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用心打造农村中学信息化教育平台
问题思考:国光中学地处南安市西北隅的梅山镇竞丰村,学生有80%以上来自邻近的农村山区,教师有80%以上居住在农村,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教学资源贫乏是农村学校办学的一大不利因素,也是城乡学校差距的关键要素。信息时代,网络教育既是一场学习的革命,也是教育竞争的聚焦。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如果不抓住机遇,抢占当今教育的制高点,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学校基于这种认识,着眼未来,用心打造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平台,终于拓开了农村学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新天地。
一、用信息化教育理念武装教师
1997年春,学校掀起一场空前浩荡的素质教育大学习、大讨论,围绕素质教育主题,请福建师大、省普教室的教育专家及校级领导作五场学术报告;请学有专长的老师现身说法,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课示;送骨干教师到上海、省教育学院进行计算机培训;派师生到香港、深圳等地名校考察学习;召开师生座谈会,谈体会抒感受,使老师们深深认识到: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浪潮汹涌澎湃,计算机和因特网是塑造未来人类新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的技术基础,不学就会悄然落伍,沦为“功能性文盲”。一本书、一张口、一支粉笔的传统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者素质。必须及时改变观念,用信息化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必须迅速调整知识结构,尽快抢占新技术革命制高点;必须尽快实现教师角色转位,由知识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通过学习讨论,形成目标集合,学校出台《国光中学创新教育整体改革方案》,提出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信息化教育带动现代化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力量,脑筋一换天地宽。教师们站在信息技术的浪潮,向多年沿袭的传统教育方式发起了挑战。
二、用超常规战略打造信息化教育平台
学校的决策者们以敢立潮头壮歌行的气魄,实施“建网、建库、建队伍”三同步的超常规战略,用心打造国光中学信息化教育平台。
1、建网:国光中学信息化建设采用“积木式”经历四个阶段:80年代中期,海外校友捐赠十台苹果机,供师生练习打字及兴趣小组活动用;90年代中期,学校购置30台386电脑,开始了计算机教学;90年代后期,建成全省农村学校第一间多媒体教室,走进多媒体教学的新轨道;90年代末,学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现代教育手段的建设、学习和运用。学校尽可能紧缩行政办公开支,举全校多年的积蓄,争取市教委补贴、基金会、校友会的资助。多方努力化解困难,于99年筹集300万建起面积400平方米,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多媒体网络中心,年初又投入200万完善校园网及多媒体教室。如今,学校已拥有计算机303台,并全部连接Internet网;有56间多媒体教室,实现三机一幕进教室;有计算机教学网、广播听音系统网、闭路电视网;有校园电视台(直播)、图书电子查询系统、行政办公管理系统和对外联络系统。这些硬件设施,基本满足学校信息化教育的需要,实现备课、教学、管理、通讯电子化。
我们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信息化教育平台,完全是为了让师生能越过田野和山峦,跨越时空同城市学校的师生一道走进世界,走进未来。绝不能让先进装备成为用来炫耀的装饰品。
2、建库:校园网的硬件建设为学校每一台电脑提供了信息交流的高速通道,即校园内的信息高速公路。若把校园网络硬件部分称为“路”,在网络上运行的应用软件称为“车”,“有路没有车,有车没有货”一直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在找“车”。最开始使用“电子邮件”,用它实现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家校之间的联系,使用“网页浏览器”、利用“网页服务器”向校园内外发布信息、浏览教学资源库,这是应用最广、效果不错的软件之一。随着网络版应用软件的开发,学校网络中心装备了CSC备课系统、SGI视频点播系统、浙大校校通平台等供备课、学籍管理、成绩统计、工资管理、财产管理使用的应用软件。
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在找“货”。老师在制作CAI课件时,最大困惑是缺乏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素材。教学资源素材的收集应该是多渠道,我校资源库经过多年积累已达到150G,这些素材分别来自市场购买(如K12、腾图教育资源库)、电视节目录制、网上下载、校友捐赠等。各类教学资源素材按文字资源、图片资料、音像资料、CAI课件、网址库、分类分学科建设,以便老师调用。
硬件建设是基础,只要有资金即可建成,而软件建设需要有一个过程,应从易到难、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系统化。
3、建队伍:推进信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公民关键在教师。要使校园网真正发挥信息化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关键是如何建设一支能自如使用校园网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采取培训、考核、评比、竞赛、奖励等多种手段来培养和促进这支队伍的形成和快速成长。
