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高中运动队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关系初探

发布时间:2008-08-30 作者:陈文平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5648

高中运动队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关系初探

 

 

【摘  要】  本文采用查阅资料法和访谈法,对我校2003届至2007届参加运动队课余训练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运动队课余训练能否对学生文化学习成绩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学校领导、教练员等共同努力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后,参加运动队课余训练的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获得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双丰收。

【关键词】  校运动队  课余训练  文化学习  主要措施

 

1        前言

学校运动队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中起着带头和表率作用。运动队课余训练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其特点之一是课余性。其性质与文化学习同属学校教育范畴,是全面发展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是体育与智育的关系。然而,学校要组织运动队,加强集中专项训练,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学生本人、家长、班主任等担心参加运动队训练会影响文化学习,影响今后升学。针对这个问题,学校领导、教训员等,如何处理运动队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消除学生家长、教师等的担心,把运动员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此,笔者对我校校运动队进行调查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2003届至2007届参加校运动队训练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72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查阅资料法

查阅有关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关系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研究状况。

查阅2003届至2007届参加运动队训练的学生文化学习成绩及同期全校其它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

查阅2003届至2007届参加校运动队训练的学生高考升学率情况及全校其他学生的高考升学率情况。

2.2.2 访谈法

通过访谈了解2003届至2007届校运动队平时训练情况及比赛情况。

通过访谈了解学校领导、教练员等对运动队训练、文化学习的态度和措施。

2.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校运动队近几年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基本情况

3.1.1 运动队文化学习的基本情况

1 高中入学成绩与高三毕业成绩比较

年级

学生人数

运动员人数

高一年队员入学整体平均成绩居年段名次

高三年队员毕业整体平均成绩居年段名次

整体提高名次

2003

602

30

582

570

12

2004

670

32

622

612

10

2005

880

37

837

833

4

2006

912

35

890

872

18

2007

917

38

835

825

10

   注:2003届至2007届高中毕业生巩固率都在98%以上

2高考录取情况表

年级

运动员人数

运动员考入体育大专院校以上人数

运动员考入非体育大专院校以上人数

合计

运动员录取率%

全校录取率%

2003

30

8

18

26

866

821%

2004

32

9

18

27

843

825%

2005

37

8

24

32

863

836%

2006

35

12

19

31

885

841%

2007

38

10

23

35

868

831%

   从表一调查结果看,我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学生整体文化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各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3届整体成绩提高12名次,04届整体成绩提高10名次,05届整体成绩提高4名次,06届整体成绩提高18名次,07届整体成绩提高10名次)。从表二调查结果看,我校03届至07届运动队队员高考升学率均达86.3%,高出同期全校高考录取率3%。(03届高出4.5%04届高出1.8%05届高出2.7%06届高出3.4%07届高出3.7%)这些成绩有力地说服了家长、教师。

3.1.2 运动队训练比赛情况

    我校校运动队主要有女子排球队、男子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等。

我校运动队平时训练时间每周4次:星期一下午第8节,星期三下午第78节(第7节班会),星期五下午第78节(第7节劳动课),星期日下午第67节。假期集训一段时间。

学校运动队在各级比赛的成绩:校女子排球队连续4年获得泉州市中学生排球赛前二名(03年第二名,04年第二名,05年第一名,06年第二名),参加南安市中学生排球赛连续4年获得第一名。校男子篮球队4年来参加南安市中学生篮球赛均保持第二名。校田径队在南安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连续4年获得团体总分前三名(03年获第二名,04年获第二名,05年获第三名,06年获第二名),破南安市田径记录11人次,田径二级运动员16人次。校乒乓球队连续4年获得南安市中学生乒乓赛女子团体第一名。

    从上面调查情况看,我校校运动队在各级比赛中均获得较好的成绩,而运动队平时运动训练的时间都是安排在课余和劳动课、班会时间,这说明运动队训练时间与文化学习时间不存在矛盾,从而减少了学生家长、教师的担心。

3.2 我校在处理课余运动队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的主要措施

我校课余运动队训练与文化学习获得较好的成绩,与他们能妥善处理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3.2.1 学校领导从各方面关心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

第一,学校成立运动队领导组:学校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按规定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同时成立校体育运动队领导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政教处副主任,团委书记以及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副校长直接负责校运动队的全面工作。把运动队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内,每学期多次对体育运动队工作进行专项研究、讨论,及时解决体育运动队工作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校在各年段组织一个“体育艺术”教学班,要求各年段文化成绩在年段中较差的体育特长生均要到该班上课,其他运动队学生自愿。该班由校级领导主管——中层分管——双班主任专管(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科任教师与一名专职的教练员),层层齐抓共管。学校选择教师中经验丰富,比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该班的教学工作。因为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其他学生薄弱,把他们插在正常教学班上课根本就跟不上,慢慢地就会对文化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让他们独立出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这样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其效果是显著的。

