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弘扬光前精神  传承古城文化 ---国光中学初三年师生举行“光前精神、砺我前行”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19-12-19 作者:报道组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2421

  研学即探究性学习,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研学旅行基地、走进第二课堂。研学旅行是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方式,研学旅行重在一个“学”字。
  为了让同学们深度了解泉州古城人文历史,传承古城优秀文化,激发同学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学习感悟校主李光前先生爱国爱乡精神,南安国光中学2017级初三年全体师生于12月13日(周五)进行为期1天的“光前精神、砺我前行”研学活动。
  这是“激发学生潜能、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磨炼学生意志毅力、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养成学生公共关怀”的实践育人的一次尝试。
  为此,黄志祥副主任就路线规划 注意事项 人员安排等方面做具体指导。7:40出发,第一条路线8:50到达到达开元寺→华侨历史博物馆→11:30到华侨大学餐厅就餐→中午12:00参观华侨大学校园→13:30到达闽台缘(拍集体照) →14:00参观泉州博物馆→14:30参观闽台缘→下午15:30返回;
  第二条路线8:50到达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元寺→11:30参观华侨大学餐厅就餐→中午12:00参观华侨大学校园→13:30到达闽台缘(拍集体照) →14:00参观闽台缘→15:00参观泉州博物馆→下午15:30返回;


相约2019      激情演讲




好一个壮观的场面



  
跟我走吧,梦就在前方,出发了
     
泉州,我们来了


第一站   开元寺
  开元寺作为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的大宝库,寺内象征海丝文化的东西塔、麒麟壁、千年古桑树、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等古刹胜景,让孩子们从全新的视角了解、认识了这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古寺。
  开启了"探寻海丝文化品味古韵泉州"——开元寺研学之旅。一路走下来,发现开元寺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对联、题刻,有的在大殿内外的柱子上,有的在走廊石柱上,还有的在古树下的石碑上。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西塔对面石阶上的"心"字。这个"心"中间的一点不在上面,而被移到了下面。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问我,我告诉他们,这是"放心"的意思:把心放下,一身轻松。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
  主要建筑
  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师所书。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藏经阁
  藏经阁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
  大雄宝殿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遗物。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
  甘露戒坛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甘露戒坛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坛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檀。
  东塔
  泉州开元寺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间重建,高48。24米。
西塔
  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富商献地成就千年古寺一段美丽传说 
建筑呈现多元文化特色泉州双石塔
 开元百柱话桑莲,留得残枝枕石眠。
妙相毗卢持法戒,柱端伎乐尽参禅。
 
[诗名] 泉州开元寺
[作者] 乐时鸣
[注释] ●百柱:开元寺大雄宝殿有石柱百根,极为雄伟,又名百柱殿。●桑莲:开元寺相传原名莲花寺,是园主因桑树开白莲花,而捐地为寺,现该古桑树仍在,斜欹枕石,或云即是唐代开白莲之树。●法戒:大雄宝殿后有甘露戒坛,建筑宏伟,塑像严整,颇具特色。●柱端伎乐:开元寺大雄宝殿 (又名紫云大殿) 内斗拱刻有 “飞天乐伎”24尊。
 
紫云孤戏拜亭边,双塔对瞻古殿前。
情洒春风十万户,飞天乐伎奏天欢。
 
[诗名] 泉州开元寺
[作者] 王树远
[注释] ●开元寺:闽南规模最大的古刹。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今名,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大殿供奉着唐玄宗御赐的、以释迦牟尼居中的五方佛,这在福建省内梵刹所仅见,在全国也属少见。●双塔:开元寺紫云大殿两侧有被目为泉州城标志的东西两座花岗石塔,各高44.06米,是13世纪南宋绍定年间建成的,至今已有760年历史。东塔正名镇国塔,西塔曰仁寿塔。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外来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华的宗教文化从这个城市窗口走向世界。作为福建省内规模最大佛教寺院的泉州开元寺,正是泉州辉煌“海丝”历史与中外宗教文化频繁交流的历史见证。

































第二站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位于泉州市区东湖街732号,是主要展示泉籍华侨往海外移民及其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历史,反映华侨华人群体的主要特点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于1982年开始酝酿筹建,1987年成立筹委会。1993年博物馆动工兴建,1995年底建成。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由1座主楼、1座综合楼、2座馆前区附属楼组成。 建馆以来,博物馆先后推出“出国史馆”、“泉州人在南洋”两个基本陈列。“出国史馆”主要展示自唐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泉州籍华侨移民海外的原因、类型、方式、过程及其影响;表现了泉州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历史及海外泉籍华人社会在南洋现状。”











  深切缅怀光前先生的丰功伟绩,表达对李光前先生的敬仰。
  李光前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先生一生奉公尚义克已为人,扶危济困、乐育英才,本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精神,毕生热心社会公益。先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驰骋商界的巨擘风范和难以统计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展示了真诚、正直、无私、宽宏、大度、谦逊的高尚人格!
弘扬光前精神,唱响国光品牌















第三站 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创办于1960年,校总部坐落于中国著名侨乡—— 泉州市。学校直属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中国仅有的两所国立华侨高等学府之一,现有 泉州、 厦门两大校区,是福建省两所 中央部属高校之一。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1983年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大学,是 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入选福建省“ 2011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验点、是全国74所“ 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实行 董事会制度的大学。
  校区简介
  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坐落于泉州市丰泽区,丰泽区是 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核心区,泉州市中心城市核心区,丰泽区交通便利,拥有泉州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客运中心站、汽车东站、汽车西站,以及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现属国家一类口岸的 后渚港,距离泉州 晋江机场仅12公里,已构成发达的立体交通体系。丰泽区风景名胜众多:清源山、西湖公园、郑成功公园等。华侨大学位于城华北路,北靠清源山,东邻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依山面水、风光秀丽、气候宜人。

















第四站   泉州博物馆
  泉州博物馆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泉博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泉博举办有“世界闽南文化、“泉州历史文化”、“闽南音乐戏曲”等基本陈列、以及“泉州古代书法”、“泉州民间收藏”等展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总面积为4200平方米,由主题馆、“闽南传统建筑展览馆”、“闽南音乐戏曲展览馆”等三部分组成。其中,主题馆主要包含以下五部分:方言古韵,美在乡音;文化渊源,美在底蕴;慎终追远,美在亲缘;多元信仰,美在和谐;遗产绚烂,美在传承等五部分。通过300多张照片,2000多件实物,辅助场景和多媒体,展示闽南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对外传播,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态。讲述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故事,为唤起闽南人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共同保护和建设世界闽南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了一处重要的窗口。










第五站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海峡两岸,本是一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性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在这里,少年深刻了解到泉州与台湾的关系,认识到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
  闽台缘博物馆建立于2006年5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湖北侧,总投资1.8亿元,占地154.2亩,面积为23332平方米。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主体建筑分四层,高度为43米。其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宽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2008年10月1日,江泽民同志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题写馆名。
  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是中宣部直接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团中央授予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同时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是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是以台湾基层民众为主要对象,以“反独促统”为目标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台宣传场所。




























  下午四时,初三全体师生安全抵达学校,满载而归。
  精疲力尽后,砺志正当时。良师勉励如春雨,同窗互搀似劲增,千锤百炼使志坚,磨揉迁革方成才。师生都玩的很嗨。这将是我们美好的回忆.古人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说:研在路上,学在途中.今天,课程是动态的行走之途,是空间的突破,是与外面世界的全新链接 。

  研学实践,我们一直在路上.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