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校本课程《南安姓氏源流探究》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01-06 作者:林子勇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1878

校本课程《南安姓氏源流探究》的教学反思

南安国光中学  林子勇

课程简介:因为寻根问祖本是人的天性。寻根是为把握生命——寻找生命的来龙去脉。研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并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于明白我们的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研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更为的是证明自己的中国血统区别于异国子民的最科学、最可靠、最永久的依凭。而本校学生来自南安各乡镇,几大姓氏都有,各姓氏的族谱均有记载,但又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有一定的研究实效,也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课程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自己的姓氏及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1、梳理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2、梳理现在的姓氏产生的途径。

3、通过资料的梳理,探究姓氏及堂号的关系,查找血缘繁衍的脉络。

4、从学生的自身姓氏出发探究,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课后反思:本课题属于梳理探究性文化课,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自主讨论中探究文化内涵。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由来以及相关的故事。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认同感。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更多地成了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组织者。由此看来,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1、创设情景,并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是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由学生自主发现现象,再直接由现象引出下面要探究的问题。

3、利用网络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上课有跟多的发言内容与机会。

4、通过姓氏的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样的现象? 

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 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 

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 

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一处处供水输电的厂场。他们的丰公显绩,刻在雪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因此,姓氏文化寻根,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南安又是著名的侨乡,我校还是侨捐的名校,对于开发姓氏的寻根朔源更有着非凡的意义。

南安国光中学

林子勇15980461895

QQ837991713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