   第三,学校建立教练员、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文化学习的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内容包括运动队平时训练工作的落实,运动队运动员、教练员的津贴,运动队参加各级比赛获得名次后教练员、运动员的奖励办法,运动员考入大专院校以上的奖励办法,这些措施的出台极大地激发教练员、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3.2.2 教练员妥善处理训练、比赛与运动员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

    教练员是校运动队训练的组织者、执行者,他的处理方法直接关系到是否会影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课余运动队训练为什么突出课余特点,就是说不要影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因为他们都是在校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文化学习,只有文化学习好,家长才放心,班主任、科任老师才支持,学生自己心理才踏实。因此,教练员要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时间进行训练,不得占用文化课上课时间和晚自修时间,运动员负荷应根据学校教学情况变化而变化。期初、期中考、期末考时训练强度小些,或停止训练。因为这段时间学生学习任务重,需要更多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平时上课时间,运动员负荷也不宜过大,避免学生出现过度疲劳,影响其文化课学习,节假日训练强度可大些。运动员外出比赛耽误的课程,回来后要及时利用晚自修或星期六、星期日请科任教师给予补课,这段时间减少训练,增加学习时间。

3.2.3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刻苦训练、积极上进的精神

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刻苦训练的精神,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家长、教练员等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行为过程中,如果采取积极态度,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很快地掌握自我调节的手段,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态度消极,只会造成内部心理阻力,增加心理负担,一切徒劳无益。因此,要加强队员的认识问题,使其尽快明确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促成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态度,学生养成自觉、刻苦的习惯,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养成了自觉刻苦的好习惯,他们既不会因为比赛而放松学习,也不会因为学习而影响训练。

3.2.4 做好与家长、班主任的沟通联系工作

    学生家长、班主任对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多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家长,班主任成为学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的消极因素,其原因是怕参加训练会影响文化学习,为了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教练员要多方面做好与家长、班主任的沟通工作,给学生家长、班主任讲明只要正确处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用具体事例讲明),学生学习成绩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取得学生家长,班主任的支持。教练员同时向家长承诺,如其子女参加运动队训练后学习成绩下降明显,允许暂停参加运动队训练。定期向家长反映运动员学习训练情况。经常与班主任教师沟通,了解运动员学习成绩、表现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共同关心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3.2.5 建立运动队训练与文化学习管理制度

    管理运动队是对队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它是直接转化为的“内心世界”的特殊教育过程。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必须建立各种制度,制定必要的措施并坚决执行。主要措施:第一,要求学生按时起床,准时上课,准时参加运动队训练,准时参加晚自修。第二,每个月检查一次学生作业、文化学习成绩情况。第三,随时检查运动员上课及晚自修出勤情况,课中表现情况,(是否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等)。第四,制定每学期每位运动员在期中考、期末考各科文化成绩的奋斗目标。每学期期中、期末考后进行两次全面考核,对各方面按要求执行,文化学习成绩进步显著的队员及时进行表彰,树立榜样,并从学校发给学生的训练津贴分等级发放,对各方面表现较差的、文化成绩下降的运动员查找原因,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正面教育。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对我校近几年来运动队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运动队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由于能够妥善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参加运动队训练的学生不仅在体育比赛中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其整体文化成绩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1.2  从我校处理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关系的做法及其所取得的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双丰收的成绩来看:只要学校领导、教练员加强运动队的管理,建立、健全运动队训练和文化学习的有关管理制度;做好各方面的沟通联系工作,争取班主任、文化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妥善处理好训练、比赛、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刻苦训练、积极上进的精神,学生参加运动队课余训练不但不会影响其文化学习,反而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4.2 建议

4.2.1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落实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目标,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大体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和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将体育纳入高中会考范畴;恢复地区级比赛集体项目前三名主力队员,个人项目前五名运动员,高考文化成绩加20分的鼓励政策。

4.2.2 为避免影响参加训练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建议各级政府组织的教学比赛安排在假期进行,时间短的可安排在周末;为带动各地的运动氛围,各种赛事不一定都在县市所在地进行,可分散于不同的乡镇。

4.2.3 为鼓励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又不放松文化学习,调动教练员的训练热情,获得其他教师的支持、配合,各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协调好文化学习与运动队训练的关系,学生、教练、教师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管理、奖励制度,在奖励上对相关学生、教练、教师有所倾斜。

 

5 参考文献

[1]王涛,中小学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及其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1,(11):75-77

[2]王林鹤,对学校课余训练中训练与文化学习关系的研究[J],湖南体育科技增刊,199205):106-107

[3]何绳,业余体校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关系初探[J],广西体育科技,1999,(01):115-118

[4]马松贤,对抓好少年运动员训练与文化学习的探讨[J],广西体育科技,1999,(01):138-139

[5]张霖,等,厦门特区中学生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关系的研究[J],福建体育学院学报,1992,(02):5-8

[6]李建英,等,学生家长反对子女参加校队训练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02)。50-51

[7]车益民,当前我国业余运动训练中的文化学习和德育教育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03):29-32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