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这些国光校友的母校印象!勾起多少人的回忆!

发布时间:2023-10-15 发布者:管理员 文章来源:微信转载 阅读 : 1333

编者按


10月18日,国光中学将举行纪念李光前先生诞辰130周年暨创办国光中学80周年纪念活动。对每一个在国光求学、任教过的人来说,母校都是人生中难以忘却的存在。为广泛收集各方校友与母校的珍贵记忆,宣传校友在各行各业的奋斗事迹,本报联合国光中学邀请各界校友共同追忆在母校的温情时光,讲述与母校的感人故事,表达对母校美好未来的祝福。


国光记忆

 潘旭澜(初4组)



小学毕业时,我肩膀上扛着脑袋,只有简单的一根弦:上中学,再读书。上得了上不了?怎么上?上哪儿?都没想过。稀里糊涂地去考县中,又稀里糊涂地落榜。怎么不多考一两所中学呢?想到这一点,都已经快开学了。我惶惶然,父母亲却不怎么着急。


有一天,二姐受父母之命,带我去30里之外的姨母家。我以前没到过,更不知道姨母的公公是国光中学的校董。这和蔼的归国华侨李引琛老先生,知道了来意,就让他的小女儿领我去见教导主任。那主任姓柳,问了几句,就在一本表格上添上了一行。写完,说:“过两天找舍监X先生分个床位,就行了。”我不知该怎么称呼的李小姐答道:“谢谢柳先生,有空请来我家玩。”“别客气,开学忙。代我向李老先生问好。”总共不过10来分钟,这就真的行了?我直到住进学校宿舍,又听到老师点名,心里才算踏实。


入学最初的一段时间,每每走进造好不久的红砖大楼,坐上新课桌椅,总不由同原来读书的小学比较,有几分幸福感。老师也不同,打听的结果,好几位是读过大学的。有的老师由于战争造成的种种困难,没毕业就来任教了。那时的大学生,无论毕业的或肄业的,在我心目中,都是国家栋梁之材,敬佩自不必说。


学生宿舍还没来得及造,借用原来的一座祠堂。黑咕隆咚,几十个人住一个房间,白天在双架床巷走动,不小心都会相撞。天热出汗多,夜里大寝室总是弥漫着呛人的汗臭和浊气。大清早起来洗脸,一到屋外,简直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让你体会到什么叫空气清新。夜里小便要到屋外厕所,深秋冷得起鸡皮疙瘩。大冷天房门口有尿桶,倘若睡不好,就会古祠一夜听泉声。可谁也没有怨言,大家知道,一些由城市迁到山乡的名牌中学,学生也住祠堂或寺庙。只是,对举人老师的小儿子,和他父亲两人住在一个厢房里,要喝水有暖瓶,要撒尿有夜壶,不少人觉得他太福气,有几分嫉妒。


学生没有食堂,只有几个厨工在小土屋里蒸饭。每人一个黑瓷饭罐,装上可以吃的东西。大多是几把米掺和地瓜或地瓜干。有人讲卫生洗米,有人不洗,免得浪费。地瓜一般只洗泥不削皮,皮也能吃嘛。有个同学,他父亲是个将军,黄埔第一期的。他在饭罐里常掺进一小撮海蛎干或黄豆、花生等,让大家羡慕得不得了。有时放块地瓜,一定要削皮,居然用一把“中正剑”。我觉得不可想象,问了一句,他满不在乎地回答:“这有什么!我家有三四把呢。”于是,一直以削地瓜皮去体现不成功便成仁。他吃的菜,是家里带来的煎鱼、红烧肉、松花皮蛋等。在不少同学眼里,简直是天上人。只是,似乎没谁表示过不平。


我的口粮,起初是自己两周回家去拿一趟。后来往往是父母让二姐给送来,说是星期天可以复习功课。粗细粮的比例,大米质量好坏,都是家里经济形势的标志。副食通常是一大罐的腌菜叶,一小砵盐炒花生米,小瓶酱油。母亲知道我从小怕腌菜叶,在家宁愿吃白粥也不吃这种菜,常要二姐叮咛两句:放了几汤匙油炒过的,好下饭,吃地瓜也不反酸,况且,盐分不够腿会发软。尽管郑重叮咛,我还是不大吃,剩下许多,或送同学,或发霉倒掉,有时送来大半碗咸牛奶块,我挺喜欢,觉得是改善生活了。后来,家里干脆多给一点零用钱,让我在学校自己买。可我多半在上课时听见“卖咸牛奶哎——”的吆喝声,只能干瞪眼;课外时间,又经常被老师们包销光了。母鸡下蛋多的季节,也会送来几个煮熟的鸡蛋,吩咐我分几天慢慢吃,营养才会吸收,免得不消化,这当然是特别照顾了。可是偶尔放得太久,鸡蛋坏了,懊悔好久。我由此有了经验,知道没破壳的熟蛋,不同季节可以放多久。


