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阅读教学要有个“我”
阅读教学要有个“我”
黄惠瑜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国光中学 邮编362300
摘要:指向考试建构阅读答题模式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无效的“伪阅读”,它忽视了学生真我心理及情感认知上的个性特点,造成阅读的机械僵化,消解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需求,不利于真正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化 个性自我 原因 办法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教师依托参考答案,抛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把学生一步步引导到答案中,借此归纳出相应的阅读模式,并通过练习考试让学生反复记忆。这样的阅读,从参考答案出发,走的是“固定路径”,在整齐划一的“机械化”运作中,“我”不见了;质疑、辩析、探究等思维被架空,悬在头上的答案绑架了“我”的身心。这样的阅读,消解了“真我”的存在,违背了阅读本质的“个性化”,是一种“伪阅读”。于是,双方的精力被长期无效地消耗掉了;于是,诸多厌读、死读的问题伴随而生。那么,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
1、只见考试,不见“我”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威力对于学生与老师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这样的教育评价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考试分数成了衡量一切教学活动和选拔人才的唯一尺度。于是,追逐高分
2、只见教师,不见“我”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可否认处于主宰地位,教师的情感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主宰着学生的情感思维。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种“保姆型”教师,他们总是唯恐讲得不全面,讲得不深入不透彻。这样的“爱生心切”反而造成了学生阅读的被动等待,慢慢消解了他们的阅读需求,没有积极思考,也就没有真实阅读。
3、只有教材,没有“我”
作为教材,是引导认知、发展能力的范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在教材教参选择上,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强调对主题的“升华”“提升”。但是,唯教材教参阅读,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此为权威标榜,无形中钳制了学生多元的思维方式。他们不敢挑战、不敢质疑,不敢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久而久之,鹦鹉学舌、空话套话也就出现了。
面对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主张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段话指明了阅读的本质在于有“我”的“个性化”“主动性”,强调阅读主体是学生,阅读是源于真我内心的对话过程,有思有疑方能有问有得,兴趣产生动力,动力促进学习,进而在此基础上能有效探究创新,最终完成“自我”的发展完善!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差异。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有某方面的特点上,而且也表现在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上。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般认知水平、知识积淀和个人素养等方面存在不平衡。尊重规律,尊重这种不平衡,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时时有“我”,提倡“个性”,提倡“独立”。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那么,笔者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怎么做。
1、充分阅读,“我”先行。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如果说文本是一道美味的话,那么,想品出这美的滋味,就不能只是囫囵吞枣。那么,就得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闲心”慢慢尝细细品。创设这样的“心理自由”时间,学生才能安心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读材,读形,读色,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也才能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行成自我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创造氛围,感染“我”。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情绪、语言、体态感染学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阅读创设氛围。笔者教学《故都的秋》时,抓题目“故”字,以本校(亦是笔者母校)昔日照片制成课件导入。伴随着一幅幅泛黄的秋日校园图,在自然深情的回忆中,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之后,他们带着情感主动去探寻《故都的秋》里不一样的“秋味”。
3、鼓励赞赏,激发“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冲动;此外,敢于让学生展示不同层次的阅读结果,并给与中肯的评价与肯定,也能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4、多元启迪,创新“我”。教材之外,网络时代下多种多样的信息正是我们联通世界认识自我的有效文本。“倒地老人扶不扶”、“是否举报交通违规亲人”等一系列新闻,要求我们直面人生的种种困境,作出自我的判断与选择。这样鲜活真实的文本,包含多元价值取向,学生通过质疑、争辩,能加深对相似文本的理解与体悟,加深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教师多引进这样的文本,与教材互涉互通,有助于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大胆质疑,进而能探究创新。
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时刻关注“我”,教师有“我”,教得轻松有趣;学生有“我”,在阅读中得到真正的享受,那么,它必然不会被考试所绑架,我们的阅读就能内化为自我发展的自觉。正如哈罗德·泰勒说:“读书的惟一方法是静静地把整个人沉浸其中,……是全心地去享受它,去领略作者胸中所涵孕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哈罗德·泰勒.读书的情趣与艺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
[2]焦振英. 根据阅读心理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陈艳金.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3(9):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