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
《南安国光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分析报告
调查目的:今年始,我校高一年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年,至今已进行了半学期,为了了解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情况,特做此调查。
调查对象:我校高一年部分教师。
问卷分析:本次问卷主要分选择 题与主观题两部分,涉及学生对新课程的教材变化、新课程理念如学习方式等的了解情况。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方式进行,在我校高一年段的教师中随机选取部分老师,以不记名方式进行。
调查数据统计:略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1、对新课程的教材变化:“完全赞成”占5%;“基本赞成”占72%;“不太赞成”占22%;“很不赞成”占0%;
说明:新课程的教材变化相对于以前来说,是比较大的。对于新教师来说,基本不存在着赞成与否,因为他们并没有任何的比较。但是,对于已经教过甚至是教过许多年的老教师而言,认可总需要一个过程,而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教学钻研,教师对此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基本都能赞成此项变化,比例高达78%。
2、除讲授法外,教师认为学生会喜欢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占61%;“探究性学习”占39%;“实践性学习”占5%;“集体讲座性学习”占5%;“其他”占5%;
说明:在教学方式上,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学生会喜欢的是“自主学习”,占了61%,39%的老师则认为是“探究性学习”,至于其他的,如“实践性学习”“集体讲座性学习”认可度则都不高,结合一下我校前阵子所进行的学生问卷中的结果不难看出,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占27%;‘探究性学习’占37%;‘实践性学习’占52%”尚有一个差距,最起码在“实践性学习”上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落差的,这将不利于对学生动手学习的欲望的估计,因此,在实践方面的教学必然会有一些薄弱,这将成为以后我们在教学上应注意的一个环节。
3、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启发”占56%;“思考问题的时间”占33%;“创设问题情景”占94%;“动手实践的机会”占22%;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这是我们所有教师都认可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将成为教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至于如何进行,在这一问题上,九成以上的教师都赞成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多样地创设问题情景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学习,能够在教学上,进行多启发,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但是,就如同前一项选择一样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信任度并不是很高,这同样与学生所希冀的有一定的距离。当然我们无法说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只是,在这一项选择的差距上,学生的选择必须列入我们教学的反思内容中。
4、对于新教材选修与必修的分配:“非常合理”占0%;“较合理”占56%;“一般”占67%;“较不合理”占0%;“不合理”占0%;
说明: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一大变化便是模块化,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教材内容的选修与必修分类,对于此项变化,教师的分歧较大,完全认可的基本上没有,大部分的人还是持观望的态度的,对于这一分类的合理与否,给予的正面回答的较少。其实每一项改革都是如此,需要时间与实践来进行检验。
5、学生是否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非常适应”占0%;“较适应”占28%;“一般”占56%;“较不适应”占11%;“不适应”占5%;
说明:这一届学生与往届学生有所不同,在于他们正是初中改革的第一届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往届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上,比起往届学生来说,更有一定的难度,这从新生的生活学习习惯的不适应中可以看出。在接受高中新课改革过程中的教学,有所不适应在所难免,然而,不可否认,对于本届学生实力的估计上,教师还处于一种观察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是否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大部分的教师同样是不予置评,拭目以待。
6、对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态度上:“积极参与”占56%;“积极配合”占44%;“随便”占0%;“不以为然”占0%;
说明:对于此次新课程改革,或许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一种困惑,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思考”与“参与”是一种使命,因此,对于此次的课程改革,大部分的教师都能积极参与积极的配合,以推动或促进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7、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以讲为主,有时讲练结合”占46%;“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占78%;“以小组讨论为主,经常参与、指导”占17%;“以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主,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占22%;
说明:新课改实施之后,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更加地热衷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能够经常与学生共同讨论,这将有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与自主的学习。
8、对我校实施周六下午教研形式的感觉:“很好,要每周坚持一次”占0%;“效果不错,两周一次较合适”占78%;“效果不好,需要改进”占5%;“形式主义,没有效果”占17%;
说明:周六下午的教研形式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我校教师能够积极地参与该项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在互动中,不断地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努力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然而,多数教师都希望在次数的安排上,能做一些调整,能够进行两周一次的调整。
9、课堂应用的方式上:“教师讲授”占78%;“小组合作探究”占56%;“学生自学”占61%;“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占50%;
