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前精神育人
国光中学纪念李光前先生诞辰120周年征文选登
一水,一世界
高一年5班 陈 璐
一滴水,在焰火的炙烧中会化为高山流云;一滴水,在寒冷中结冰坚不可摧;一滴水,弃之脚下,它会渗入土壤,滋润大地;一滴水,在阳光下能拥有七彩的光芒;一滴水,放入大海中,它会一路欢歌而去,在无数的水滴中永保本色。
在那双幼小的翅膀还未成形之际,家中微薄的收入无法再支撑着这个家庭了,贫困如急风骤雨一般呼啸而来,
时光将苦难燃成灰烬化为羽毛轻轻覆盖在先生的身上,那双稚嫩的羽翼早已变得结实宽大,足以抵挡一切风雨,只是每一根洁白的羽毛都诉说着苍白的苦难。
先生如水,烈焰的炙烧,只会让他飞得更高;寒冷的打击,只会让他更加坚强。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烽火漫连天。残酷无情的铁蹄贱踏国土,先生一心系国,冒着纷火的战火,怀着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那个氲氤在月光下的故城,回到了那个盈满少年芬芳的旧城,回到了那一夏芙蓉盛开的乡城。先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那个坚定的信念如同警钟一般时刻在耳畔响起——兴学报国,国学则强!为此他省吃俭用,过着如水一般清贫的日子,甚至不惜卖车,也要赞助创办学校。
在先生的资助下,“国”字系列如同种子一般播散各地,冒出微微的一角,焕发着新生的美好,至今造福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先生如水,清澈而明亮,默默将自己溶入大地,无声奉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生只顾忧愁国事,却忘乐喜自身,生活如同一条大河平静地流过先生的岁月,带给先生的是世人的肯定与赞赏。
先生这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做寿。
先生如水,朴素平淡,无论身处何方尽如溪水,不咸不淡,秉乘本色。
如今,先生早已离去,如逝去的流星一般在社会的夜幕上留下一道亮丽的灵魂之光。
先生就像一滴水,一滴透明无瑕的水,凝聚着阳光,透过他可以折射出一个七彩绚烂的世界,而先生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创造出了这个世界。
在这里,分辨不出的黑夜与白昼轻轻擦过我们的肩膀,而我们还沉醉在先生给予的书海世界中,不知不觉被擦去年少。
在这里,我们紧紧牢记先生的话,发扬光前精神,让先生的精神如芙蓉花一般绽放在每个人的心里,芬芳着每一个灵魂。
在这里,我曾看到一滴水,折射出一个世界。
纪念校主李光前
高一年17班 戴诗颖
他不是英雄,他不是烈士,但他一直在做不平凡的事。他是享誉世界的慈善家,教育家,但他也是我们的校主——
善是一种概念,是存在于内心的一种情感,它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更没有气味,它仿佛无迹可寻,可又令人处处能感觉到。校主内心的善如同那熊熊燃烧的烈火,时刻温暖着别人,也温暖着自己。
尽管是东南亚的“橡胶大王”,但他却从没有大富商的架子,反而处处与人为善。当他看到路边的乞丐,他会立刻掏出一些钱施舍给他;当他看到提着沉甸甸物品的老人时,他会主动为老人们提起手中的重担;当他乘公共汽车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把位子让给老人、孩子们。也许你会认为这些只不过是身边随时随地轻易能够做到的善事,但真真正正说到做到又有几人?
