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羡余信息与写作语言的优化
所谓的羡余信息又称多余信息,它是相对于语言交际时的必要信息而言的。虽然羡余信息在语言交际中只是起到辅助传递的作用,但恰当使用却能起到积极的修辞作用,可以提高语言载运信息的能力和传递信息的效率。如“你总算来了?我足足等了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单用哪个短语,所传递的信息量并没有增加,但两个同义短语合用却起到强化语义的作用,而且使语言具有一种含蓄深沉的意味,给人留下了咀嚼的情感空间,也便于读者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写作时如果能够积极利用羡余语言信息,可以使语言得到优化,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一、羡余信息与语言的情感内涵
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在实际交流中,除了必要信息的传递之外,情感的交流也是重要的,因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在写作时如果能够积极调动羡余语言,将信息的传递与情感的抒发和谐统一起来,必然能够使文章在主题得到凸现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收到以情感人的效果。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的开头:
“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
秋风吹过,略有一丝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扬。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地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
这篇作文回忆“我”因不守信而失去一位好友的经历,抒发了内疚懊悔的心情。作文一开头,就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结合起来,营造出了一种隐隐的悲切的气氛。“寒意”、“无奈”,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情感的外化,秋风带来寒意,促动了作者细腻的情思,树叶无奈地飘零其实正是作者内心懊悔不已的无奈写照。
“我”本与朋友约好一起报考职中,但填报志愿时却偷偷报了普高,欺骗了朋友,于是朋友离去,“我”心里懊悔不已。这时,作者又借助了羡余信息来抒发情感:
“就这样你我各去一方。那个秋天我终于鼓足勇气去找你,却只得悻悻而归。
我无言,伫立在风中随着飘零的树叶一同无奈。这原本伤感的季节让我渲染得更加伤感。无奈,无奈……”
以萧瑟悲切的秋日气氛做背景,不断倾诉着自己对朋友的“愧疚”以及意欲忏悔而又无法忏悔的“无奈”,景融于情,情融入景,折射出几多凝重,几许伤感。比起单纯的表达自己的懊悔心情来说,经过优化的语言由于饱含深情自然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也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诚信”这一深刻主题。
二、羡余信息与语言的形象美感
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充分利用羡余信息,积极调整语言,除了能表达出错综复杂的内容外,还可以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使之得到美的享受,甚至感受到语言中所蕴藏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下面两个例子: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在这几句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九个比喻来告诉读者,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它与自然和生活密切相关。“巍巍的昆仑”,“不肯滴落的露珠”,“国色天香的牡丹”,“无声的冷月”,“静谧的荷塘”,“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这几个形象感强烈的短语勾勒出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仿佛阵阵沁人心鼻的清香飞上语文,唤起了读者对美的体验。大量羡余信息的介入,不仅没有影响到中心的表现,反而更紧地扣住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2001年高考作文《题乌江亭》)
在这段话中,由于作者充分利用羡余信息来铺陈内容,除了传递出虞姬横刀自刎的主要信息外,更使语言具有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特点,使读者在品味到语言的形象美感的同时,另有一番复杂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一种美丽的东西正在眼前被撕毁的悲剧的震撼。充分利用羡余信息来优化叙述语言比起单纯采用陈述句式,其修辞效果是明显的。
三、羡余信息在信息传递中的积极作用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人们运用语言是为了把信息传递给别人,但是在传递中难免会因种种干扰而存在“信息误差”,影响到主要信息的传达。写作是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思维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更要注意避免“信息误差”,以突出主要信息。因此,写作者通常采用设问、反问、重复、对比等手法或借助题记、后记、小标题等形式来强化读者的印象。虽然这些羡余信息并不增加实质性信息的传递量,但对于主要信息的强调却是有益的。如2000年高考作文《沧桑看云》的结尾部分:
“朋友,走过历史的烟云,你对生活有什么答案?你将如何面对现实?你将以什么姿态去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别忘了,我们正年轻,“看云”的日子不要迷失在天真浪漫中,寻找一个理性的答案,让我们追,让我们飞。生活要我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是我们自己的!”
一般而言,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由于位置比较显眼,对信息的传递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这两个地方常常负载着整篇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如果能够积极调用羡余信息,将更能使这些重要信息得到有效强化。这一点《沧桑看云》的结尾就做得很好。它通过连续发问,“对生活有什么答案,如何直面现实和怎样面对将来”,以此揭示出全文的中心主旨,即生活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创造,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观点十分鲜明,富有启迪意义。
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一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而作为语言信息的承载体,一篇文章所包含的必要信息是比较多的。虽然这些必要信息的存在是为了表现、深化文章的中心主旨,但处理不当则会阻碍中心主旨的表达。有时单靠在开头、结尾或文章的某个部位进行强调还是不够的,这时可借助羡余信息来使文章的主旨强化,重复中心句是最简单的方法。如2003年高考作文《月是故乡明》在文章开头将杜甫诗句“月是故乡明”情景化,先形象地点出中心:
“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奇妙的天平。
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接着作者紧扣偏执真挚的故园之情这个中心组织选材。“因为深情,所以偏执”在文中三次反复出现,不仅架设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使丰富的内容全都统摄在中心主旨之下,更强调了这份故园之情的“深”与执著,使主题的表现得到强化。
有时感情汹涌澎湃,难免会旁枝斜出,影响到中心意思的表达,这时候也需要借助中心句的反复来控制行文思路。这一点,2002年高考作文《道士塔的联想》处理得相当巧妙。
“一腔拿云的壮志,来源于一次虔诚的心灵选择。
愚昧中成全了欺骗与掳掠——抹不掉的事实。
喟叹中充满了屈辱与愤懑——了不断的情节。
读完《道士塔》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模糊了:为余秋雨先生能把彼情彼景表达得如此精妙而感动,更为那原始的赤裸裸的掠夺而痛心不已。”
作文开头紧扣“心灵的选择”,以评述余秋雨的《道士塔》为契机,抒发了一番强烈的感慨,中心突出,情感炽热。但也许是《道士塔》的内容激发了作者太多的感慨,接下来的内容尽管写得洋洋洒洒,充满了对余秋雨散文的溢美之词,却让人觉得与文章开头所提出的中心“一腔拿云的壮志,来源于一次虔诚的心灵选择”照应不紧。奔放的情感冲淡了主题的清晰表达,作者意识到这点时赶紧笔锋一转,以“一次虔诚的心灵选择”单独成段,对中心进行强调。虽是简单的对中心句进行一次重复,但就因这一句而使人觉得,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就是一种心灵的选择,那些似乎没有涉及到文章中心的材料顿时与中心话题“心灵的选择”产生密切关系,而与中心开始走向和谐一致。紧接着,作者在历数敦煌的古今沧桑与所蒙受的苦难时,激昂的情感又让人觉得所写的内容与中心扣得不紧,这时作者又是一次陡转笔锋,借助羡余信息将“一腔拿云的壮志”拔到最高处,为结尾的再次点明中心蓄势,完美地收结全篇:
“金戈作笔,岁月为墨。
皈依考古,嫁给敦煌。
我此生虔诚的心灵选择。”
结尾的再一次重复中心,使得全文首尾圆合,文中林林总总的材料非常完美地统摄在“心灵的选择”之中, 深化了全文的主题:这种选择是真正来自心灵的,是虔诚的;这种选择是余秋雨的心灵选择,更是“我”的心灵选择,是我“一腔拿云的壮志”。
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如何积极利用羡余信息来优化写作语言。实际上,羡余信息的修辞效果是非常丰富,在写作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而这是一篇文章所难以容纳的,本文只是“抛砖引玉”,以期求教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