成绩,在C2至C11中输入学科平均成绩。
2、选中B2至C11区域,点“图表向导”,在“标准类型”中点“散点图”,点“完成”。
3、点“图表——添加趋势线”,选中“线性”,点“选项”,点“显示公式”,点“显示R2值”,点“确定”。
4、抄下公式:y=bx+a.
5、选中D2单元格,输入“=b*B2+a”,按“Ctrl+C”,选中“D2至D
6、选中E2单元格,输入“=C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