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我们制定教师技能分层次管理的目标:⑴男45岁以下,女40岁以下教职工均要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会进行汉字输入并能应用文字处理软件;⑵全体任课老师均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注:每间教室三机一幕,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傻瓜式操作);⑶每个年级备课组均会制作CAI课件。关于课件开发,我们不要求每个老师都去做课件,而是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开发课件(注: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负责选材、写脚本;青年教师技术好,负责课件制作;中年教师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技术,负责脚本修订、课件讲评),备课组的备课分常规备课和电子备课,这种做法其优点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得到不少兄弟校的赞誉和借鉴;⑷每个教研组均要建一个学科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其中地理学科资源库得到泉州市教委领导的多次表扬,并收入泉州市教学资源库中;⑸对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要求每学年提供一个优质课件,上一堂多媒体教学示范课,写一篇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改论文。
此外,学校制定计算机培训和考核管理条例,对参加竞赛、课件评比获奖的老师予以奖励;二年前,对购买计算机的老师,学校每人予以2000元的补贴,使教师计算机拥有率达80%以上。
三、用现代教育手段点击教育新空间
国光是一所农村学校,又不“像”一所农村学校。
在学校每间教室里,每晚准7:00时,电视荧屏正在播放中央一套《新闻联播》节目;每当有重大国际、国内专题报道,如奥运会、庆回归等,教室电视向学生开放;配合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题教育,适时插播专题教育片,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一双双眼睛,随着荧屏一闪一动,同学们是那样专注聆听,时而沉思沉醉,时而兴奋得欢呼雀跃、掌声如雷。学校就是这样通过现代教育手段为载体,让同学们及时了解祖国和世界;知道怎样去拼搏为国争光;懂得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不少同学感慨地说:“这种德育教育,我们喜欢”。是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是学校教研课题。我们认为:在学生身上延续不仅是知识,还有理想、意志、做人准则。因此,国光中学连续七年蝉联省级“文明单位”的殊荣。
不论你走到普通教室还是实验室、音乐美术劳技专用教室,时常可见老师正在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数学课的函数图像是这样直观形象;生物课细胞分裂染色体变化行为是那样生动逼真;语文课朗读是这样明朗抒情、原汁原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以那声像并茂、生动形象、逼真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着迷;就是以那交互性、网络性、超文本性去创设一个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创造的欲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在开放的音像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里,学生正在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随着键盘的敲击,一个个窗口被打开,有人在阅读世界名著,有人在看电子报刊;有人在欣赏自己喜爱的歌曲;有人在象棋、围棋盘上对弈;有人在设计自己或班级的主页;有人在……。如今,国光师生们走进阅览室,不再是“刀耕火种”的时候,当他们手按键盘,沿着因特网进行环球遨游的时候,“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遐想已成为现实。学校就是这样把自主发展权还给学生。难道,这不是农村学校拉近与城市学校距离的最佳途径吗?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推进,国光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学校已于1992年通过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的验收;1996年春又晋升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作为农村学校,生源质量普遍比较差,但国光中学高考升学率并不比城市中学差,2001年高考上线率达97.3%,上大学本科线达270人,创历史新高。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的南安市,去年举办南安市“电信杯”中学生因特网知识竞赛,我校获得团体第一名,捧回“电信杯”,其中黄加福同学夺取唯一的一个个人特等奖;仰望奖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农村学校的学生不比城市学生差。
现状与展望:
一位哲人曾说:领先一步,便意味着领先一个时代。作为农村学校的国光中学,自从校园网建立以后,的确给学校带来很大变化。目前,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建设日趋完善;拥有一支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批能基本满足教学、管理需要的资源;能广泛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去,取得显著效果。我们认为,农村学校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二个更新一起抓:观念更新,设备更新;二个建设一起上:硬件建设、软件建设。
成功的过去,崭新的开始。面对21世纪,我们的发展思路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重计算机学科教学转移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点发展网络教育;以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推动教育改革,其中“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研究”已申报国家“十五”教育科研课题立项;以实验校为龙头辐射带动片区信息化教育,带动周边南安二中、新侨中学、蓝园中学、成功中学共同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面向21世纪,我们努力开创国光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