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数学必修1》教学点滴思考
2006年9月,福建省作为第三批试验区进入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在经历多次的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和校级的校本课程培训以后,我们轰轰烈烈的搞课程改革,经过一个模块的实践,对课程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教材的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与思维性、时代性与应用性、技术性等特点我们不加以更多的评价。下面以《数学必修1》为例,结合自己和本校的一些情况从教材使用中的一些情况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第一,课时安排与教学辅导书的选用。面对新课程,我们有了以前的感觉:一个模块36课时,讲授新课也就差不多了,根本没有时间补充其他内容,而且要不停地赶课时,哪有时间讲评练习、进行单元测试呢?若不进行反馈检测,又怎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水平?若测试,又如何更好的来评价学生,怎样的试卷较合乎新课程的要求,能达到既能考查学生的水平,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还有,时间呢?
我们学校选用的是《新教材新学案》,学生普遍反映课都能听懂,但练习却做不来,有的根本找不到思路。仔细研讨其中的习题,窃以为教辅依然停留在以前教材的套路上,若要完成,则须补充很多知识。许多学生都急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难道,高中数学真的就这么难学吗?
课程改革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我们不想更不愿意数学成为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刽子手”,而更希望数学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每个人都喜欢并能主动地学点“有用”的数学。泉州市新课程培训
课时并不是问题,因为搞题海战术,传授一些旁门左道的解题方法,只能把学生搞得机械麻木,补充的内容多了,如果没有一定的针对性,那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显然与课程改革是相违背的。教学的目的和实施,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能力、考高分,更应当是通过知识的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他们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起来,让聪明的更加聪明。
因此,在课时拮据的条件下,我们不在偏题怪题上浪费时间,也不求知识的传授须面面俱到,而是全面把握重点章节内容,所选例、习题也不在多,但求精彩,具有相当的典型或模式作用。如《集合与函数概念》这一章,我们把重点放在二次函数及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最大(小)值)上,并作了适当的拓展,对于其它内容,则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学生能把握课本内容便可以了。
教学辅导书则是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不加强巩固显然不行,但若按以上方式授课,则练习册上便有许多习题无法完成,其他的参考书籍也一样,对于本校学生基础算是比较好,只有望题生叹,对于基础较差的学校的学生,更不用多说了。因而,我们本想自己来设计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练习,题不求多,力求从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入手,重要内容重点演练,让学生只要稍加努力便可顺利解决,经常有成功的喜悦,毕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才是教学中最为宝贵的东西。但是,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老师们真的有那样的时间和精力吗?学生的精力负担、经济负担承受得了吗?
第二,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高一刚入学的半学期比高三还要辛苦,因为这一个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要彻底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在中考的指挥棒下,考什么重点演练什么与高考并无两样,而不少知识在初中并不为教师所重视,到了高中却十分重要,这些内容如何处理呢?开学初一段左右时间自自己上课总觉得很满意,但课后问起同学才知道上课看我上得自己很舒服,他们切是反应不过来,自己也一直在调整。我们的做法是,在选修课的时间做适当的补充与拓展,数与式的运算、因式分解,不等式,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联系,函数的最值、分式不等式的快速解法,高次不等式的初步体会,等等,不仅复习了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而且又增加了新的知识内容,让前后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事实上,新课程则把解不等式的内容放在必修5中,少了不等式的相关内容,函数的知识不仅单调、乏味,而且许多精彩的典型问题也只能忍痛割爱了。那么,解不等式的内容要不要提到前面来教呢?这与教材的安排有一定的冲突,我们还是感觉教材这样安排有否恰当?
第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有机整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值得注意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在处理函数的图象时,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而对于实际应用问题,更应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电脑并不能代替人脑,多媒体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工作,尤其是解题思路的分析,我们更提倡一步一步地展示真实的思维过程,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容量,象放电影一样直接把过程与结果展示给学生,那样的效果并不好。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我们面对的另一重要问题:什么样的内容该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使用等都有待解决?是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能力?每个学生家里能都有电脑吗?这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但对每个学生都公平吗?《几何画板》的强大作图功能是我们学习函数图象的好帮手,这对师生也是一种综合素质再提升的好机会,但仅仅在课堂上演示,显然是不够的,更应当让学生独立操作,自己动手作图,那样的体验才更加真实。但这会对教学的进度是否会有较大影响。
以上为本人对第一模块的点滴思考,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