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如何实现阅读理解教学的新突破

发布时间:2008-01-10 作者:周丽琼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3399

    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其目的是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 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因此,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最终目的之一。在高三英语复习中,阅读训练是重中之重,其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复习的成败,因为阅读理解试题在历年高考英语试卷中都占很大比重。然而令很多老师和学生困惑的是较长时间和很大精力的投入,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根据自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 把握NMET阅读理解的考题趋势,使阅读训练做到有的放矢。

高考英语试卷在“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的基本出题思路下,在阅读理解方面主要有以下新变化。

一、是把学生对语篇的领悟能力作为重点和基本点。通过对20022006年的高考英语读技能检测点分析研究可知,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着重检测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侧重考查学生根据语境所提供的提示进行语篇分析和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涉及事实性和细节性考题的比例正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二、是选材更趋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更注重突出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就体裁而言,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材料所选择的文段涉及了叙述体、论说体和应用体等多种文体,内容涉及了英语国家文化的多个领域,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重要理念。

三、是逐年大幅度增加阅读量,提高对阅读速度的要求,力求与教学大纲要求接轨。近三年高考阅读理解的阅读量一直大幅度递增。阅读量不断增加意味着对阅读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阅读理解速度的要求尚未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继续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仍是今后高考阅读理解命题的必然趋势。

四、是加大了阅读材料的文字难度。首先是对词汇要求有所提高。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能阅读含生词为3%的文章。然而,从2000年起,在阅读材料中出现了大纲词汇表以外的词。在这些词中,凡是能利用构词法知识判断出词性和词义的都不作为生词,不再给出汗语注释。其次是阅读材料更趋于“原汁原味”。近几年,阅读材料基本保留了其原有的语言风格,文章的展开不再是平铺直叙,而是兼有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一词多义,熟词生义,多种时态的混用,结构复习的长句、省略句以及插入语等语言现象也随处可见。再加上阅读材料的文化含量加大,使文章的风格更具英语语言的特点,文章的谴词造句趋于地道。因此,许多学生读起来感到“文”、“涩”,常常要反复阅读几次才能读懂。

   二、剖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使阅读训练走出误区。

目前在高三英语教学中,一些老师忽视了阅读基本功的训练,过早或过量地让学生去做阅读理解题。有时一提到提高阅读能力,有部分老师和学生就会误以为做大量的阅读理解题是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事实上,阅读理解题只不过是一种量化标准和测试手段,答题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被动适应题型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是真正意义上阅读活动。

当然,适时适量地做些阅读理解题,可以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减少和避免非智力因素给阅读理解造成的失误。但是,如果过早或过量地让学生盲目地做阅读理解题,不但会延误阅读教学的时机,还会使学生时常处于个别题目的困扰之中,并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阅读理解的目的就是解答阅读材料后所附的问题,其结果是使整个阅读教学淹没于题海之中,导致学生对阅读活动失去兴趣。

英语复习的另一个问题是阅读训练缺乏整体规划,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应适时适量地组织阅读活动。问题主要表现在复习无系统性;注重训练形式,忽视对阅读方法和技巧主要指词汇量、语法知识和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致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等。

三、过好词汇关,夯实阅读基础,为阅读训练扫清障碍

一般来讲,阅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生阅读基础的强弱。阅读基础主要指词汇量、语法知识和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词汇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为重要,它是阅读训练的前提条件。学生词汇量不达标(高考要求2000词左右)是当前阅读训练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机构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备了相当的词汇量,才能使词汇辨认等基本技巧提升为掌握抽象概念等高级技巧,才能利用背景知识和必要的上下文线索来实现全文意义的构建。

那么,怎样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呢? 我认为在第一轮复习中,可使用“拉网”式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考试说明附录的词汇过一遍;用“0”、“/”、“x”三种符号标识每一个单词,并针对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复习。“0”表示0K,即已掌握的熟词,无须再多花时间;“√’’表示半熟词,需加强记忆,应是记忆的首选目标;“X”表示尚未掌握的生词,最后再去攻克。

四、科学组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训练效果

阅读能力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即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阅读,并达到较高的理解准确度,是进行阅读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高三年级阅读训练有必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整体规划、阶段侧重,解决好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之间的矛盾。在第一阶段复习中,可降低读速要求,追求较高的理解准确度,适当穿插一些词汇知识、复杂的语法结构、对语篇结构的分析和讲解,侧重为第二阶段复习打牢阅读基础。第二阶段,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提高读速要求,同时也要保证不低于75%的阅读理解准确度;第三阶段(高考前夕),抓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有了第一、第二阶段的基础,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就会水到渠成。

二是培养学生处理冗余信息、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语篇加长,信息量也随之增多,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冗余信息。因此阅读训练时,要向学生讲解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善于捕捉和综合利用有效信息,不拘泥于个别与阅读理解考题无关的字、句或段落。

三是注重情感因素,培养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和长时间阅读的信心和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高效阅读能力的必备条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在选材方面,要尽量选用生动有趣、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差的素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力求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在训练方式方面,要力求多种多样,避免因形式僵化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可以交替采用掠读、检索读、速读、泛读、集体阅读、自我阅读以及单篇文章快读和多篇文章快读等训练形式;善于接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阅读时的心态,以便及时调整训练策略。例如,当部分学生多次出现回读现象,或总体平均分低于75分时,这就表明阅读材料的难度高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应适当降低阅读材料的难度;在阅读训练容量上,许多学生习惯于58分钟的单篇阅读理解,而当面对总词数达2000左右,历时35分钟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时,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表现出烦躁不安、无信心和缺乏毅力。因此,在高考前夕,有必要组织学生在35分钟内阅读与高考难度相当,且阅读量也相当的材料或近几年的高考英语理解题,以便使学生适应高考阅读理解的测试形式。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实践、实践 、再实践,将一定能有收获。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