说明: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不断地更新与变动,课堂教学方式除了教师讲授之外,更加注重小组合作探究与学生自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等教学方式,不断地增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不断地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这与当今课程改革理念是相吻合的。
10、经过这段时间的课程改革,取得最大变化的:“教学理念”占67%;“教学行为”占33%;“师生关系”占11%;“学习意识”占17%;
说明:在这一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中,我校的教师都受到了一定的启示,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虽然在理念转化成为行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世上有许多事情不都是这样的吗?理念先变了以后,慢慢地便会成为行为的一种指导力量,促使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我校教师同样在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当然,学校必须尽快地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缩短其酝酿的过程。
11、除了练习外,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时还应:“查阅资料”占56%;“查阅图书”占22%;“预习复习”占67%;“社会调查”占22%;“专题研究”占28%;“动作操作”占28%;
12、认为学生最主要的课后作业形式应该:“查阅资料”占28%;“查阅图书”占17%;“预习复习”占72%;“社会调查”占11%;“作练习题”占56%;“专题研究”占17%;“动作操作”占17%;
说明:在课后作业的完成上,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保证自己预习与复习的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时还应“预习复习”的占67%,而认为学生最主要的课后作业形式应该是“预习复习”的占72%),在这一点上,其实与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相悖之处,因为在预习与复习中,正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只可惜,在这一点上,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很高,因为,对此项的选择,学生只有19%的意愿,因此,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性学习的环节上,也许教师必须有一些较为具体的建议与指导。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其他能力的培养,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也需要增加其他项能力的辅导与锻炼。
13、认为课改后教材:“难度加深”占11%;“知识量增多”占50%;“形式较多样”占56%;“变化不大”占0%;
说明:对于课程改革后,大部分的教师认为“知识量增多”了,“形式较多样”了,分别占了50%及56%,对于“难度加深”一项,普遍教师却不做此想,看来,这与学生所认为的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知识量的增多,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4、对研究性课程学习的认识:“课程理念很好,要扎实开展”占22%;“课程理念宽泛,不好操作”占67%;“教师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占5%;“与高考没大关系,不必太认真”占5%;
说明:我校开展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虽有一定时期,但是,对于这一项课程学习的实际操作中,教师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尤其是在对学生的跟踪辅导上更是如此。也许今后,学校更应考虑这一项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指导作用应如何实现。
15、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测验与考试”占89%;“日常观察”占72%;“访谈、座谈”占28%;“成长记录袋”占28%;“作品展示”占17%;“现场操作表演”占17%;
说明: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测验与考试”仍占着相当大的一个比重。教师与学生对此项的选择都普遍较高,一为89%一为79%,由此可见,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一问题仍然存在,这也意味着在今后的改革里,教师必须在这一方面做一些调整,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其实大部分还是缘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上,同时,这与目前高中采取的选拔性评价有关,因此,要改善这一情况,需要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水平性评价的一些理念的加入。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16、最经常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占5%;“学习负担”占5%;“道德品质”占39%;“身心发展”占78%;
说明:新课程改革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学生观的变化。教师对学生关注面的不同,将影响着教师对学生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可忽视性。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便是这一项内容的具体化。如何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将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
17、认为新课程改革的操作:“很难”占22%;“较难”占50%;“一般”占28%;“容易”占28%;
说明:任何一项改革,不论理论上多么美好,在实际操作中,都会存在许多的困难,新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这一项改革难度提升了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当然会认为比较难了。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实验与思考,在实践中前进,在思考中提高,在总结中成长。
18、在教学中主要遇到的困难:“教材变化太大”占11%;“课堂气氛较难调动”占0%;“学生配合较差”占17%;“知识量太大,课时太少”占83%;
说明: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遇到的困难都是“知识量太大,课时太少”,占了总数的83%,如何处理知识量太大而课时太少的矛盾,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探讨,但是,如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使这一矛盾缩小,却也成了教师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或许这更是新课程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之处:学生能力的提升前提条件必须是教师能力的提高。虽然常有“虽无天才的老师,但有天才的学生”之说,但,同样不是也有“名师出高徒”之言吗?
