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例谈高中生物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发布时间:2017-12-23 作者:郑梅蓉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2794

例谈高中生物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郑梅蓉   362321

电话:15905010636  邮箱:zhengmeirong2006@163.com

摘要  本文通过对3个案例的分析来说明高中生物课堂中对一些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 利用

课堂教学是个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即课堂生成资源。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加以利用,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认知,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教学目标更顺利完成。现以平时教学的一些实例,谈一谈高中生物课堂中对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1 利用学生“提问”生成的资源,延伸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是“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资源”。学生发表的见解、提出的问题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一笔宝贵的动态资源,它有可能打乱原先预设的教学程序,但如果运用得当,可以灵活地用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扩展。

案例1 进行“血糖平衡的调节”的教学中,笔者按照事先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介绍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体内的血糖浓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很快就回答出:“血糖浓度会升高。”笔者就顺势地说,“这就是糖尿病的病因。”这时,课堂中来了个小插曲,掀起了一股清新的“风”,让全班同学一下子活跃了,窃窃私语起来。是因有几位位学生提出问题:“糖尿病人能否通过运动来降血糖?” “如果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受损,血糖浓度是不是也会升高?会不会出现糖尿?”

笔者一下子意识到,这是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特点的好时机。及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并在板画出必修3课本P29的图213“靶细胞和特定激素结合的方式示例”和“尿的形成示意图”,介绍了尿的形成过程及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是有限的;板书出学生所提的问题:①哪些因素会导致出现糖尿?②糖尿病人能否通过运动来降血糖呢?③对糖尿病人,如何进行医治呢?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建议可以前后4个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得出的答案很多种,如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有7种: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得靶细胞减少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②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受损或异常,无法正常摄取葡萄糖;③胰岛素分泌出来后,未作用于靶细胞就被破坏了;④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突变,不能正常合成胰岛素;⑤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⑥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⑦肾发生病变,使得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在对第2问题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糖尿病人不能通过运动来降血糖,原因是糖尿病人的组织细胞本就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能力减弱,再加运动,则会加快血糖的消耗,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可能会晕厥。”有的学生也提出:“医生给肥胖的糖尿病人的建议是要适当地运动。”“为什么肥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呢?”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没有直接给予解答,而是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查找资料来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断地补充、修善,总结出了糖尿病人应控制饮食并结合药物进行治疗。

虽然学生的“提问”让笔者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能力、归纳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且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对“血糖调节的实质”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在解决问题中又生成了一些问题,促进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

2、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的资源,深化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认知偏差或失误,而这些偏差或失误,作为宝贵的认知经验,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 它能够提供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经历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2:学生在做“温度对植物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她所做的3组实验(0OC60OC100OC),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都是一样不变蓝呢?”笔者与该同学认真分析后,发现是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出错了,她是淀粉和淀粉酶加进去后再进行温度处理的。笔者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就将这个错误的实验步骤板书出,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与正确的实验方案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淀粉和淀粉酶加进去后再进行温度处理后,加碘液后的现象是一样不变蓝呢?”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在温度处理之前,淀粉已被淀粉酶催化水解了。”这样学生对实验步骤的设置就达到更深刻地理解了。

由此可见,教师若能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从错误中探究,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对生物的兴趣的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3 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完善知识结构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是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认知冲突后,教师应积极设置新情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从而完善知识结构。

案例3:在讲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中,介绍了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的外流,产生动作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钠离子的内流,并介绍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当时就有学生提出:“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应该不需要消耗能量,为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呢?”。笔者意识到这是学生的“认知冲突”,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笔者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已有认识“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应该不需要消耗能量”,为解决“为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这个问题,笔者板画出神经纤维和其膜上的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钠钾泵,并提供资料:神经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钾离子浓度是膜内高于膜外,形成和维持两侧离子浓度差的机制是钠—钾泵,通过消耗ATP,能逆浓度梯度将细胞内的钠离子泵出,同时泵入细胞外的钾离子。之后讲解: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关闭的钠通道开放,使钠离子进入细胞,膜内外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当冲动传递过去,钠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逸出细胞,使膜内外电位变为外正内负;当钾离子通道关闭,钠—钾泵重新分配细胞内外的离子。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通过这样的处理,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全面认识。

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是可贵的,因为它们反映出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若能不失时机地巧用,就会成为教学增长点和亮点。将会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又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玮.2009.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巧用动态生成资源.生物学通报,44(10):4547

[2]黄英颖.2009.谈生物学课堂中动态资源的利用.生物学教学,34(2):2122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