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
致家长的一封信——预防艾滋病·你我共参与
致家长的一封信 预防艾滋病·你我共参与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2025年3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为贯彻落实国家、省级、泉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部署,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对消除母婴传播的认知,营造反歧视、重关爱的社会氛围,我校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消除母婴传播,共筑零歧视未来”。
防艾宣传旨在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形成强大合力,昂首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共建健康中国,共享健康成果。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传染病,对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趋于年轻化,感染年龄构成和首次性行为年龄前移,15-24岁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呈增长趋势。因此,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希望您能陪同孩子一起学习,提高对艾滋病的认知,引导孩子积极规避不良行为,降低艾滋病的发生率。
0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免疫系统疾病。感染后会造成人体免疫细胞的缺陷、特别是对CD4+T细胞的破坏,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疾病后期可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很长,感染者经过数年才能发展成艾滋病患者,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没有任何症状,但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0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艾滋病可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男男之间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的危险性越高。性传播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针灸、拔牙、穿耳、纹眉等侵入人体的器械均可能引起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妇女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时,可以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婴儿。
03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感染期
有类似感冒样表现,包括发热、出汗、乏力、淋巴结肿大、咽炎、皮疹、肌肉痛或关节痛、腹泻、厌食、恶心及呕吐等。一般持续1-2周,无需特殊治疗,自行消退,进入无症状潜伏期。
无症状潜伏期
平均6-8年,大多数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艾滋病前期
感染者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症状较轻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出现疲倦、乏力、发热、体重减轻、夜间盗汗、贫血等全身症状,可伴有反复间歇性腹泻、皮肤粘膜真菌、细菌感染等非致命性感染。
典型艾滋病期
由于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可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如真菌性感染、结核等;发生各种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发生多器官系统的损害。
04这些途径不会传播艾滋病
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等。
一般生活接触(共同进餐、拥抱、握手、礼节性接吻、游泳、共用马桶、浴盆、衣服、被褥、钞票等)。
共同工作、劳动(共用办公用品、学习用具、农具等)。
05艾滋病的预防
1.学习掌握性健康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2.安全性行为
未成年人避免发生性行为,青少年尽量推迟首次性行为时间;拒绝和预防不安全性行为,提倡负责任、安全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3.注意输血安全
尽量不要使用进口血制品,无特殊需要时尽量避免应用血液制品。
4.使用严格消毒的工具
如确实需要纹眉、打耳洞、拔牙等,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工具。
5.高危性行为后及时咨询和检测
一旦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等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后,应及时到指定医院咨询和检测,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暴露后预防用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用药时间越早越好。
艾滋病其实并不可怕,在生活中我们只要做到正确预防艾滋病,就能远离艾滋病。对于艾滋病患者,我们更应该多一份人性上的关怀,消除他们心理上的缺陷与自卑,关爱艾滋病患者从我们做起。
请各位家长认真阅读后,向孩子做好宣传教育。最后,祝各位家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2025年3月4日
供稿:政教保卫处
一审:李志洪
二审:陈俊青
三审:林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