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类时评考场作文的写作策略
摘要:2015年以来,高考作文增加任务型指令,的确是“防宿构,防套作”的利器。它要求考生写作时要有的放矢,要以理服人。这种类似时评考场作文,就其本质本质,还是议论文。考查的立足点就在于学生看待具体问题处理具体问题的思辨能力,更着眼于从现实出发,引导考生关注热点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形成个人判断,然后尝试解决某种实际问题。、
关键词: 类时评、写作策略、思辨性
自2015年高考作文面世以来,各种针对高考作文的争论可谓风起云涌,尤其是张开先生首提“任务驱动”这一概念,更是引发全国语文教育界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尽管16年全国卷1的作文有些令人大跌眼镜,但就其方向性而言,特别是从近三年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发布的试题分析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出,国家教育直属机构的确在尝试酝酿高考作文的重大变革。“在试题设计上则侧重激发学生独立深刻思考,表达真实理解感受,以规避套作和宿构对真实写作能力考查的干扰”。①17年全国卷1“选取两三个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延续这种命题意图。
增加任务型指令,的确是“防宿构,防套作”的利器。它要求考生写作时要有的放矢,要以理服人。针对这一命题立意的变化,我们也应该顺势而为,不能简单地引导学生往老路上走,倘若一味固守传统,必然危机重重。事实上,这种新旧转换,在15年全国卷1的两篇范文的探讨中,也形成了一种普遍共识。《敬畏生命》为经典传统作文模式,而《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先生的《有一种爱可能无须别人的理解》则成为新型作文的典范。16年曹林先生再度下水写作的《你最缺的是失意时的那个吻》再次被奉为圭臬。17年作文试题一出来,许多媒体和补习机构纷纷表示“押中”高考题,比如写过共享单车、一带一路等,如果不引导学生关注任务指令中的“形成有机关联”,指出所选关键词之间的契合点,而单独套其中一个关键词来写,无论写得多好,也只能被判离题。
这种新型作文,考查的立足点就在于学生看待具体问题处理具体问题的思辨能力,更着眼于从现实出发,引导考生关注热点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形成个人判断,然后尝试解决某种实际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其次,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②
这样的命题更具有针对性,较之传统材料作文“提出论题-论证论题”的哲理化写作模式,确实是一种命题立意的升格,更是一种写作思维的提升。因为与一般时评文章在开合度、指向性等方面还有所不同,它属于考场作文范畴,笔者将它定义为“类时评考场作文”。
事实上,类时评考场作文就其本质本质,还是议论文。写作时还是得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典结构模式,要让阅卷老师接受你的观点(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坚持用事实和逻辑来说话,这就是评论的本性”③只不过,所提“问题”更具体,更真实,更有情境感,更需要代入体验,而不再是假大空的“伪命题”。“在冲突中给出判断,在不确定中给出确定”《时评写作十讲》它更倾向于缘事说理。事实上,古代很多名篇也都是在某种具体情境下的“任务驱动”,如《烛之武退秦师》、《六国论》、《谏逐客书》等,而这些说理分析,也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当时的某种问题。这种就事论理应时而生,缘事而发。
“评论,只有在冲突中才能凸显理性和逻辑的力量,理清冲突方能表现评论者的洞察力和智识”④。事实上,这种新高考作文的选材上,也都设置矛盾冲突,让学生去权衡分析。女大学生举报父亲涉及的是人情与法理的冲突,漫画“奖惩”涉及的是成绩高低与评价标准的矛盾。“12个关键词”更为开放,可以涉及的矛盾更多,比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先进理念与公民素质,个体需求与社会公德,高速发展与潜在危机等等。
它倡导理性、开放、多元的思维,没有非白即黑,也不存在非此即彼,强调的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其实也可以算作是是公民素养的考查,高中生未步入社会,以一种纯真的视角,去审视社会问题,或许也有很好的社会借鉴意义,这大概也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意义之一。
附:
①《年年岁岁花貌似,岁岁年年理相通》——张开
②《高考作文该如何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王丽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13日 06 版)
③《坚守“摆事实,经道理”的评论自信》——曹林
④《时评写作十讲》——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