爱是没有边界的,善举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当你身体不适去光前医院看病时,你看到专业的大夫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时,你可曾想过是谁投资兴建了这座医院,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便利的医疗条件呢?当你的孩子从国初读到国光中学时,你可知是谁送出这阵阵的朗朗书声?可当你看到那座极简单极朴素的房子时,又有谁会想到这座房子的主人会是这些宏伟建筑的投资人?李光前先生一生都在为建设家乡、回报祖国而努力,他的这些伟大的善举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是不可超越的。
也许正是他处处与人为善,他的生意才会顺风顺水,蒸蒸日上吧。也许正是他的善举,才会让所有受过他帮助的人十分感恩,让光前精神一代一代地接力下去吧。
凝望着光前堂里校主的雕像,那瘦削的脸,那副黑框的大眼镜,那淡淡的笑容和如花般绽放在脸上的皱纹。如此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却曾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当他的儿女在给他庆祝六十大寿的那晚,这位老人却偷偷溜去附近的献血站献血,当他的儿女找到他时,他腼碘地抱之一笑说:“过什么生日啊!做些有意义的事最实在了。”多古怪却又多令人敬佩的一位老人啊!我想这会是校主一生中最特别最有意义的生日吧。更为令人诧异的是这位可敬的老人,这位大富翁,竟是由于营养不良去世的。这样的消息令我们感慨,也令我们惋惜,也许也正是由于这位老人穷其一生地建造“善”的金字塔吧。
曾经铭记于脑的,曾经融进于骨血,
饮水思源
高二年11班 肖劲芳
说起校主
上了初中以后,我对光前先生的了解才逐渐多了些,然而也只知道他是我们的校祖,创办了光前学村,仅此而已。
进入高中以后,听到“李光前”这三个字的次数就更多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国旗下讲话中一位老师讲的有关李光前的一件事,讲的是光前先生随父出洋途中的一次经历。当
站在船上的人们的角度上看,这少年的确有点傻。只要改绕一下舌头就能换来一条毛毯,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又没有人会查你是否真的姓陈,所以还是保重身体要紧。不懂得随机应变,就只能挨冻了。而今天,用我们的眼光来看,这位少年的形象却一下子高大起来。我们不得不赞赏他的诚实正直,我们不得不为他的言行所折服,同时也不得不对照着来反省自己。没错,这少年就是当时的光前先生。
当我听完这个故事后,我是十分震惊的。我原本以为,光前先生与其他慈善家一样,只不过为富而仁罢了,换作任何人,要做到如此并不难,因此我对我前先生的事迹并不大感兴趣,自然也不去关注。现在,一切都出乎我的意料,想不到光前先生年少时便具备了如此的优秀品质,真令人钦佩而又望尘莫及啊!
当然,光前先生的优秀品质还不止于此。在上回的画展中,我们参观了许多关
此时,除了对光前先生的崇敬以外,感激之情在我体内一点点地蔓延开来。望着光前先生的画像,我郑重地在心里说:“谢谢您,光前先生!”过后我对此念念不忘,觉得自己对光前先生了解得实在太少。于是上网查阅光前先生的资料,其中有两件事令我十分感动。
一件是光前先生借伞给陈嘉庚
第二件是光前先生事业有成后做了个决定。他想到自己年少时之所以能接受教育,也是因为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学之路走得如此艰辛,再不能委屈后面的一代人了。于是他决心把赚来的金钱用来支持教育,兴办文化事业。光前先生的这种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不禁让我联想起杜甫的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事实上,光前精神还有很多,我无法一一列举,但我始终认为,我们应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光前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校主
光前精神之不朽
高二年10班 戴钊欣
没有松枫的秋,雁去长空,除去飞雪的冬,乍暖还寒。在三言两语些许喧闹的小镇之上,在一脉生机稍作繁华的尘世之间。无数学子正闻鸡起舞,用语句,指点江山;挥笔墨,勾勒乾坤。怡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祥和之中隐现青春的豪迈。
这是先贤日夜渴求的一份兴旺,伴着他斑驳的血迹沉眠于土,在历史的流转中生根发芽,最终傲立于世。李光前,这伟大的华侨之魂正是在他那崇高的精神陪伴下呐喊,雄浑之声穿破岁月的门墙,回响于千万书生心怀。
时代,这就是时代。平庸的时代悄然走过,艰难的时代却挥动命运的翅膀,将人们驱向两极。大部分的凡人因厄运而堕入可悲,不平凡的灵魂却于烈焰中升华,似名贵的檀木般散发出浓郁的芬芳。光前先生即是如此。尽管命运将基调定为穷苦,逼迫他为求生存而背井离乡,远走他方。但这引子愈是沉郁苦闷、悲凄有加,这高潮高愈是雄浑之美、扣人心弦。在那遥远的他乡,光前先生以其不屈天命的斗志与势如破竹的姿态,屹立于深不可测的高山之巅,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幸运固然令人向往,但能在逆境中仍不断奋斗则更令人钦佩。”寒涅卡如是说。其饱含哲理的一语
