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前精神育人
三兄弟在南安累计捐赠超3亿!此时此刻,请允许我赋诗一首点赞
家乡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当然要出力来帮助家乡的进步。
李成义
李成智
李成伟
“家乡是我们的家乡,当然要出力帮助家乡进步”
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昆仲捐资家乡公益超3亿元
情系桑梓 热心家乡公益事业
光前学村由新加坡李氏基金及其倡导成立的芙蓉基金会捐资建设。不少梅山甚至南安人,都在光前学村度过了快乐的求学时光。创办70多年来,光前学村走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上至两院院士、科学家、著名企业家,下至各行各业精英。
虽然出生在新加坡,但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昆仲时刻没有忘记家乡。受父亲李光前慈善精神的影响,1991年12月,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昆仲和马来西亚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李成枫先生一起,在南安倡导成立了芙蓉基金会,凝聚了他们对家乡南安梅山的感情。
“虽未在家乡成长,但父亲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已根植于李成义兄弟心中。家乡发展中有什么情况向他们反馈,都会尽力解决。”芙蓉基金会首任理事长李兆生回忆,基金会成立后不久,1992年7月,他和时任蓉溪村党支部书记李阿柒应邀前往新加坡李氏基金汇报家乡公益事业发展规划。“行前我们经过充分的调研,编制了较长时期家乡中小学、医院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规划,规划需要有五六千万元的巨额资助方能完成。”在同李成义昆仲见面的前夕,李兆生担心如此大的公益建设规模能否得以应允。
会面时,作为李氏基金会主席的李成义先生在细心倾听基金会创办后一个较长时期家乡公益建设发展计划的汇报之后,毅然决定每年资助600万元港币兴办家乡公益,改建学校,发展教育,为培养人才创造优良条件。“这让我喜出望外,同时,我根据建设进度,请求增加当年捐助300万港币,也得到应允,让我携带支票,在途经香港之时,从李氏基金香港分公司拨出带回。”李兆生说。
在兴办公益事业过程中,李成义昆仲总是把家乡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安排,他们说:“家乡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当然要出力来帮助家乡的进步。”“期望乡亲同心协力,为繁荣我乡作出更大贡献,使我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后,无论是创办成人中专,培养技术人才,还是迁建国专医院,改善医疗条件,李成义昆仲都非常关心,且一一应承。自1938年,李光前先生创办国专小学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李氏家族陆续在家乡兴建学校,如今的梅山拥有了令人骄傲的光前学村,学校从6所增至12所,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高中、职业中专,办学规模成倍扩大,学生数从5000人扩至万余人,办学质量迅速提升,学前教育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步入了全省先进行列,大多学校成为南安乃至泉州、福建的名校。
南安市工业学校。
如今的光前学村,由学校、医院、图书馆、美术馆等组成,已成为闽南地区兴学育才、造福桑梓的璀璨明珠。
俭朴低调 慈善事业遍布海内外
“关爱那些不幸的人。”这是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昆仲的慈善理念,多少人在他们的帮助下受益并且成长。
李成义先生个人捐款600万元,参与建设梅山蓉溪水电站,其收益用于芙蓉公益事业。
事实上不仅在梅山,李氏基金的慈善事业早已走出南安,走出泉州。据不完全统计,李成义昆仲捐巨资建北京“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内蒙古呼和浩特中学、泉州残疾人康复中心、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院、同安乐安医院、四川江油市大康第二中心小学和南安市中医院、体育馆、郑成功碑林、侨联大厦、梅岭中学、五峰中学,尤其对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捐资是数以千万元计。
除了继承父亲乐善好施的精神,同父亲一样,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昆仲也都非常俭朴低调。因工作关系,芙蓉基金会理事长李扬川和副理事长李祥林曾数次到新加坡。他们回忆道,2018年他们到新加坡,李成智接见他们前,工作人员再三强调,年近九旬的李成智身体不好,最多只能见十分钟。没想到李成智足足与他们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他详细了解光前学村办学情况及遇到的困难,并表示将继续大力支持学村建设。
几年来,他们多次到新加坡,发现李成智竟然穿着10年前穿的那套灰色西装,“同一套,我们印象非常深刻,只是变旧了一些。”这次,他们还见到了李光前的长孙李元士,他也非常简朴,穿着一件旧得有些发黄的白衬衫,“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么节俭的,以他们的家境来说,真是太难得了”。
影响深远 “光前精神”不断延续
“那些能获得超过自己需求的人是幸运的,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那些不太幸运的人。”在鲜有的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成义先生说,这是父亲留给他最为宝贵的遗产——回馈社会的信念。
“李成义昆仲觉得财富应该被分享,财富的真谛是给予,是帮助弱势群体,让社会成为快乐生活的地方。我们都很感恩,他们为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李扬川深有感触。
光前学村。
“作为梅山人,我们受惠于光前先生及其哲嗣,在光前学村培育下学习、成长,如今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能回馈梅山、光前学村,传承‘光前精神’。”在李光前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光校友苏泽海、陈顺平与梅山乡贤戴旭东当场捐资200万元,共同创立志德教育基金会。2019年,梅山竞丰村乡贤李良辉的母亲于百岁高龄去世,应她心愿,后人将其100万元积蓄悉数捐出,设立“黄爽娟爱心基金”,李良辉和他3个儿子又将爱心基金追加到200万元,资助困难学生和家庭。
“做慈善是没有专利的,只求普及。”在李氏家族奉献精神激励下,10多年来,数以百计的海内外热心家乡的公益人士,或通过芙蓉基金会捐资助力家乡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或通过成立教育基金会主动投身慈善领域,戴佑志教育基金会、明新教育基金会、丰溪小学旅菲华侨教育基金会、芸美小学教育董事会、香港蓝园教育基金会、菲律宾林坂学校教育基金、李成奇教育基金会、灯埔教育促进基金会……即使是人口不足500人的诗溪村,也有热心乡贤林耀生捐资80万元成立基金会。
如今,南安市教育氛围越来越浓,在“光前精神”的感召下,仅梅山镇已设立10多个村级教育基金会,覆盖全镇85%的村庄,海内外侨亲、乡贤捐资成立的奖教助学基金会正不断增加,“公益慈善”已幻化成一股温暖的风,吹拂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续着“光前精神”。
诗赞南安侨亲
赤子拳拳意,故乡款款情。
南安是全国著名侨乡,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350 多万人,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广大南安籍侨亲虽旅居异国他乡,却始终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或捐资助学造福桑梓,让南安连续多年侨捐过亿,或回乡投资兴业,积极投身南安改革开放建设事业,成为推动南安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响应中共南安市委关于在新时代深入开展学习弘扬和传承南安华侨精神的号召,2020年7月,南安市侨联和南安市诗词学会联合开展“诗赞南安侨亲”活动,进一步展现和弘扬“爱国、爱乡、爱业、爱俭”的南安华侨精神。活动开展以来,南安市诗词学会广大会员积极性很高,仅一个多月,学会就收到诗词作品400多首。该作品将编辑成书,现先在微信公众号分期推出。
作品绝大多数为原创,缺乏打磨,水平良莠不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雅赏,并批评指正。
(南安市诗词学会)
李成智先生、李成伟先生在新加波亲切接见国光中学校友
光前故里仰光前,伟大精神寰宇传。
书馆学村相媲美,幼园童苑竞鲜妍。
家庭共谱连心曲,昆仲同描德业篇。
薪火传承情未了,长擎侨帜耀南天。
李成智公众图书馆
诗颂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三昆仲
文/郭建春
八千里外望星洲,慈善丰碑三杰留。
建校兴医承父志,扶贫济困为民谋。
光前学苑童声脆,成智书楼典籍稠。
三亿捐资倾大爱,千秋义举万民讴。
芙蓉基金会获得省政府表彰
赞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三兄弟
文/雷永锻
允迪前徽行善举,一门三杰世人夸。
胸怀祖国情尤切,泽惠乡关志更赊。
遍立黉楼辉曙色,广培桃李艳春华。
倾资兴学丰功在,令誉千秋灿若霞。
李光前纪念馆
侨胞李光前父子赞
文/王声杰
时逢桂馥忆侨亲,父业儿承最感人。
邦国兴衰心上系,文章优劣社中询。
光前壮举流芳远,成义功勋赞誉频。
喜看家山桃李艳,堪夸赤子寄情真。
李成义博士
李成义先生归梓感赋
文/黄元佐
一、欢迎成义
欢呼队伍胜长龙,迎接贵宾声震空。
成业箕裘欣克绍,义方是举振宗风。
二、侨领外孙
嘉庚侨领外孙贤,卜式高风美誉传。
赤子丹心留梓里,国光教育勇争先。