主观题部分:
19、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列表:
“教材变动太大,安排顺序不太合理”;
“学生素质不高,一些基本能力未具备”;
“提供更多的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书籍,课例VCD”;
“缺乏可供借鉴的高质量的教学实录或教学案例(人教社参考书),提供的教学实录光盘,符合课改理念的甚少”;
“新课改理念如何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缺少有效的指导材料”;
“考试压力与综合能力,身心发展难以兼顾”;
“学习方法、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的指导”;
“教材内容方面拓展性提高,更注重现象自主观察分析讨论;自身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学生主动性调动存在困难”;
“课时少,知识量大,学生基础差”;
“让更多老师有机会出去学习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
“有机会请更多专家到学校指导,让老师增长知识”;
“困难太多”;
“明确学习目标,协调各科作业量”;
“经常交流,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
说明:许多教师都表示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与理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的种种的困难,其中便是知识量的增多,而课时的减少,这使得教学的实效性打了一定的折扣,也成了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如何将新课改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这并非简单的一句话便能解决的,这需要教师的不断摸索,但是,课程改革与学生的素质都不容许我们进行缓慢地思考与探究,需要一些更加简捷更加快速的方式方法,这需要更具体的实例等的指导与借鉴;同时,在考试压力与学生综合能力、身心发展上,教师也颇有难以兼顾之叹,如何才能使得教学效率在时少量多且压力又在的情况下不断地获得提高,这确实需要教师与学校更加的努力与探讨。
20、对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列表:
“积极开展新课程培训,多听一些专家指导意见”;
“经常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听课、交流”;
“切实做好备课组成员的教研,多做实事,少些形式主义”;
“适当增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补给”;
“如何运用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
“多给教师自主学生、反思的时间”;
“对参加课改的教师应有一套相应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多些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加强可操作性”;
“尽量减轻教师、学生的负担”;
“举行一些活动,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得到锻炼”;
“对学校开展的活动多一些思考,增加一些灵活性”;
“新课程改革应脚踏实地,切合当今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校若干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应三思,听从基层教师的反馈意见”;
“课程设置应更体现主次,学生应有主选课程的余地”;
“做好教室多媒体的维修工作,确保教学工作不要影响”;
“增强备课组团结互助功用,在编写提纲,助学资料方面适当采取鼓励措施”;
“周六教研可改为两周一次,在提高效率上多下工夫”;
“提升网络教研意识,多参考借鉴,勿夜郎自大,坐井观天”;
“走出去,听听兄弟学校的课,尤其是本地区的教学公开课”;
“周六教研可组织观看学科教学实录,联系学校实际,点评、改进,再安排上公开课”;
“改革是逐步推进,注重实效,考虑客观现实”;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应有更具体的方案指导及学生的组织落实,不能留离于形式,否则最终学生期望很高实效很低。指导教师应亲临学生实践的各个环节,以便组织、指导。”;
“学校应组织我校教师到外校观摩,尤其是外地市或外省,不然会像井底之蛙”;
“对于一线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教师做太多隐性工作且压力俱大)”;
“调查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能力及需求”;
“订阅课改相关的报刊杂志”;
“制定较合适的课程表(课时安排不足情况存在)”;
“循序渐进”;
……
说明:我校虽是本地教学片区中实力较强校,但是,在这样的学校中,教师压力普遍较大,对于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实践虽有信心,但,却普遍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学习与更新的机会,因此,更加迫切需要与兄弟学校,无论是本地区的或是外地区的,进行交流与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水平。应该说,在这一点上,认识是很清醒的。尤其是对于新课程的一些理念与操作上,因为缺乏相应的一些实例,因此,更加需要这方面的指导。教师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补充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水平,更需要学校给予这一方面的一些实际性的支持。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想办法去提高,教师的这种呼唤应成为日后教学工作安排上应考虑的一个问题。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力量,也是实施与落实课程改革措施的中坚力量,教师的水平将影响着改革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素质培养也同样成为此次改革中关键之处。
