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广场
“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观念的变化,人们已开始注意自己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开始寻求心理发展和心理创富的可能。于是,许多人开始主动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但不少人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产生了一些曲解,使心理问题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精神病是一个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是最严重的一种心理疾病。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正如身体生了病同极度疲劳或轻微不适之间的差别一样。身体不适不意味着就是生病,心理问题也不等于就是精神病。身体不适,我们要休息、锻炼和注意保健,心理不适也同样要注意休息、锻炼和保健。心理咨询人员就如同运动教练和身体保健师,是人的心灵运动和保健的指导者。
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就心理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人员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混混沌沌虚度一生。而绝大部分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患者常常习惯被置于被动的医患关系中。因此求询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者,期待咨询者解决一切。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咨询者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求询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求询者本人主观能动意志和改变成长的努力。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求询者要积极配合,主动表达,与咨询者共同探讨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成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求询者更要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咨询者,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