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整合初探——岳麓版高中必修2的教学实例

发布时间:2007-08-30 作者:傅仰波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3973

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整合初探

——岳麓版高中必修2的教学实例

2006年秋,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在我省开始全面铺开。新课标教材也随之进入课堂。一个学期以来,作为省级新课程的样板校,我校积极进行新课程的实践和探索,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但是,新课程作为一项全新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新教材的处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有不少教师因为课标规定宽泛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感到困难,因为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而对教学活动的展开感到困难,因为课时相对不足而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感到困难等等,而另一方面,有不少学生因为教材内容多而感到学习负担重,因为教材概念多而感到学习兴趣少... ...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便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拟从岳麓版高中必修2的教学实例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整合和有效使用。

客观的说,岳麓版教材在编写上对《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大胆的创新和调整:采取了以时序为线索,古今贯通、中外混编的编写体例,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而在编写思路,可读性和生动性方面,又展示出思路明晰、特色鲜明、生动有趣等特点,尤其凸显了创新的精神。但是,由于采用了中外混编的编写体例,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层次的变化和一定的难度。由于对一些历史事件作较多的铺垫、叙述,增加了许多抽象的学科术语、概念,教材的信息量大。因此,对教与学的要求都比较高,有必要对教材作如下层次的整合:

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立体把握教材,形成完整健全的知识体系。

例如:必修二的编写:其基本线索是,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

复习时可以整合为:人类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从第二单元到第五单元实际上讲述的是世界近现代的经济文明发展史,整合为两条主线:一条是现代化主线,一条是全球化主线。可以把这两条主线作为建构知识体系的总纲。当今史学界,已把“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研究世界历史发展的灵魂。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和钱乘旦在200311月给中央政治局委员讲世界近现代历史时,也是采用这两个观点。“现代化”就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现代化”可以作为我们整合史实、构建知识结构的理论旗帜,中外史都是如此。教材中的“近代化”概念是中国特色的提法,它和国际上通用的“现代化”概念是同一内涵。“全球化”应成为世界历史的另一条主线。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历程,就是整体世界形成的过程。新航路开辟是全球化的起步,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快了世界一体化的步伐。二战后,全球化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制度化”趋势,如各种国际组织的成立、国际协定、国际公约的制订等。“现代化”是指人类文明的纵向发展,是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而“全球化”是指人类文明的横向扩展。因此,将第二单元到第五单元的有关事件放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视角下去分析,是非常好的解读。

二、对同类的,有紧密联系的历史事物发展线索进行整合:

1:必修2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三课中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可以整合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

清政府:

1870年前后    夹缝中产生

甲午战后        初步发展

北洋政府:

一战期间:(1912—1919       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   发展显著

抗战期间:(1937—1945        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1946—1949      陷入困境

2:中国近代前期的近代化历程(近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专题可以在复习中跳出经济文明的范围,对其进行整合,具体概括为:

1)经济的近代化(工业化)

必修2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A、洋务运动  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2)政治近代化(民主化)

必修1 16课: 辛亥革命

          18课: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A、维新派为实行君主立宪的探索

B、革命派为建立民主共和的奋斗

3)思想近代化(必修3

22课: 西学东渐

           23课: 新文化运动 

三、根据构成要素进行整合来掌握历史事件。

例:必修2《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岳麓版的教材编写得不错,层次分明,可以整合为:1、时间和空间2、背景(条件、原因)3、内容(过程、表现)即具体的历史形态4、评价(性质作用或影响等)。

四、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同类或中外历史知识的整合。可以通过表格,图画或示意图的形式来整合。

1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整合为:
表一 历史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表二 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表三 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表四 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2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可以整合为:

阶段         侵华战争           政治          经济         思想

 

第一次工业

革命

 

第二次工业

革命

 

总之,目前新课程教材建立的这种知识体系对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史体系,只是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而初中的历史教学显然还远不足以提供对这种古今中外混编专题史学习的支撑。这或许是本次课改一个不容忽略的误区,亟待在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以确保新一轮课改健康深入地发展。因而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再创作正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和有效使用新课程教材的必然要求。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只要乐于去学、善于去学,积极参加参加各种培训,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总结和反思,就有可能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提高把握教材这一重要资源的能力,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成为一位弄潮的好手。

 

参考资料: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②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历史教学》 2004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