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克服学习障碍    突破学困瓶颈

发布时间:2017-12-23 作者:李夏阳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2587

克服学习障碍    突破学困瓶颈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李夏阳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状况等非智力因素,分析造成他们学困瓶颈的诱因,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帮助学困生进入自主、自觉、自立学习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思维障碍   心理障碍   方法障碍   习惯障碍

 

根据我校在高中一、二年级生物科学习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约占45%的学生普遍存在生物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学生用功的程度不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等均属学生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状况等非智力因素。现结合我校开展《基于结对帮扶制的生物学习障碍学生转化策略探索》这一市级课题的调查分析,高中学困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的学习障碍:

一、学习思维障碍

现状:一部分学困生在学了生物之后,由于没有深入理解生物概念的生物意义和概念所反映的生物事物、现象的本质,观察生物现象还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水平上,心理层次未得到发展,错误未得到纠正,新观念未曾建立。学习思维障碍主要表现总结归纳有如下几方面:惯性思维的影响、直观思维的淡漠、分类思维的混乱、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对比思维的不当、学科知识的肤浅认识和生活经验的缺乏。

对策:上述的高中学生生物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究其根源,一部分学困生在学了生物之后,没有深入理解生物概念的生物意义和概念所反映的生物事物、现象的本质,观察生物现象还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水平上,心理层次未得到发展,错误未得到纠正,新观念未曾建立。因此,对以上存在生物心理障碍的学困生,教师首先要加强生物科学知识的梳理。教师可让学生在出错中加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从而搞清问题所在,做到对症下药,清除病根。通过对错题的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二是加强生活生物常识的普及。由于缺乏一些生活常识,很多学困生对一些简单的生物现象也无法解释,无从作答,从而造成生物思维障碍。为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尽量把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进来,尽量让学困生利用生物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真正让生物知识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二、学习心理障碍

现状:学困生在学习上大多数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理挫折,他们往往经历过多次考试失败的痛苦体验,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有的甚至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一见到书就头疼,一遇到考试就紧张得要命。他们在学习上大多数存在着恐惧、自卑、矛盾、逆反、应付、厌学等不良心理。

对策: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转化过程是一长期的过程。这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一是善于塑造学困生的健康心理,激发他们树立学习兴趣。跳一跳,摘到桃子。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让每个学困生都能够通过努力就可以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只有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时,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学困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才能激发出来。在刚学习生物时,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很浓,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或肯定时,兴趣就会得以加强。否则,屡遭失败,学习兴趣就会被扼杀。二是强化学困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师生平等和谐关系。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等的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业优秀生比较重视,而对学困生则忽视了。久而久之,学困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心理鸿沟。教师不要以为对学困生学业上的帮扶工作是对学困生的施舍。为此,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来,使学困生感觉到教师与学困生的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利平等关系。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学习方法障碍

现状:学困生通常学习不好是苦于学习不得法,对他们来说,学习是沉重的负担,毫无乐趣可言,因而普遍存在着惧学、厌学的不良心理。

对策:俗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困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要在传授生物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指导他们掌握生物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有按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在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智力。要指导学困生在学习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时强调的是重视做好以下几个学习的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1)预习。预习要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那些预习中看不懂的地方,要作出记号,以便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对那些可以看懂的地方,更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索新的思路,这样会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只有做到预习,才能使自己在上新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2)听课。要认真听课,并适当作笔记,促使自己听课时情绪饱满,精力集中,防止大脑的沉睡状态。3)复习。功课最好是当天复习,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前后融会贯穿。然后才能灵活运用学者的知识去做作业。(4)作业。作业不一定追求过多,而在于精。要敢于创新,一题多解。如经过独立思考仍不能完成的作业,可以请教教师或和同学共同研讨。但经别人指点的作业题,仍然要经过自己的消化,真正理解后再去完成,不应抄袭别人的作业。由此可见,通过加强学困生学习方法指导,可以使他们增强学习能力,从而消除不良心理,变厌学愿学,变拙学善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习惯障碍

现状:学困生大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预习,如何听讲,如何复习,怎样合理有效的利用业余时间,只是满足于能按时上课。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看课外书、走神或睡觉;业余时间不复习,看电视、打牌、上网;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独立完成,而是抄别人的或干脆置之不理。长此而往,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困生学习则起着阻碍作用。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将造成长期的学困。

对策: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某些优异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创造条件,促使其重复出现,直致形成习惯;对某些不良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否定,减少其出现机会,直至其杜绝为止。同时还要建立学习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环境。如在校园中大力表彰和奖励各类学习优秀生,大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以强大的舆论氛围,以无形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每一位学困生,让每一位学困生感觉到勤奋学习光荣,荒废学业可耻。二是树立学习先进典型,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伟大的名人故事为启示,或让身边的学习积极分子现场说学法,鼓舞学困生不断前进。三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促使学生共同进步。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让每位教师每学期帮扶两至三名学困生,填写结对帮扶跟踪表,掌握学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并针对他们的存在问题进行教育。同时开展生生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帮扶学困生,帮助学困生解答疑难,改进学习方法,督促学困生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以此让学困生在学习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互助互励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使学困生有效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四是纠正学困生的行为偏差,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与前提。平时,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学习用具,抓好学生的出勤、仪容仪表、卫生劳动、言行举止等教育,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养成勤上学、不留长发不穿拖鞋、讲卫生爱劳动、讲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等。对于学困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偏差,教师要查明病因,找出症结,有针对性的加以纠正。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