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南安国光中学邱凤姐
摘要:语文是大部分学生自从接受教育就会接触的一门学科,是基础通识教育学科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却总是被歧视的。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意义,而且语文所教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不过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语文教学不仅会传授所谓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具备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理解,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语文学科所教内容也会越来越深化。到了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便成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本文旨在阐述语文思维的概念,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语文思维培养的现状,提出合理的语文思维教学建议,促进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语文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就是指与语文学科相对应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他学科需要的思维能力有显著的特点,比如理科学科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整合能力,但是语文思维能力没有显著的特点,语文思维能力是多种思维综合的体现。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主要板块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1]。基础知识需要背诵记忆,而背诵记忆时需要学生充分的理解所背诵的文章的意义。尤其是背诵诗歌的时候,学生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之上再去背诵便会轻松很多。因此掌握基础知识也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阅读文章时同样需要理解能力,而对文章观点作出评价并鉴赏的时候,则需要学生出色的鉴赏能力和辩证分析文章观点的能力。作文写作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这又需要学生的创造能力,将理论知识与表达手法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另外语文教学中接触的教学内容也是多样的,教材中所选文章体裁和类型都比较丰富,文章内容也是多样的,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以上两点原因令语文思维无法抽象归纳出出独有的特点。但是从知识的角度而言,可以将语文的思维能力划分成几种类别,对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转化评价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2.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2.1缺乏整体规划
尽管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多数教师自身还没有理解语文思维的概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缺乏教学规划。首先语文思维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2],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需要针对其包含的每一种思维能力制定教学计划,思维能力本身有难度区别。部分思维能力学习门槛低,学生掌握较为容易。也有部分思维能力学习难度大,需要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其次,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久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思维学习阶段,教学方法也应当是不同的,教师应当了解自己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体发展状况,把握学生学习的进度,根据进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最后,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别,在了解整体进度的基础上,教师也应当看到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别。因此教师也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思维教育。
2.2语文思维能力培养过于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站在学生的角度教授知识,把学生当做接收知识的机械装置。在培养学生思维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会直接教授学生关于问题的思维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任何体现。形成习惯后,学生的思维就会固化,认为理解问题只有教师所教授的思考方式,不会发现新的思考方式。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能良好发展,是畸形的发展,只有依靠教师才能成长。这样的教学方式收益是最差的,在思维培养教学中,主动思考才是最有效的能令学生成长的方法。教师对于语文思维的认知不够深刻,因此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方式形式单一,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采取提问回答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时,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答案,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在实际的问答对话中,也不会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有效的回应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而是简单的回应,再直接抛出自己设置好的答案。在素材选择方面,这些教师忠于教材,所有的素材都来自于教材中的文章,不会做课外拓展。这样的教育模式太过基础化,会严重束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3.1启发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思考最普遍的方法便是提问[3],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熟知这种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会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提问方法的效果并不好,因此教师需要改善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更有主动思考回答问题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情绪感染学生,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含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课文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感情渲染气氛。当学生被文中的思想感情打动之时,学生的表达欲望就会更强烈,此时提出问题学生也会更愿意作答。教师可以巧妙设置问题,部分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是没有理解问题的意义,所以教师需要借助教材中的文章或是借助自己的能力创建一个回答问题的场景[4],学生被带入教师设置的场景中,感同身受,就会更容易回答问题。比如教师可以用文章中的原句创建场景,摘取文章中对于问题背景的描述,然后提问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选择。或者是先讲述自己的经历,再向学生提问。也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是因为问题太明显,让他们产生抵触之心,所以教师可以将问题拆散成若干个问题,先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问起,最后再引入关键问题,从而降低学生的警惕性,让学生更愿意回答。设置问题是最有效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更愿意回答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2深化学生思考方向
启发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而深化学生思考方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应当刻意的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在学生回答问题之时,教师不能被已有的答案束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回应,促进学生的想法观点向更深层次拓展。等待学生回答完毕,教师不能责怪学生得出错误答案,反而需要鼓励学生的思考方式。当然同时也要指出学生为何得出错误答案的原因。其次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教材上的文章几乎都是一家之言。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前根据教材内容适当的选取部分课外内容,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讲述课外内容,并将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进行比较,鼓励学生也参与发言,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存疑能力的培养[5]。思考通常都是从怀疑开始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对部分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假设,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意见。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于所接触的知识始终保持这样的态度,不能完全的相信表面现象。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组成讨论小组,面对有疑问的问题,分工合作,解决自己的猜疑,养成深入探究问题的习惯。
总结: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思维能力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在建立认知的基础上,再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必须考虑到思维培养本身的特性和所教授学生的特性。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更改完善教学计划,最终达到思维能力广度与深度统一培养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鑫.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24:167+143.
[2]陈美.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86.
[3]姜旭日.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5,28:192.
[4]李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A]..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总第6辑)[C].:,2015:1.
[5]唐凯南.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6,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