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前精神育人
“光前精神一直流淌在我们心中”
开栏的话:壮丽70年,侨亲建新功。南安是全国著名侨乡,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350多万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南安籍侨亲虽旅居异国他乡,却始终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或捐资助学,造福桑梓,让南安连续多年侨捐过亿,或回乡投资兴业,积极投身南安改革建设事业,成为推动南安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进一步弘扬“爱国、爱乡、爱业、爱俭”的南安华侨精神,讲好侨亲故事,中共南安市委统战部、南安市侨联携手海丝商报,今起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之侨亲故事”系列报道,希望进一步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激发海内外南安人更加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发展,为南安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奋力创造新时代南安发展新业绩。
李光前 1893年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今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10岁时随父去新加坡谋生,经过磨炼与奋斗,成为一名闻名遐迩的大实业家、银行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东南亚首家华人跨国集团南益公司的创办人,他被誉为“橡胶和黄梨大王”,是全球十大华人富商之一。
在创业成功之后,李光前本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精神,毕生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极力赞助创办学校,振兴教育。1952年李光前设立了“李氏基金”,作为资助教育慈善事业的永久性基金,将其长期积累的巨大财富全部回馈给社会。
李光前先生为国专小学第一幢校舍所立奠基石的题词
数十年来,李光前及子嗣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捐助南洋等地院校不计其数,尤其钟情家乡教育公益事业。1938年,在家乡创办第一所学校——国专小学,1943年,又创办“国光中学”。1952年,他为家乡捐资数百万元,用于扩建梅山学村。除了恢复他于1939年创建的国专小学外,又扩建国光幼儿园、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梅山学村由此一跃成为名闻中外的学村,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各种福利设施齐全。
1965年,李光前先生在新华楼前与时任国光中学校长郑明端(右一)、副校长伍远资(左一)亲切会谈
同时,李光前还投入巨资扩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对华侨大学的建设也给予大力支持。风,毫无预兆地席卷整片旷野,撩动人的思绪万千。
“光前精神一直流淌在我们心中”
光前学村创办以来
已培养上万名大学生上千名研究生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烟云历久弥新。在李光前先生辞世逾半个世纪后,他创办的光前学村继续泽被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光前精神”依然被后代人继承和弘扬。
何为“光前精神”?艰苦奋斗、公毅立世的创业精神;诚信务实、克己为人的人文精神;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大爱精神。这是由李光前先生的一生孕育形成的,一直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一个平常的下午,太阳渐渐西斜,走在梅山镇光前学村,清亮的下课铃声此起彼伏,学生三五成群地走出校门,街道热闹了起来……
李光前先生的故乡,南安梅山,因光前学村的建设而逐步繁荣。
梅山全镇59平方公里,不仅形成幼儿教育、初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也拥有一批省、市名牌学校,是南安首个教育强镇。
这张亮眼名片的获得,得益于梅山镇重教兴学的先驱——李光前。而让梅山镇充满书香气息的,则是被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光前精神”。
国光中学校长李俊松,便是“光前精神”重教兴学的传承人之一。
“我的中小学时代,都是在光前学村度过的,光前精神一直流淌在我们心中。”就读过李光前创办的国专二小、国光初中、国光中学的李俊松,对光前学村和李光前有着特别的感情,他说:“如果没有李光前先生,我这样的农家子弟,可能无法顺利入学,更难以考上大学。”
带着这份情感,1988年,李俊松考入福建师范大学。
毕业后,怀着对光前先生和母校的感恩之心,他回到国光中学任教。在工作生活中,李俊松搜集各方资料,学习“光前精神”。光前先生对教育的阐述让他受益匪浅,“李光前认为教育对个人、对社会都非常重要。教育不但能启发人类智慧,同时个人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能够健全繁荣、国家能够富强,也完全是教育的力量”。
“从事教师工作,让我对于李光前先生的认识更加深入,也多了一份传承、发扬‘光前精神’的责任感。”李俊松说,作为老一辈“国光人”,他们对李光前先生的事迹耳熟能详,但是新一代“国光人”却很陌生。如何让一代又一代的国光学子认识、理解并传承“光前精神”呢?