是什么造就了这伟大?“品行为命运打上印记。”米歇尔·德·蒙田一语足以回答。光前先生之伟大,亦在于其美好而高尚的品行。纵然身居海外,一颗赤诚之心却依旧照耀中华。为学子之兴盛,舍区区之坐车。越是沉舟侧畔越期盼百舸争流;即使在病树前头却依然祝愿桃李芬芳。这品质,叫奉献;这奉献,诠释光荣。
不仅如此,当光前先生身怀万贯,却被检查出营养不良之时,又有何人敢不为之惊叹;又有何人能够理解呢?然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哪一颗高尚的灵魂不带点疯狂?”这疯狂,区别于阿Q自欺的言语,不同于葛朗台畸形的内心。那是灵魂里最纯粹的优良品性,是不以利益为标尺的人格。有如《圣经》中被耶和华选中的挪亚一般的高贵品性。这是人们所赞颂的简朴与低调。
何为至善?辉煌的事业,加上火热的爱国情怀,再兼之以朴素的作风所构成的伟大光前精神,即是最好的诠释。这至善,使那些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低贱之辈自惭形秽、羞愧难当。这至善,诞下了伊壁尥鲁所想的无上快乐,容纳了斯多葛人推崇的道德价值,能够产生出阿里斯底普斯及昔兰尼加学派所向往的令人愉悦的情感,是希洛尼姆斯梦寐以求的:摆脱了所有痛苦的至高境界,亦是西塞罗于其著作《论至善与至恶》中所描述的那种即使无人问津却依然伟大的东西。纵然西哲们对“至善”的争论永无休止,即是再挑剔的学者也决不敢否认光前精神这丰富而美丽的至善。培根有言:“打败了困难之后又战胜了自己的人,是获得两次胜利的伟人。”此言用于形
人给予世界的恩惠越多,世界就越能将他铭记。光前先生这雄伟的身形经受百年岁月的洗礼,竟愈加深刻地屹立于万千学子心中,正因如此。
尘封万里,纵有诗仙“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终随光阴逝去,仅剩“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惆怅。但足迹,却是任谁也抹不去的清晰。光前先生虽早已仙去,这精神,却于国光这沃土中窜出,于多少人代代相传的呵护下生长成参天大树,洒下甘露哺有莘莘学子。柏拉图认为:“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帕斯卡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纵然如草般弱不襟风,天涯学子却仍要汲取这沃土下的精华,不断生长。蒲公英把种子投向世界;向日葵用光华回报大地。我坚信,这能思想的苇草,必将抖擞精神,在光前先生不朽品质的渲染下,茁壮成长,将这高尚的故事传承,使之走向世界。大地需要那温暖的太阳光华,人间渴求那不朽的光前精神。
距离
高二年10班 江美娜
我和他有着时空的距离。他生于1893年,经历了辛亥革命、八年抗战、经济大萧条……而我,是2014届的国光生。
他是风云年代、动荡年代里的人物。他是大时代下的大人物,是少年苦难成就的辉煌?还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少时家贫,奔波生计、艰苦求学。从放牛郎到橡胶王、从小职员到儒商巨贾,到震惊东南亚的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谁敢否认他的努力?谁又敢抹去他的机遇来评定他的成功?说这一切的一切是命运安排、运数使然又会使得多少人骂天不公、斥地不平?也许,最好的诠释就是那句浸透着闽南精神的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要打拼”,陈嘉庚注定从他的世界里经过,是他的拼搏使
而我,还有太多的未知数。但我也知道上天已经给我注定了太多幸福。我可以坐在窗明几净的国光教室里读书,有充分而自由的时间去发展兴趣。我的中学生活甚至可能出现过,就在他的梦里。虽然不全是因为我是2014届的国光生,可哪里能说不是因为我是国光生。
我和他有着空间的距离。他的故乡是南安梅山芙蓉村,而我的故乡是距梅山大约14公里远的金淘。说来也惭愧。在过去的小学、初中里我曾经去过多少个地方是远远地远于14公里,可我却从来不知道在14公里远的地方有个如周恩来般的伟人存在。14公里,割开的竟是16年的记忆空白,关于他的记忆空白。这可能又是一个我和他之间不可跨越的距离。因此,我十分羡慕那些从小就沐浴在他的恩泽下的同学、朋友。
在芙蓉桥头有一座砖红色的建筑,这就是他第一次在我的生命里出现的地方——李成智图书馆。在介绍墙上,我知道了李家人,知道他儿子捐资盖的这楼。阅览室很宽敞,中间排着木制桌椅,两侧是书架,阳光从面南的阳台射入,一切都很明亮。就在靠墙的书架架角下,有一个小女孩,大概让风吹冻了脸,脸颊红扑扑的。可,明明是大夏天啊。或汗,是醉了吧。
也许,此刻我与他零距离。从东大门出发经过种满三角梅的校道,向另一边可以望见大操场、风雨走廊、体育馆、司令台、乒乓球馆,遇上个岔路,从南侨楼那条拐入。没几步就可以看见圆的喷水池,和在楼梯上露出半个头的光前堂。像是命运在召唤,除光前堂再没看清别的东西。抬左脚抬右脚抬左脚……他的铜像便从头慢慢地,越来越完整越来越清晰地占据了我的整颗心。
他的铜像很高,我的头才勉强抵到他衣服的倒数第二个纽扣。我张开双臂,将他拦腰抱住,将脸贴在他的肚子上。冰凉凉的,我知道这是我和他之间时空距离的温度。他怎么可能不是暖暖的人?李光前怎么可能不是个暖暖的人?我的校主怎么可能不是个暖暖的人?