小结: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分析,我校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教师的课改理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许多困难,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解决。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同样,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操作者,提高教师的课改意识与课改能力将成为这一场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之处,如何做才好?这是课程改革中应该也必须解决的一个重点。当然,新课程改革必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这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工夫,对于我校高一年段这一群开路人及即将参与的教师来说,只希望能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与发现,能够在革旧创新的过程里寻找到更有利于人才发展、学生成长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新课程作为一个新事物,要获得认可与熟练的操作,正需要一个过程。而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不断地前行。
(本份调查与报告分析仅作参考)
南安国光中学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教师问卷)
指导语:自今年始,我校高一年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年,如今,已是半学期过去,因学校需要了解一些教师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情况,故而作此问卷,请您实事求是进行回答,并将您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谢谢!
调查内容:
1、你对新课程的教材变化:( )
A、完全赞成 B、基本赞成 C、不太赞成 D、很不赞成
2、以下的授课方式,除了讲授法之外,你觉得学生较喜欢的是:( )
A、自主学习 B、探究性学习 C、实践性学习 D、集体讲座性学习 E、其他,如________
3、你认为在你上课时怎样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选)
A、多启发 B、思考问题的时间 C、创设问题情景 D、动手实践的机会
4、你认为新教材中,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分配合理吗?( )
A、非常合理 B、较合理 C、一般 D、较不合理 E、不合理
5、你觉得这样的课程改革学生能适应吗? ( )
A、非常适应 B、较适应 C、一般 D、较不适应 E、不适应
6、你对我校的新课程改革持什么态度?( )
A、积极参与 B、积极配合 C、随便 D、不以为然
7、新课程改革后,你觉得你的课堂教学方式有了哪些变化:( )(多选)
A、以讲为主,有时讲练结合
B、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
C、以小组讨论为主,经常参与、指导
D、以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主,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
8、你觉得我校实施周六下午教研形式怎样?( )
A、很好,要每周坚持一次 B、效果不错,两周一次较合适
C、效果不好,需要改进 D、形式主义,没有效果
9、你在课堂上应用了哪些方式?( )(多选)
A、教师讲授 B、小组合作探究 C、学生自学 C、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
10、经过这段时间的课程改革,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 )
A、教学理念 B、教学行为 C、师生关系 D、学习意识
11、你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时除了练习外还有什么:( )(多选)
A、查阅资料 B、查阅图书 C、预习复习 D、社会调查 F、专题研究 G、动作操作
12、你认为学生最主要的课后作业形式应该是:( )
A、查阅资料 B、查阅图书 C、预习复习 D、社会调查 E、作练习题
F、专题研究 G、动作操作
13、你觉得课改后,教材内容起了哪些变化:( )
A、难度加深 B、知识量增多 C、形式较多样 D、变化不大
14、你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如何认识的?( )
A、课程理念很好,要扎实开展 B、课程理念宽泛,不好操作
C、教师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D、与高考没大关系,不必太认真
15、你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 )(多选)
A、测验与考试 B、日常观察 C、访谈、座谈 D、成长记录袋
E、作品展示 F、现场操作表演
16、你最经常关注学生的:( )
A、考试成绩 B、学习负担 C、道德品质 D、身心发展
17、你觉得课程改革操作起来如何:( )
A、很难 B、较难 C、一般 D、容易
18、你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 )
A、教材变化太大 B、课堂气氛较难调动 C、学生配合较差 D、知识量太大,课时太少
19、在课程改革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你对我校新课程改革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