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e”彩纷呈的语文课

发布时间:2004-04-27 作者:佚名 发布者:黄新生 阅读 : 5697

  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届小学语文CAI教学活动中,芙蓉区育才小学的陈律严老师的一堂语文课《颐和园》,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进行了成功地探索,提供了运用校园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范例。

  这堂课在教师的简短导语中进入:

  “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幕屿,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这是颐和园十七孔桥上的一幅对联,请看:这里既有“潇湘”的“细雨轻航”,又有杭州的“西湖”(古称“明圣湖”)的“新柳春堤”,好一幅春光明媚下的皇家经典园林——这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

  教师提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浏览颐和园的?

  学生立即各自点击屏幕,沿着作者的描述寻找浏览顺序,在各个景点上标记,一路浏览: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佛香阁、十七孔桥……

  几分钟后,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被反馈在教师的屏幕上,教师及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学生回答正确,电脑会放一段悦耳的乐曲。教师又提示: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得知游览顺序的?学生点击回答:在每一个自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写清了游览的顺序。

  为了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领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师在讲授完第二自然段后,课文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让学生自学。在这里,教师设计了类似“电子公告板”的一个“课堂讨论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

  在这里,选择同一自然段学习的学生们可以围绕本自然段自学提示中的问题进行交互式讨论。教师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加入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这时,在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区域,电脑界面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问题:“颐和园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表达了什么信息?”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你问我答,学完之后,可以到测试区自我测试,以检测自己学习的成效。

而更为精彩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求索的思维便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颐和园是哪一年建造的?”“这么漂亮,是谁建的?”同学们纷纷点击网络视频资料来满足各种各样的疑问,大胆设疑,积极求证。视频文件上的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