此刻我与他零距离。我站在星洲楼的走廊里,心已经倒在了冬日的暖洋里。太阳距地球大约1.5×109km,光速大约3×105km/s,所以此刻的光是太阳在5×103秒之前发射出来并且经过浩瀚的宇宙空间的光。没错,李光前不是太阳……而是光。他从未消逝,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虽然16年的时间与空间的阻隔让我与他成了两条几乎平行的线,但最终我们还是产生了交点——我是国光生,我的校主是李光前。我感谢这个交点。
花落的声音
高二年7班 郭雨轩
我时常喜欢伫立于街口,望同学们匆匆的脚步,衣袂飘飘,鲜衣怒马,白衣胜雪总使我感慨万分。
时间的钟摆急速倒转指向六十几年前的那个春天,一位男子携一颗青翠饱满的种子于此地种下,慎重而小心翼翼。时光流转,几度花开,几度花落,这颗种子拔地而地卢扶摇直上,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遮敝了一批又一批来此过冬的候鸟们,却又在仲夏时节,让鸟儿们带上丰盈的果子飞去更远的更湛蓝的天空。这位男子虽在韶华流转中终归于尘土,但他所种下的这颗树却依然茁壮,候鸟们也终究不会将其忘却。在一个风和日暖,春光烂漫的日子里,它们会带上最丰美的果实献给这颗大树,以此铭记这位“兼济天下”的男子——李光前。
当晚霞透过玻璃,行走在字里行间,当害羞的红线女将围巾系在即将落山的太阳公公的脚子上时,我立于窗前俯瞰这一幅温暖明亮的校园水墨画,画面的左上角是六个红色的宋体大字“南安国光中学”肃穆庄严地站立着,在树木的掩映下显得并不分外清楚明朗,倒添了几缕“欲语还羞”的味道,接着入目的便是那清脆悦耳的读书声,像是燕子的呢喃,诉说着春天的密语。然后便是一排又一排的树木,突兀地占据了一大部分的画面,却又奇妙地与整个画面契合起来,不甚谐合。如果是在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香味,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
当叶落的声音惊醒我沉思的恩绪的时候,我恍愧中似乎看见那个男子正拄着一根拐杖伫立于我身旁凝视着这一切露出一个欣慰的笑容。
我慌忙地望向他,一股名为感恩的情愫掠过我的心头像一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他们振翅鼓翼的声音,正是这位如纪伯伦所说“使风声化为歌声,并用自己的爱使之更加甜美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第一颗种子,从此让绿色与生机遍洒每个角落,他的善良是灵魂燃烧过的舍利——如火熄而炭犹量体裁衣,花谢而风仍香。
当我用生命的年轮去把命运赋予的一切演示完毕时,如果我不曾深深地折服于大地之上,感恩它的宽广博大接纳了我;如果我不曾看着手中跳跃的阳光思它的光芒温暖了我的心房;如果我不曾及目而视周遭的温暖与震撼感恩那位善良的男子,那么即使我以后有幸面对雷霆壮丽,我的人生也注定苍白黯淡。
风像一把梳子,舒畅地梳理着暮色、枝条、绿瓦红墙和拥挤在刺桐树下笑闹的同学们,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就是在
“繁芜落尽,我心中仍留着花落的声音。”席慕蓉如是说,是的!当光前先生的生命终归繁芜落尽,但花落的声音却重重地砸在每一个国光学子的心上。
一代风范李光前
高三年5班 潘剑霞
我静静品读着您那由苦难与欢笑纺织而成的传奇而又平凡的一生,您是闽南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世界为之呐喊的先锋!