愁吃,愁穿,想回家,想怎样过日子,担心鬼子打进来,盼望抗战胜利……占领了大部分的心灵空间。上课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课外更没有多少心思来复习。课堂里大约就是ABCD,《曾文正公家书》,使人头疼的X+Y+Z。还有一门《生理卫生课》,任课的女老师讲到男女性征、生殖器时,脸孔通红。有的同学小声说:“那种东西,讲它干什么?”音乐课教唱了一些“生死已到最后关头”“我们在苦难中成长”之类的歌,唱起来很投入、很动情。我也是在这里才看到指挥棒的,以前小学老师全是双手划来划去。在班里,我平平常常,不好不坏。没有什么可以显露头角,也并不调皮捣蛋。于是,老师们谁也不曾注意我。可我却暗暗评价每一个老师,给他们打分数。心中不止一次发愿:将来我也要读大学,要当一个受学生尊敬的老师。


在国光中学,最关心的是战局,最盼望的喜讯是抗战胜利。只是,消息闭塞,胜利也不知何年何月。记得当时动员中学生参军,我年龄差一大截,要不肯定会报名。抗日救国,难道挂在嘴里?欢送两个大龄同学从军时,师生都很激昂,有些老师和女同学还泪汪汪的。童子军教练领呼的口号中,有一句“一寸河山一寸血”,我觉得悲壮得过了头,坏彩头,不吉利。当兵抗日,当然要有血洒疆场,马革裹尸的决心,但也要有战胜敌人,痛饮黄龙的信心才对。现在想来,老天让我晚来人间几年,否则参了军,倘若还活着,肯定是别的样子。那时,抗战处于极其艰苦的境地,时时刻刻考验人们的承受力。出乎普通人所料,胜利女神已经踏着令人窒息的夜色,走到不屈的男女老少身边。


艰苦岁月是一种特殊的生长激素,在国光中学一年,我陡然长大了。幼嫩的童年,在不知不觉中,画上歪歪扭扭的句号。日本投降后,我便转学到泉州。作为一个带着过多青涩的少年,开始了新的旅程。


人生旅程从国光开始

李和协(高10组)



在旅港国光校友会成立8周年前夕,戴建国理事长、李远荣学长和同届学友李华民兄均曾在不同场合向我提过,校友会将出版一本校友回忆录,希望我也写一篇,内容可以是对母校的回忆,也可以介绍离开母校之后的工作生活情况。


说起来很惭愧,自1993年旅港国光校友会成立以来,虽然我一直挂有顾问之名,但是对校友会的贡献实在很有限。确实,在离开母校37年后的今天,不但国光6年的求学生活令人难忘,而且我也有义务向母校汇报并与各位校友交流离校后的情况。


我于1958年从国专二校升入国光初25组,1961年进入高10组,1964年高中毕业。从12岁到18岁,这是人生中长身体、长知识最为关键的时段。从幼稚、无知的乡下少年成长为具有比较扎实文化基础、人生观基本形成的知识青年,全靠学校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张耀堂老师。张老师不但是我们初三年(5)班的班主任兼政治教师,更是我追求知识和进步的启蒙老师。说实话,在初中一、二年级时,除了大炼钢铁时期到大溪边淘黑铁沙、到后山砍树烧炭外,我并没有留下特别印象。虽然书读得还可以,但大概是个平凡学生,以至于在1959年-1960年困难时期刚开始时,曾被一位(高中毕业后留校代课的)老师劝退回家务农,并表示如果我同意,可送锄头畚箕一套。结果此事被家父母严词驳回,使我得以继续求学。进入初三后,情况似乎发生了根本变化,张耀堂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其平等待人及丰富的经验与学识,令我敬佩,但又不觉得“高不可攀”。虽然当时我并不是班干部,但是张老师似乎看到了什么,经常主动与我交谈,鼓励我关心班务,关心时事和国家大事。他认为做人应当有一种精神,一种抱负,一种骨气。听他的政治课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