李光前父子兴办国光中学
文/黄元佐
建校欣逢七十庚,师生共庆满豪情。
光前创办功无量,成义重赓业有成。
高考蝉联登甲第,文明卫冕夺魁名。
关怀桑梓传佳话,两代丰碑树里程!

礼赞李光前三哲嗣成义、成智、成伟重建光前学村
文/黄元佐
光前勋业喜传承,哲嗣三贤薪火明。
重建学村培俊彦,大兴文教育精英。
侨乡再现新城镇,昆仲长怀故里情。
共创文明声誉满,丰功伟绩著芳名。
巍巍学村,璀璨明珠;芙蓉含滋,茂德留馨
李成智先生接见国光中学校友
沁园春·李光前哲嗣礼赞
文/潘志敏
【注】李光前哲嗣成义、成智、成伟三昆仲,承继父志,造福桑梓,德泽千秋。
以李光前之父“国专”命名的幼儿园
赞·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昆仲
文/郭福强
光前哲嗣誉声高,父业赓扬善举豪。
昆仲同谋学村计,力资家校树勋劳。
李成智、李成伟昆仲聆听汇报
薪火传承报国情
——歌赞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昆仲
文/洪高松
光前哲嗣承遗训,昆仲三贤爱故乡。
踵事增华齐报国,捐资助教共倾囊。
学村富丽芙蓉里,黉宇堂皇芦水旁。
伟业功勋青史载,英名大德永流芳。

芙蓉颂
文/洪高松
李成智公众图书馆
光前善举获嘉彰,哲嗣三昆美誉扬。
情系宗亲萦故土,棒承父辈润侨乡。
倾资梓里千秋业,助力神州百万郎。
继世仁心终载史,传家懿德永流芳。
李成智公众图书馆
光前哲嗣赞
文/林德志
侨贤义举梓流芳,哲嗣薪传海内扬。
玉琢学村增璀璨,情披故里见沧桑。
好施克己超三亿,乐善承先致八方。
踵事增华垂典范,光前裕后共君尝。
捐赠证书
咏芙蓉李氏三贤
文/黄祝艺
昆仲承先德,倾资为故乡。
丹心犹觉远,大爱永传芳。
侨亲故事·梁美灿篇
侨亲故事·林乃轩篇
侨亲故事·陈瑞汉篇
侨亲故事·黄印华篇
THE END
记者:庄晓丽 陈亮亮 李想
通讯员:林 颖 文/图
部分来源:南安诗词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