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顾名思义”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顾名思义”
林明强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362321)
摘要 顾名思义是指由词语的名称联想到其所包含的意义。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适当的顾名思义,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但有些名词要注意辨别,“顾名”却不可“思义”,本文通过某些生物学术语的分析,对此加以说明。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教学 生物学术语 顾名思义 举例
1 易混术语比较分析
1.1 溶菌酶和溶酶体
溶菌酶的主语是“酶”,溶菌是其定语,通俗的说就是能够杀死细菌的酶。溶酶体的主语是“体”,指的是内部溶液中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结构。
1.2 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
原生质层的主语是“层”,就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体的主语是“体”,一整个结构,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剩余的结构就是原生质体。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含细胞液,而后者包含细胞液等完整结构。
1.3 受精和授精
“受”,接受,卵细胞接受第一个与其接触并将遗传物质送入其内部的精力,二者的细胞核融合成为一个细胞核,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受精作用是卵子和精子融合为一个合子的过程。“授”,传给,就是把精子送到卵子周围,具体包括有动物自然的过程和人工授精。授精的目的是便于受精作用。
1.4 染色体组和基因组
二者都是一组不重复的内容物,前者是一组染色体,后者是一组基因。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例如,果蝇是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4条染色体,包含3条不同的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3条不同的常染色体+Y染色体。类似的,人类也是二倍体,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则一个染色体组包含23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基因组指的是一个细胞或者生物体所携带的全套基因和间隔序列,包括核基因组、质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类似的,如果测序的对象是果蝇,则测定的染色体是5条,3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由于X和Y染色体上非同源区段的基因并不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必备条件,所以,一个染色体组中只含一条性染色体就使得该组染色体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所需的全套基因。而不同性染色体之间存在非同源区段,因此,一个核基因组必然同时包含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
1.5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率”在此处的意思是比值,如利率就是利息和本金的比值,是一个相对值,没有单位。“速率”是单位时间变化量的数值,是一个绝对值,有单位,如“个(株)/年” 。在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保持不变,等于λ-1。由于基数越来越大,故增长速率越来越大。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前后两点之间数量的差值,具体分析时,可观察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故“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在K/2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到零,而增长率则是不断下降的。所以,2017年全国卷Ⅰ选择题第5题题干中的“增长率”应改为增长速率更为合适。
1.6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指的是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抗体。抗体通过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指的是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释放出子代病原体。细胞免疫并没有消灭胞内寄生的病菌或病毒,但却使它们暴露在细胞外液中,便于体液免疫消灭。
2 单个术语单独分析
2.1 差速离心法
利用有差别的离心速度,实际就是通过不断增大离心速度,逐渐将不同质量的细胞结构区分开来的方法。具体可举例说明。
2.2 四分体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该定义并没有很好的说明为何叫做四分体。“四分”,就是分到四个子细胞中。如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分到两个子细胞,这样四条染色单体最终分到四个精细胞中。若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能够增加配子的种类。
2.3 测交
“测”,检测。测交就是利用隐性纯合子去检测显性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杂交组合。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配子,且这些配子所含的基因不影响待测个体不同配子中基因的表达,故可以通过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2.4 内环境
环境,指周围的地方。对于细胞而言,就是细胞周围,也就是细胞外面。“内”,说明在体内,就是机体的皮肤、粘膜以内。内环境等同于细胞外液。故,只存在于细胞结构上的(包括细胞膜上和细胞内的)以及机体外分泌液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 “顾名”不可“思义”术语例析
3.1 同源染色体
说是“同源”,但联会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来源不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3.2 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不是简单的指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的基因,而是指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此,不用纠结同源染色体同一个位置两个相同基因是否属于等位基因的问题。
3.3 浓度差
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1]平时的学习中,浓度特指质量浓度。如在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中,使用的蔗糖溶液的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的溶质单一,就是蔗糖,而细胞液的溶质种类繁多。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溶质不同,无法进行质量浓度的比较。但不管是什么溶质,都有一定的综合吸水能力,也就是渗透压。渗透压指的是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越多,吸水能力越强。所以,在分析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时,膜两侧的浓度差指的是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庞四喜.2014.“顾名”不可“思义”举例.生物学教学.39(1):68
作者简介
林明强,1985年7月出生,男,中学二级教师,学士学位。电子邮箱:Lmqfeng87@163.com。手机号码:1379946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