更使我意料不到的是,初中毕业时,我荣获保送,免考直接升入高中。班上四名“保送生”,仅我一人不是班干部。如果说,在初一、二年级我还处于为读书而读书,对个人的进步与前途仍一片朦胧的话,那么经过初三短短的一年,张老师以其言传身教,已使我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并认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张老师那朴实、严谨和待人以诚的作风,我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从高一年开始到整个大学阶段,我每年都兼任学生会干部或班长职务。近30年,我与耀堂老师首次相逢于1993年旅港国光校友会成立大会上,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在母校里,与我接触较多的还有另一位老师是陈成灶老师。成灶老师是我们高一至高三(四班)的物理老师兼班主任,我们还是他大学毕业后,所带领的第一个班级。记得当时是学校领导带他到班上来的,说成灶老师是福建师范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希望大家支持他的工作。但我们很快发现,陈老师不但业务了得,而且为人谦逊,加上与我们年纪相差不是很远,既是老师,又是好朋友。班委会和同学们都支持、配合他的工作,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因此高中三年期间,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班级成了温暖的集体。几十年后,当我偶尔有机会与在香港、厦门及南安的四班同学聚会时,大家仍不时提起成灶老师,关注这位惠安籍老师后来的去向及现在的情况。


还有我们的郑明端校长和母校里众多优秀的任课老师,他们忠于职守,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其中有的老师来自上海、福州、厦门等大中城市,为教书育人情愿留在这所地处农村的中学,这是令人敬佩的。例如余山、盛美文老师,王禧民、陈素娴老师,还有我的英语启蒙老师陈湛等。余山老师多才多艺,我还参加过他领导的课外口琴小组。


1964年高中毕业,我考取厦门大学外文系。1969年毕业后,1970年分配到外交部工作,开始了长达30年的外事生涯。


母校的杨桃树

陈辉龙(高中87届)



记忆中,母校国光中学的花草树木很多,姹紫嫣红,遮天蔽日,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学校。不过,说来有点惭愧,除了那玉兰树和杨桃树外,其他的我基本给忘光了,玉兰花有初恋的情愫,不能忘,杨桃则可以吃,没法忘!


杨桃,有地方也称之为洋桃、阳桃或酸阳桃。其横切面看起来很像五角星,所以也有人称它五敛子或星星果。另外,杨桃整体长相像个风鼓叶,而风鼓叶闽南话就叫“拉嗒”,且杨桃的闽南话听起来像“羊头”,很拗口,所以我们这旮旯地方的人通常就喊它“拉嗒”了,很顺溜。


杨桃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开花结果,花果同枝,树叶四季常青,俗话说“杨桃果不离身”,这是其他任何水果都没有的。成熟的“拉嗒”有碗口大,颜色黄澄澄的,水分充足,油光发亮,如玉般的温润,非常养眼。它的味道是甜、涩、酸三者合一,甜是淡淡的,涩是若隐的,而酸则是冲着的,一口下去,五味杂陈,立体而生动,生津止渴又润喉。清代两广总督阮元赞之:“诚告知味人,味在酸酣外。”而路边社记者春凌同学则称:“涩酸犹甜,乃初恋之觉”。


在母校新华楼左前侧的坡地上,有三棵杨桃树,高大繁茂,芊萰葱茏。它们呈三角形相互簇拥着,一起看日落日出,一起听书声琅琅,一起栉风沐雨,一起开花结果,活得非常美好。每当花开的时候,它们最为耀眼,花序成伞状或圆锥状,白色、紫红和萼红色间或的花团像给杨桃树披上彩色的衣裳,很有点樱花的样子。其花蕊很小,但集束在一起,汇成屡屡的清香,吸引了大量的蜜蜂前来采粉,就连美丽的蝴蝶也绕着枝头翩翩起舞。而此时,一串串或绿或黄,或大或小的“拉嗒”铃铛般地从叶腋垂下,在花团淌动的气息中悠然摇曳,玲珑剔透,恍如神品,有道是:杨桃压枝沉欲坠,寒冬未尽已春天。它们在枝头竞相斗美夸丽,一时间,艳压群芳,独立无朋,有诗云:“一气浃群芳,漫坡踯躅黄。有谁相领略,自解度春光。”


簿书忙里偷桃去,与君笑入春风里。大家都知道,那年头,同学们普遍都穷,想吃个水果,基本得靠偷。母校的“拉嗒”是如此的诱人,怎能不让我等起盗心?心动不如行动,经常是午膳过后,趁老师们都在休息,哥几个慢慢踱到杨桃树下,假装在草坪上小憩。磨蹭一阵子,一瞅四周没了敌情,迅速抓起地上的石砾或脚下的拖鞋,大致瞄一下,朝着目标猛砸,随着“嚓”的一声,“拉嗒”砰砰落地,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一下不够,再来一下……一般每人能有那么四五个大黄“拉嗒”,我们就收手了,盗亦有道嘛!大家快速离开“作案现场”,来到大操场的台阶上,一边乘凉,一边品尝胜利果实。您甭说,偷来的东西感觉就是好吃!正所谓:忆醉新华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芦柑熟,贵似荔枝来。


