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案例:《硝酸的性质》

发布时间:2007-08-30 作者:李荣梅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5191

案例:《硝酸的性质》


国光中学化学组  李荣梅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硝酸的性质》是本册教材“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中“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的第三部分内容。专题4排在“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之后,三个专题所研究的是不同背景下高中化学必修的核心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经历了前两个专题的深入学习之后。专题4的学习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另外初中已经介绍过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硝酸的强氧化性也有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一些性质。教材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强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硝酸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充分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


2、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认识浓度不同对硝酸性质的影响,了解物质共性和特性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硝酸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索,让学生经历硝酸与铜反应进行探究的过程,学会利用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2、通过在硝酸性质的学习中,学生学会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并能由此做出简单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3、通过问题情景和反馈练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


4、培养学生根据硝酸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王水可溶解铂、金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查阅资料及例举生活中硝酸的用途事例,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真实性。


2、通过硝酸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认识化学与社会、技术的关系。


3、通过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反思精神。


4、教学过程中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5、通过硝酸的浓度变化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悬念引入新课


    先展示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最近媒体经常有关于有人用黄铜仿制“黄金”行骗,被骗者后悔不迭的报道。然后提出,假如是你,你会上当么?你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识别黄金的真假?学生思索一阵,感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该问题无能为力。此时,我顺势提出:识别的方法就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学好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有了鉴别的本领。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望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深深地体会到好的引课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么的重要。

    二、新授课的教学


1、用实验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硝酸让学生自己观察研究硝酸的物理性质。

    2、通过学生阅读自学、教师演示实验及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

    具体做法如下:

    先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展示一瓶在无色试剂瓶中久置发黄的浓硝酸,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演示浓硝酸受热的对比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判自己的推测,在让学生根据对现象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析加热浓硝酸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如何消除久置浓硝酸的黄色?哪种方案最好?

    ③实验室应如何保存浓硝酸?为什么?

    ④从环保角度考虑,应对硝酸的加热装置作怎样的改动?

学生讨论完后,我再点拨疑难点,以加深学生对硝酸不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3、新旧知识迁移、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突出重点。

    新课的中心内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硝酸是继浓硫酸之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复习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知识类比迁移,推测铜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再演示[实验1]。演示之前,我先提出了观察的目标:①反应的剧烈程度;②生成气体的颜色;是否有生成氢气?③反应前后溶液颜色如何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为了更顺利地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而又尽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我将实验加以改进,具体如下:将单孔塞换成双孔胶塞,并在塞子上安装一个能自由开关的玻璃弯管,开始时先关闭此管,等看到试管中产生无色气体后打开此管,向试管中鼓入空气,便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这样既便于学生确定生成的是一氧化氮气体,又能防止有毒气体散失到空气中。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就能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要求学生对两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的改变情况进行研究,这样既可以对养护还原知识进行复习、又能让学生更加注意到硝酸体现强氧化性使它的+5价的氮引起的。


4、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强氧化性的重点解决之后,抛出问题:硝酸还能和哪些物质反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硝酸能与所有的金属(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和许多非金属以及有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重点介绍常温下,浓硝酸会使铝、铁钝化。


5、介绍硝酸的作用,并对硝酸的工业制法进行简单介绍。


【教学反思】


    硝酸的学习是安排在硫酸之后,而且两者性质的重点一样,都是强氧化性。在硫酸的强氧化性已做了充分介绍之后,硝酸性质的学习就只需要教师的稍加引导。因此我在设想这部分内容是否可做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并且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深刻些、也更能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