在国光课堂或休憩时候,老师们经常会将光前先生的事迹、精神与同学们分享。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他们参观光前堂,在李光前铜像前,老“国光人”将李光前事迹娓娓道来。这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是国光学生的“开学第一课”。
组织开展“学习光前精神”专题报告、开设《弘扬光前精神》校本文化课程、每年清明节组织师生到光前铜像祭奠……如今,学校以光前精神为基点,演绎出国光独特校园文化,成为一部立体教科书,激励着广大师生。

1991年,在新加坡李氏基金的支持下,梅山镇第一个公益基金会——南安市芙蓉基金会成立,再启梅山镇教育慈善事业的大门。在芙蓉基金会创会理事长李兆生看来,教育是“光前精神”的核心,因而芙蓉基金会将兴学办教作为最大的公益项目来做。创立以来,基金会延续“光前精神”,已为当地教育事业投入资金逾2亿元,支持21所中专、中小学、幼儿园兴建校舍98座,建筑总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
2018年光前学村奖教助学金发放仪式
现任芙蓉基金会理事长李扬川说,10多年来,芙蓉基金会致力奖励优秀教师、资助贫困学生。除了教育外,医疗、道路建设、扶老助残等项目,芙蓉基金会也热心参与奉献爱心。在过去的27年里,芙蓉基金会各类捐款3亿余元,主要用于兴建校舍、医疗楼房、图书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添置医疗器械、交通工具、电影院设备、图书,还用于奖教助学、建桥修路、敬老抚孤等社会公益事业。
位于梅山镇光前公园内的李光前先生塑像。
从“光前学村”走出去的数万名学子中,商界精英有之,文坛名家有之,政界名流有之,科学泰斗也有之,足迹遍布五大洲,有李龙土、陈桂林两位院士,有李如龙、潘旭澜等文坛名将……据不完全统计,“光前学村”创办以来,已培养出上百名博士、上千名硕士、上万名大学生。这些优秀杰出校友在海内外取得的成就,成为光前精神育人树人的最佳注脚。
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李光前及其子嗣爱国爱乡的善举犹如一颗种子,不断开花结果,茁壮成长,化育一方,也滋养了这一方水土的人们慈善之心。如今,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用实际行动践行“光前精神”。“作为梅山人,我们受惠于光前先生,在光前学村培育下学习、成长,如今事业取得一定的成绩,希望能回馈梅山、光前学村,传承‘光前精神’。”在去年举行的李光前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中,梅山乡贤苏泽海、陈顺平、戴旭东当场捐资200万元,共同创立志德教育基金会。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母校吸引、留住更多优秀人才。”苏泽海说,他们将以实际行动,助推梅山教育发展。
香港蓝园教育基金会、戴佑志教育基金会、明新教育基金会、丰溪小学旅菲华侨教育基金会、芸美小学教育董事会、菲律宾林坂学校教育基金、李成奇教育基金会、灯埔教育促进基金会……即使是人口不足500人的诗溪村,也有热心乡贤林耀生捐资80万元成立基金会。如今,梅山镇教育氛围越来越浓,在“光前精神”的感召下,海内外侨亲、乡贤捐资成立的奖教助学基金会正不断增加。
目前,梅山镇已设立10多个村级教育基金会,覆盖全镇85%的村庄。如今,梅山镇奖教奖学助学活动蔚然成风,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氛围越发浓厚。
THE END
记者:庄晓丽 陈亮亮 李想
编辑:商妹儿 审核:田中戈
商报微调查
白天上班,晚上还得帮娃写作业,你怎么看?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呜嗷喊叫。比教孩子写作业更头疼的大概是,和孩子一起写作业!
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严禁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
对此,南安人,你有被家长作业“折腾”过吗?你认为家长作业有必要吗?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亮”出你的观点吧。
►重磅!基础设施补短板,南安今年拟投77亿!公路、学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