出来偷总是要还的。记得,有一次,我抄起一块泥石猴扔了上去,恰巧砸在枝干上,又弹了下来,不幸落到“共犯”金子来的额角,还好,只是冒个小青包,由于他脸上的青春痘很大个,所以看起来不是很明显,不过我还是吓出一身冷汗,要换成是一块砖头,估计金来兄脑门就得开瓢了。还有一次,还是这位金来兄,用他的一只破凉鞋砸上去,结果“拉嗒”没下来,凉鞋也没下来,一根枯树丫刚好穿过鞋绑带,金来兄顿时傻了眼,找来能找着的东西一通猛砸,我们幸灾乐祸之余,也加入了砸鞋运动。然而,可能是挂牢了,凭你怎么砸,鞋子愣是不下来。没得办法,金来兄只能战战兢兢地爬上树,想把它摇下来,可这时候,生管老师东片出现了,刚好被他给逮了个正着。据他后来说,老师先是把他一通臭骂,接着来一番思想工作,最后让他再写一份检查才罢了。哎!人要衰,放屁都会弹到脚后跟。


就这样,这三棵杨桃树温暖而又长情地陪伴我度过了中学时光,在给我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莫名的感动。我总觉得,它们就是一种图腾,母校是躯干,恩师是叶子,而果实就是我们学生。且看,那躯干一律低调的暗灰色,且不会一味得意扬扬向上长,而是努力地节外生枝,尽可能撑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那叶子的颜色看上去,并不像其他树叶那样浓绿,那样张扬,却显得宽大朴实,不悱不发;可是,它们的果实却独具特色,争先恐后地次第成长,让人们在凝神驻足地欣赏中,看到了生命的潜能与活泼张力。帝爷公灵签亦云:扬帆海上风更劲,桃芬李芳香满园,三阳开泰吉祥送,五星朝斗捷报传。其中的玄机就不需要多说了,我相信一众校友们会和我一样,有着同样的感受,以至于至今仍对它们心心念念。


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母校,我的脑海立马会向往起这种画面:曾眷花开当眷果,情浓果熟呼围坐。杨桃树下自悠然,石桌枱旁多袅娜。可不久前,听说它们早已被好事者砍掉了,叹息之余,我知道我所向往的画面只能停留在憧憬中,无法实现,但一定会天荒地老。


回母校

陈卿庭(初28组)



插上爱的翅膀

飞越高山  飞越重洋

飞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披着朝霞  冲开浓雾

投入母校的怀抱里

情不自禁泪水汪汪……

沉醉在松风的抚慰

阳光的吻惜

母校如前一样温暖慈祥


绿油油的草地上

印满我童年的足迹

葱郁郁的榕树下

曾编织过多少彩色的梦想

是母校丰富的知识乳汁

哺育我成长


别时发青青

归来已苍苍

历尽风和雨 饱经几沧桑

愧疚的是

深恩难报 夙愿未偿


永难解开的情结呀

永难忘怀的山岗

重返天涯海角的游子呀

在心灵中回响的

依然是

书声琅琅 弦歌悠扬


《咏国光中学》诗四首

黄元佐(国光中学退休教师)



(一)

礼赞李光前三哲嗣重建光前学村

光前勋业喜传承,

哲嗣三贤薪火明。

重建学村培俊彦,

大兴文教育精英。

侨乡再现新城镇,

昆仲长怀故里情。

共创文明声誉满,

丰功伟绩著芳名。


(二)

国光中学恢复完中建制喜赋

廿年异爨又团圆,

名校重赓载史篇。

星岛知情欣庆贺,

侨乡闻讯喜翩跹。

光前德业千秋颂,

公毅精神万古传。

领导师生同励志,

英才乐育奋争先。


(三)

题国光中学博士墙

翻开校史见辉煌,

筑就黉园博士墙。

学子莘莘成栋器,

英才济济振家邦。

光前创办丰功立,

成义赓承伟绩扬。

一级达标兼示范,

双双院士誉侨乡。


(四)

咏南安国光中学

学校规模数一流,

南安教育拔头筹。

莘莘学子争攀桂,

默默园丁肯作牛。

高考年年登甲第,

文明岁岁保全优。

成双院士谁家有,

艺术人才遍九州。

THE END 

来源:海丝商报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