在有人抱怨命运不公时,您任劳任怨,不嗔不怒,挑起生活的重担放牛于大山之上;在人们感叹生不逢世之时,您坚守诚信终于等来伯乐,把握生命良机,终登上人生高峰;而在有人倚仗家势、挥霍无度时,又是您心如明镜台,在那浮华之世,倾囊相助,沉淀人生的重量。
李光前,这三个字已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符号,他体现的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气魄。
是谁有“大鹏展翅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决心,是谁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月明”的壮志,是谁……是您,一代风范李光前!出身卑微却拥有凌云壮志。创业过程中,是您顶着同伴怀疑的目光,毅然收购一块无人问津的园地。以那傲人的气魄终创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获得橡胶大王的美称。
是的,人生需要一份壮志,一份气魄,一份决绝,要有“舍我其谁”的精神,在关键时刻,勇于挑战,成功便在不远处。
先生于事业上所展现的是为王风范,而当他事业有成时,于他身上我所看到的却是一位游子的拳拳之情,一份对家乡、对人民关怀备至的爱心。“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便是他一生所奉行的宗旨。
1930年先生设立“李国专助学金”,1952年创立李氏基金会;1964年将南益股权全部转让给“李氏基金”用于慈善教育事业,而在家乡南安梅山,先生又创立了“国专小学、国光中学”等学校……
直至现在,我以及许许多多的同伴都在享受着先生所给予的这一切,先生曾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得到那份短暂而风险的生命意义!”是啊,因为心中有大爱,所以倾其囊,尽其力,也要伸手帮助他人,这便是光前先生!甘于奉献是他一生所想。
先生如茗茶那一股淡而持久的香,实而不华的味,他用一生将奉献诠释得淋漓尽致。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他人利益有多大作用”,光前先生正是用行动证明了他的价值。
先生您作为一名拥有亿万家产的商人,出门却只坐一分钱的三等车座,是您在70岁大寿那天不顾满堂宾客,独自一人到医院献血,又是您,一位赫赫有名的富商竟被诊断出有贫血症……
是您
如菊花飘香
伴着和煦的春风将奉献飘向人间
如照明之烛
燃尽自己,演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佳话
如那暖人阳光
伴着白云,散发爱的温度,勾勒美好蓝天
如那夜儿一般
将花悄悄绽放,却让白天的一切独自欣赏。
光前先生,您是我心目中崇高的象征,读您使我的心灵得到洗涤,使我的精神得到鼓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您创业过程所体现的顽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则是你对一切生灵所体现的伟岸。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这是中国发展过程中所秉持的信念,而先生正是一位以已之身,壮所爱之国的少年!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活跃的时代,在这时代中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李光前”,为这个时代注入鲜活!而我也相信,在这千千万万个人里,有我,有你,也有他,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后盾——光前精神!
我敬你,一代风范李光前!
永恒的善与爱
高三年12班 陈天宇
余秋雨曾说:“像城头飘来的歌,像枝头栖息的鸟,我们迟早都会消失,唯有善与爱才能永恒。”恰是如此,多少回驻足光前堂久久不肯离去,看到的不仅仅是黑框眼镜、粗布衣服、脊梁坚挺的光前先生铜像,更多的是永恒的善与爱。
蜡烛滴泪,给人间注入粼粼波光;杨柳垂絮,为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百花齐放,让世界处处充满芳香。光前先生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像蜡烛般注入光芒,像杨柳般带来希望,像百花般携来恩泽,用实际行动为“善”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曾有一位华侨做了个比喻:“一个口袋里有一千块的富翁捐出了一百块,和一个口袋里只有一块钱却捐出九毛的人,谁更伟大呢?光前先生就是那个口袋里只剩下一块钱也要捐出九毛的人。”光前先生慷慨捐赠,给受苦受难的人们送去了最大的安慰,最大的鼓励,迎来灿烂美好的明天。
无论是光前先生的生平,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无数事实都在向我们诠释着一个道理:慷慨付出,不求回报者,往往受人敬佩,容易获得事业的成功;而自私吝啬,斤斤计较者,不仅得不到合作伙伴,甚至可能众叛亲离。面对如此事实,我们怎能不
一个一心向善的人,亦是个懂爱的人。爱朋友,爱父母,实为普遍,但爱家乡,爱祖国,弥足可贵!
