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谈如何以“五有”来激发古诗阅读兴趣

发布时间:2018-11-13 作者:佚名 发布者:yhc 阅读 : 4231

谈如何以“五有”来激发古诗阅读兴趣

陈森林   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摘要】:文章从“教材内容有取舍”、“教学形式有突破”、“吟诵涵泳有指导”、“阅读有所用”、“教师有功力”这五方面入手,将五个“有”注入学生这“半亩方塘”中,以期让古诗阅读鲜活灵动起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   感性  情境  激发 

【作者简介】:陈森林 男 福建南安 国光中学 中级教师 文学本科,研究方向:古诗文阅读教学,地址: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几年来,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为例,古诗所占比例达到20%左右。在选修教材中,各校普遍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重点教材。加之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古诗所占比例较大,但它却是考试中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部分。无论是教学还是应试,诗歌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尴尬的是,由于时代差距大,学生阅历较浅和古诗教学的沉闷、程序化,大部分学生觉得古诗晦涩难懂,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就成了关键的突破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对症下药,才能起效。

一、教材内容有取舍,尝试群文阅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中国古代诗歌作品数不胜数,不应只集中在教材的那些篇章,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必须要有教师的作用体现。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更贴近学生的作品,比如《诗经.桃夭》、《郑风.子衿》等篇章,也可以大胆舍弃一些篇章如《国殇》、《般射调.哨遍 高祖还乡》,让诗歌走下神坛,亲近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进行群文阅读指导,规避阅读浅易化、碎片化,“让学生通过具有多元指向文本的理解,从读懂一篇到读通一类,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融知识、文化、方法、思维于其中”。[1]

二、教学形式有所突破,营造阅读学习的诗意氛围。

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也应遵循课改精神,适当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创设独特而优美的学习情境,营造学习的诗意氛围,让诗歌更加感性化,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速融入诗歌情境。

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利用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从画中趣来,画自诗中情生。“画是有形诗”,图画以其较强的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能够在瞬间将学习者带入诗歌意境。因此,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选取了跟诗境相符的图画引领学生置身诗境,缘画明诗。 “画面的留白、点染、色彩、风格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无尽的想象和回味”[2],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完成对诗歌的个性解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湘夫人》,我改变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分析高一年美术课本上顾恺之《洛神赋图》,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图画中层次分明的景物、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一下子就让学生走入了诗境,对《湘夫人》产生了浓厚的欣赏兴趣。

2.“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以音乐消除学生与诗歌语言的隔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时,若能寻找与诗歌搭配的音乐,利用其丰富的情感表达,舒缓激荡的旋律,营造一些身临其境的艺术氛围,让学生置身诗境,那么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高涨。

3.“纸上得来终觉浅”,利用影视资料走进诗境,感受诗意。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影视资料来辅助教学,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也必然离不开影视资料的运用。笔者曾在班上播放过《中国诗词大会》,学生的兴趣极为浓厚,过后班上学生自发组织班级的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轮学习古代诗歌的高潮。

三、吟诵涵泳有指导,以诵读激趣。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日常诵读是读诗悟诗的起点工程,是激发学诗兴趣的基础工作。优秀的古典诗歌意境优美,语言富于音乐美和节奏美,最适合诵读。只有诵读,才能体会个中情味。因此,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变得重要起来。而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则需要好的诵读方法来激发。

例如“ei”韵,开口齐齿音,有越来越小之感,多有减少、稀薄之意。教师一提示,学生马上答出《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笔更直而情更切,凄惨孤独时日难熬的苦痛感通过对声韵作用的讲解让学生在朗诵时就有所体会。

四、阅读有所用,用成功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学习的需要来自成功的动机,给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也不容忽视。平常在教学中,应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创造多种体验成功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和热情。

有鉴于此,教师应结合具体学情和学生的个性、素养差异进行丰富多彩的诗词活动。音美善吟者可举办朗诵比赛展示其特长;多思善书者可仿写作品、读书体会进行交流;博学善记者可在“班级诗词大会”大展身手……一次次的参与和成功,教学真正以生为本,学生在学科性运用活动中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何愁学习兴趣不高涨呢?

五、教师有功力,方能运筹课堂。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桶水”和“杯水”之间的落差。当教者“昏昏”时,源头就没有“活水”来,学生自然也就“欲睡”了。你暴跳如雷,责令学生要“昭昭”,那无异于缘木求鱼了。教师善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也要能助推学生,不断给课堂注入新的“活水”,才能让课堂始终鲜活灵动,学生的兴趣才能始终饱满高涨。

当然“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时时注入“活水”,才能保持持久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群文阅读教学”并非诗和远方[J]. 司艳平1  司体中2 .语文教学通讯 2017.11A.

[2]艺术留白在高中语文课堂建构中的实践探索[D]. 蒋文通.东北师范大学 2011.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