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

南安国光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8-11-06 作者:肖金宇 发布者:yhc 阅读 : 4120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此研究性学习课程具体实施方案。

一、学分设置:

基于高中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学校课程管理等因素考虑,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修安排在高一和高二两个学年进行,时间安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现结合新旧《方案》,进行如下安排:

1、适用于2017级学生:研究性学习两年共计15个学分。要求高一年级完成一个课题(5学分),时间不少于90课时(周课时安排:课内2课时、课外1课时);高二年级完成两个课题(每个课题5学分),时间不少于是180学时(周课时安排:课内2课时,课外3课时)。

2、适用于2018级学生:研究性学习两年共计14个学分。要求高一、高二年级各完成一个课题(7学分), 每学年时间不少于140学时(周课时安排:课内1课时、课外3课时)。

二、研究内容: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独立于学科的综合性的课题研究,包括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硏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方面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核磁共振、组织行为等方面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应关注以下几点:①研究课题的选择范围要向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开放,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蕴含的探究课题。②无论学生确立的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努力实现三者的内在整合。③注意转换研究的视角,使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并处理“生活”、“生存”、“生命”等一系列关涉伦理道德的问题。

三、组织形式:

可小组合作研究(3-10)、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主要的。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生比例等,需要调整时与学生协商适当调整。学生可在本班组建小组,也可跨班组建小组,暂时不提倡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小组。关于组内分工:一是课题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有机会真正参与课题研究;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组长、文书、资料管理员、信息技术员、报告人、答辩人等,既各展所长又密切配合,以支持组内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实施步骤:

课程的实施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即: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在研究过程中,这些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实施过程中由导师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具体方法指导。

1、培训教育。对于高一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加强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2、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教师(各年级成立选题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鼓励课题形式多样。

3、制定计划。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后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4、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馆查询、网络查询、参观访问、问卷调査、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作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5、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作出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6、交流评价。交流是观念、智慧的分享。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指导教师职责:

1、认真了解所指导小组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明确研学的课题要求(开题报告、研究过程记录、结题报告)及时间安排,协助小组把握研究方向及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及时帮助小组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

2、审核并修改学生所撰写的选题论证报告、研究方案、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等书面材料。

3、督促小组按照计划按时完成进度,并及时提交各项材料。

4、每1-2周与研究小组开会,了解学生的课题研究进度,并做好过程性记录。

5、小组如需外出采样、调查,应提醒学生安全问题;如需进实验室,由指导教师负责联系,并陪同进行实验。

6、提供给小组可靠的联系方式,确保小组能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指导教师,一般可采取面谈方式指导,如遇到假期,请确保电话畅通。

7、参加最终的小组答辩活动,并对小组的研究活动作出评价。

 

 

                                                                                                                      南安国光中学

                                                                                                                        2018.09.01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