光前先生一生用爱演绎了原本平凡的生活,造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光前先生身处异地,却情系故里。劳有所获,财有所得时,他将努力成果源源不断地输向祖国,不仅资助厦门大学,还在故乡兴办学校、医院等惠民工程。疲惫不堪,备受亏损时,他亦坚挺脊梁,用已身力量倾尽所有来“酬窃兴学报国之夙愿。”
光前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阐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豪情壮志,我们深受震撼,怎能叫我们不感动于他的一片赤子爱国心,用心传承光前精神呢?
永恒的善与爱使得光前先生的人生大放光彩,但亦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光学子的前程。作为新一代国光人的我们,遨游
历史的车轮辗过滚滚黄沙而滞留下一道道车辙,留下痕迹的一定是人们不愿意也忘不了的。在这不灭的镌刻之中,光前先生的善与爱显得尤为夺目,任沧海桑田,任岁月无痕,亦抹不掉我们心中的光前精神,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美德有如高天,底色常青
高三年15班 洪萍萍
任弼时有言:“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者也,志坚则不畏事不成。”尽管李光前小时候家境贫寒,手头拮据,但他却有远大志向,一个山区的放牛郎,后来闯荡南洋,拼搏二十多年,终成世界巨富。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正因他勤勤恳恳,一点一滴积累而成就自身。正如时下的莫言,若不是他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又怎能有此成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人尚且明白,何况今人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逆境能压倒弱者,也能造就强者,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李光前于如此困境亦不言弃,而当今社会多少人面临困境时,悒幽囚,悲天悯人,止步不前。天下不如意,恒十居八九,经验是从痛苦中萃取出来的,欲速则不达,耐心积蓄能量,要相信守得云开见月明。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在寒冬里,即使他被冻得瑟瑟发抖,仍不肯冒姓毯子,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所感,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正因这种高尚品格,才获得陈嘉庚的赞赏。
然而,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日益严重,信用有溢 价,失信必折价。“郭美美”事件昭示社会失信成本总爆发,见义勇为成“农夫与蛇”,社会遭遇“道德沙尘暴”,“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频频发生,“毒胶囊”、“问题马肉”……层出不穷,中国道德生态恶化,“最美草根”助人受追捧,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的不道德。“草根最美”激起层层涟漪,折射出民众强烈的道德饥渴感。
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商鞅立木取信,幽王失信亡国,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相比之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雅照”频现,如今政府勇于面对质疑,善于触碰热点,真诚给予回应,有回应才有互动,有互动才有互信,在互信中牢筑信任的基石,勿让贫腐嚣张,勿令悲剧重演。不慕虚名而处实祸,才能让人走得更远,站得更高,获得更多的成就而致祸患连连。
诚如吕不韦所言“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李光前抓住机遇,富有远见,终成大器。愚者错失机会,勿徒有万般羡鱼情,而无一丝结网意。
“人生的价值,决定于他自己”,高尔基如是说。事业有成的李光前,仍不忘回报桑梓地和社会,一片赤心惟报国,设立基金会,慷慨解囊,慈善济世,兴国办学,受人称道。
谁将声震世界,必将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得长久如云漂泊。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死不休。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其间漫长而短暂的时光,总因某些时刻的正确抉择和适当的做法而熠熠生辉。
一代光前,一世精神
高三年9班 刘怀婷
此刻的,瞻仰着你;而你,欣慰之笑,溢于言表。——题记
驻足光前堂,抬头仰望着光前先生的铜像:健格的体魄,慈祥的笑容。日日夜夜,俯视桑梓,俯视着这个他倾注不少心血的国光:树木常绿、百花常开,校园和谐,人才辈出……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也笑了,幸福的笑了。
