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

《光前精神的历史文化内涵》教学反思李伟滨

发布时间:2018-11-13 作者:佚名 发布者:yhc 阅读 : 4001

本学期,我结合我校校主李光前先生的相关生平史实和历史传记作品,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光前精神的历史文化内涵》。本课程重在通过深入挖掘李光前校主生平事迹中所带有的重大历史印记,来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来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并借以激发学生自觉探究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历史和文化知识的理解,为日后他们学习人文学科提供一些基本的知识积淀,并通过课堂中的学习方法指引来培养他们学习人文学科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本次的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本人所开设的《光前精神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门课基本上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将本人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做如下反思:

一、结合李光前先生的事迹来重温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使得以前一些枯燥的文字描述的变得直观、生动起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使得一些遥远又陌生的历史知识和制度瞬间回到眼前,并活生生的呈现在每个同学的眼前,仿佛一切的历史都可以直接触摸,这就构建起了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桥梁,。

历史教材往往以过往朝代的知识描述为主,貌似与当前社会与生活无关,这就硬生生的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因此觉得学习历史一无用处,因此也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味。我在课程中有结合李光前先生的家族成员来讲述“昭穆制度”,并以此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宗法分封制度,并引导学生回顾思考该制度的特点,更进一步以李光前先生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宗法制在今天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由于有鲜活案例的引导,学生们都能很积极主动的探究这一问题,对宗法制内涵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结合李光前先生的主要活动足迹对历史教材内容做拓展性的讲述,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

兴趣是学习最基本的动力之一。高中历史的学习中,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往往把大量时间花在课本内容的记忆上。对于历史的学习,根本谈不上什么兴趣,更不用说主动求知探索的精神了。而身边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则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以吸引学生的一味开胃剂,利用得当的话,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如在讲到李光前先生长期生活在南洋时,我就在这里顺带给学生补充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方位概念——“四洋”,即古代近代中国是如何来界定东洋、西洋、南洋和北洋的,并且这些方位名词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北洋水师”、“北洋军阀”、“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等,最后再介绍一位祖籍福建惠安的“四洋”奇人——辜鸿铭,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可以用“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来简要概括。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自觉、高效掌握重要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还能鼓励学生课外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领悟学习历史的快乐,并让学生懂得:历史教材不是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学习历史也不是件很粗燥的时间,只要大家心中有学习历史的意识,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人和事多可以成为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件,但是历史的影子却无处不在,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和体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体会和收受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去徜徉于历史知识的海洋。

三、结合李光前先生为本校制定的校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校训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充分体会李光前先生对本校学子发展的殷切希望,并理解其慷慨捐资办学的初衷和良苦用心。

李光前先生为本校定下“公毅”校训,意为“以公立世,以毅处事”。其中,“以毅处事”较好理解,而且李光前先生一生都在践行这一准则,这个学生从李光前先生的传记中就能有深刻的体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行胜于言,李光前先生就是用他的一生在行这一校训“不言之教”,这一点对学生触动很大,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以公立世”就有很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此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很多历史知识,如:“天下为公”等儒家(民本)思想或是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或是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也能体现李光前先生“儒商”的本质,亦儒亦商。他的一生以商致富,但又兼具济世怀民的儒家胸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公毅”校训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这对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会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熏陶并锻铸他们坚强的意志力和优秀个人品质。

当然,开设本选秀课程也希冀能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参考模式,即探索以地方史或校史来弥补当前历史教学的不足,探索用新的、身边的史料来诠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和改变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颓势,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历史,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教学的学科教学价值和意义。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