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丁勇校友来函来电---畅谈《光前裕后 风范永存——李光前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07-06-17 阅读 : 14812

    

李立仁说明:本新闻经丁勇校友亲自修改定稿,他同意公开发表。
他的电子邮箱是:<dingyong5166@163.com>

丁勇校友来函来电
畅谈《光前裕后 风范永存——李光前传》读后感
表达他对校主、母校、老师、同学和第二故乡的深切思念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勇校友,在百忙中于六月八日晚,给《光前裕后 风范永存——李光前传》作者、国光初级中学的李立仁校友发送一千一百余字的电子邮件,还意犹未尽,于翌日(星期六)上午,打来长途电话,畅谈该书读后感,表达他对校主、母校、老师、同学和第二故乡的深切思念。
丁勇是山东省日照市人,他父亲丁立珂是位老八路,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原驻军炮三师后勤部部长;母亲曾耳轩是原国光中学政治教师。
一九七四年夏,他在国光中学高中毕业;按照当时的政策,到梅山公社演园大队插队落户;恢复高考制度后,以优异成绩考取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
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徐州师范学校、江苏省教科所理论室、省教育学院教科所、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等单位工作,历任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主任科员、助理调研员、校长等职,现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研究员。
自一九八五年至二000年,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参与地方性法规的文字起草工作,参编《教育法学》、《教育行政政法理论与实务》等著作四部。二00一年调到南京特教学院工作后,又主持完成教育部和省级“十五”教育规划科研课题各一项,并在《中国特殊教育》和《江苏高教》等核心刊物独立发表论文十余篇。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天下者坐天下。在毛泽东时代,人民解放军军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之高,众所周知,令人艳羡。在中学老师和同学的记忆中,青年丁勇却没有流露出部队领导干部子弟通常拥有的优越感。他瘦瘦的个儿,面部表情丰富,思维敏捷,性格开朗,精力充沛。在个别交谈时,他习惯于凝神倾听,不时颔首微笑。若引起共鸣,则自然而然,发出赞许的富于感染力的笑声。平时学习、劳动和课外活动,他区分场合,恰到好处,收放自如,给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人到了一定年纪,往往喜欢怀旧。阔别二十九年,李立仁一再想起他。最近上网,偶然获悉对方的手机号码,喜出望外,随即记下;打通电话,亲切叙旧。过后,应丁勇的要求,寄赠一本《光前裕后 风范永存——李光前传》。
丁勇恳切地说,他在阅读后很受教育,很感动,认为它是教育后人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德育范本,也是一部文情并茂的文学传记。他认真地评价说,该书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独特视野和情怀,刻画了“这一个”具有崇高思想境界、传统美德和雄才伟略的新的李光前形象,并以这样一个伟大形象及其人格魅力,给读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李光前先生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其次,是一位深受民族传统文化浸染,把中华民族美德集于一身的大圣人;再次,又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天才实业家和卓越华侨领袖,属于那种最早放眼看世界,最早觉醒的开放的中国人……
作者饱含激情,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事件,向我们娓娓描述了这样一个李光前:高山仰止,风范永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的心灵在产生强烈震撼的同时,又受到一次洗礼、净化和升华。
二、用一种诗化的语言写人物传记,以一当十,风格独特。譬如,传记开篇之页,这样描绘光前先生的出生地梅山的地理环境:“芸溪、芦溪,二水如练,斗折蛇行;蓉溪村旁,合而为一,向东奔流。水面忽忽悠悠,几艘带篷货船,不免引人遐思。”像这样优美、简洁的描写和诗化的语言,构成作品的风骨和样式,令人陶醉和愉悦!
三、学风严谨,脚踏实地。无论是材料的引证,还是史料的考据,都持之有据,言之凿凿。这与当前学术界某些人那种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的学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丁勇颇有见地地说,李光前先生为人低调,再加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很长一个时期,国内对他的宣传很不够。该书只作为校本教材,未免有些可惜。像他这样的大圣人,无论怎么宣传,都不过分。建议撰写文字脚本,以便拍摄电视专题片、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相信有关方面会大力支持。
丁勇满怀深情地说:“你的作品还把我带回童年的梅山,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芸溪两岸,翠竹婆娑,榕树点缀其间。我们就读的国专中心小学,就在溪边高高的山冈上。每天,我们总要穿过绿色的田野,欢快地上学去;我和你在小学、初中同校,高中同班,但除了小学时代以外,时间不是很长;后来,我在演园大队插队。我的童年和少年以及青年的关键时期,都是在梅山度过的。我是喝着闽南的水,吃着闽南人民种的粮食长大的,所以直到今天,我还是喜欢吃地瓜稀饭、炒米粉和听南音。‘日暮乡关何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我时常梦见我的老师、同学、保姆和演园大队的老乡们,还有那条蓝色的绕过演园村落的芸溪……你的来信和作品,让我唤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他饮水思源地说:“如果说,我也可以算是取得一点成就的话,那么,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所受的基础教育和我的老师们。而我整个小学阶段和初、高中的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光前先生创办的条件优越的名校就读的。从这层意义上讲,我的成长亦直接受惠于光前先生。对此,我是深怀感激的。立仁学兄,你做了一件好事,用作品成功地描写和讴歌了光前先生,这亦代表我们表达了感激心情。在这里,我也要感谢你!”
最后,他真诚地说:“如果有机会来南京,请一定告知,我好接待你。”并请这位老同学,代向母校的领导、老师、学弟学妹和其他梅山籍的老同学问好!
                                     (欣闻)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