此刻,我所有的幸福都源于站在我面前的这位伟人——
光前先生的父亲是一位重视教育的人,尽管生活拮据,仍坚持供他读书。可以说,光前先生后来的丰功伟绩都离不开父亲的坚持。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他个人的勤奋努力,不论是学生时代的他,或是工人时代的他,亦或是功成名就时的他,勤奋二字始终伴随左右。正是他的那份勤奋,让
“勤劳简朴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前人用他们的实践探索出这一成功秘诀。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吃剩菜剩饭时他人桌上的大鱼大肉;不要嫉妒他人总是成功,而你总在失败!不要……收起你的抱怨,你的嫉妒,用你的行动,用你的勤奋去改变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
即使是在创业成功后的财富满堂的时候,光前先生并未有因地位不同而摒弃掉节俭的美德。出门只坐公交车,只是简单的煮些稀饭填饱肚子,从不办任何庆典活动。
反观当今社会,节俭似乎成为一种过时的物品。领导的奢侈配饰;“富二代”自以为是的炫富;食堂每天浪费掉的上万吨的粮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若无勤俭的美德,光前先生怎会有“世界十大华人富商”的美称。
《管子·牧民》有言:“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宽阔的胸襟。但,光前先生做到了。看到工人的子女无处读书收,便私下安排其到附近的学校就读;看到受灾人民衣食成忧,主动请缨,担任福利协会主席;创立李氏基金,资助社会,受助对象不分种族、籍贯和地域。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所谓的“房哥”、“房姐”,正是他们这些人,用贪污、腐败得来的不义之财,购置好几套房,造就了房价高速上涨;政府拨款给贫困山区儿童每顿3元的营养费,到手后却变成成本不足2元的一小盒牛奶,一块小面包。时代在进步,人性却在退化,这是何等的悲哀。发扬光前先生精神在如今显得尤为重要。
晚年的光前先生“垂首犹然念桑梓。”即使财富万贯,可他始终怀着“取诸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热心公益事业,在家乡更是倾注了不少心血,投资兴建的光前学村更是为往昔四面环出的村庄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他的感恩之心,影响着一代代国光学子。如今,国光学子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光前精神更是感染着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
此时,看着无数人在延续他的精神,他欣慰地笑了,我也笑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个他的影子!
前人栽树,后人育树
高三年13班 谢小青
中华历史,扬扬洒洒五千年,尘土飞扬的沙场,国泰民安的昌市,今人仍思古人,曾经的雄浑气魄。国光历史,挥挥洒洒七十年,花红叶绿的路旁,莘莘学子的学堂,今人仍思光前老先生,曾经的豪志壮举。
若是国光学子,谁能忘得了光前老先生?从光前故居到光前铜像,从南益大楼到公毅校训,无不凝聚着光前精神的辉彩。这份敬意,萦环于心中,挥洒不去也不愿挥洒。
诗曾言道:“芭蕉抚臂无人见,暗赞千花展绿荫”。我想,光前老先生便是替我们展了绿荫,送了凉风。光前老先生辛苦建校,创办国光,栽起了一棵挡风蔽雨的参天大树,其间的艰辛曲折不言而喻。
有人说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我看来,不该如此。前人胸怀博大,费尽心思,流尽汗水为后人栽树,后人又怎可只是乘凉呢?后人应是更加勤勉,悉心育树,既不毁坏前人的苦心,又为后人的后人开辟更美的绿荫。如此,前人栽树,后人育树,方得一片青葱高密的别样森林。
同理而言,光前老先生竭力创立国光,我们当今一代,更要努力让国光更绽光彩。如此,前人建校,后人兴校,方有生机盎然,奋发向上的国光校园。
谈及兴校,光前后人用行动诠释了意义。光前老先生的儿子们,都在用行动来继承弘扬父亲的信念。他们多次给国光及其他学校援以资金,鼓励学生,奖励教师。其中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
初次听闻其名,是在小学。
所以,初来国光之时,无意看到碑文之中
我想,光前老先生及其后人都是在以行动告诉我们:有一种中华传统美德叫奉献,尽已所能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他人;有一处美丽之举叫传承,后人传承前人曾经的奉献,使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那我们呢?我们作为国光学子,一日日吮吸着这善意的恩惠,流连于前人所栽大树的凉爽绿荫之下,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此刻,或许能力有限。一方面,我们悉心呵护这棵饱经风霜却依然亮彩生辉的大树,维国光之荣誉,护国光之美景。另一方面,孜孜求学,捧一份胜利献给国光。
待到他日学有所成,力有所足之时,感恩国光,回报国光,不忘“前人栽树,后人育树”的美丽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