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素质何拒应试,减负莫忘“增负”
放眼当今教育改革之现状,家长目光如炬,社会人士利舌如簧,人们乱刀劈向学校的应试教育。家长既盼望儿女金榜题名,荣宗耀祖;又心疼孩子肩薄几许,书包几沉。社会上更是万众高呼齐声痛斥应试教育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力;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等诸多弊端。学校在唾沫河流的冲击之下,依然清醒地认识到升学率乃学校生存发展之命脉,于是,应试教育尽管早成过街之鼠,却仍一路通行无阻。真所谓“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
为何我们对素质教育千呼万唤,它却始终琵琶遮面,妾身难扶正;而我们极力否定排斥应试教育,它却依然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理论的认知与实践如此南辕北辙,究竟原因何在?是我们的认识错了还是实践错了?浮云遮望眼,让人困惑不已。于我个人天真的看法,原因大概有二:一、和我们民族的传统心理习惯有关;二、以当今教育研究之水平,我们仍未真正客观准确地破解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民族的心理习惯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犹不及,谦虚背后不乏虚伪。反语很可能是我们民族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找出这样的例子,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欲取之,必先予之”,以攻为守,以退为进,欲语还羞,欲迎还拒……打是亲骂是爱,爱一个人,我们往往说“你很讨厌”,恨一个人,我们可以埋伏十年,始终笑脸相迎却随时侍机而动。我们常常习惯用相反的方式态度来表达我们的真意,如此一来,假亦真来真做假,现象与本质往往以其互相背离的形式来体现他们的统一。如果沿着一角度观察,那些对应试教育抨击得最激烈的人很有可能恰恰是最认同,最热爱应试教育的人,或者最起码,他们不象自己表现出来的那么反对应试教育,只是他们不自知而已。这种推理虽有些牵强,可事实上,不管应试教育合不合理,社会大众无论支持或反对的人尤其是家长内心里都仍认可应试教育,仍自觉不自觉把应试的成败作为衡量孩子成材与否,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这才导致学校仍必须以升学率作为生命线,导致高考的指挥棒至今无法挥出新方向,导致理论上的尊素质贬应试与实际上的抑素质扬应试的相背离。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是此非彼地进行教育改革,其结果就造成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教育改革困境——既无法使东风压倒西风,也无法各自花繁叶茂地生长。教育如今像只非驴非马的怪物。其实,焉知道应试能力就不是一种素质,一种预示成功的能力呢?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无数成功人士也都认为成功在于细节。十年寒窗,每次或重要或不重要,或合理或不合理的大小考试包括高考,它都是人生中的一个细节,在这一细节中,一个人的处理方式、态度、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毅力、情感等,这本身也就是决定他今后生活、工作、创业能否成功的潜质。作为一个学生,如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面对各大学科的“倾轧”,如何统筹协调才不致顾此失彼;如果实在无法兼顾,又该如何丢车保帅,才能把失利控制在最小范围;如何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才能使自己劳逸结合;如何处理好与师长与同学间的关系,才能使自己身心愉悦……这种在学习应试过程中为了使成绩理想而体现出的能力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应试技巧,它本身就是一种素质,一种决定一个人为人处世成败的能力。学校应试教育确实存在诸多弊端,但如何避其锋芒不为其所伤,甚至试着超越它改造它,这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而言,可能也不见得全是坏处,恰恰相反,它可能是块试金石。踏进社会,又有多少生活工作创业的环境是完全合理公平毫无弊端的?又有哪条道路是平坦宽阔直通罗马的?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是所大学校,在学校中须应对的诸多事宜原本就是今后为人处世的一次演练。或许,辨证统一地看待素质与应试的关系,才能使桃李芬芳各自香,才能为素质为应试寻得他们各自的出路。
三、减负莫忘“增负”
如何才能使学生具备上述的协调,处事的能力?有一个方法,就是减负莫忘“增负”。
现在,人们都在议论减轻学生负担问题。这确实是教育改革应着力进行的一项任务,但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虽然重,却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生活负担。许多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或者怕让孩子受累,对他们的生活大包大揽。据调查,目前一些中学生的父母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孩子读书,这种现象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有些重点中学甚至部分小学周边的出租房屋,都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不仅如此,由于孩子升入大学时仍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学生父母陪读现象这几年也呈增长势头。父母陪读现象在社会上愈演愈烈,典型地说明学生负担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学生的大脑负担重,手上负担轻;心理负担重,对挫折的负担轻等等。青少年自立、自强的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引导。试想一个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的人,又怎么可能适应学校教育?可能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素质长应试短了。而这项工作不宜等到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再做,而应从家庭教育抓起。鲁迅就曾经说过,“如何让孩子养成在未来的潮流中游泳而不至沉没的能力,这是我们这一代做父亲的责任。”同样,今天的父母也应该多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如果孩子从小就具备这种资质,进入学校后教师也教易因势利导,进行素质教育。经历风雨后,哪怕它“应试”街上跑,“素质”天上飘,我自“彩虹”身上绕。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达到了,我们还有必要硬去贴上应试或素质的标签吗?
总之,素质应试两手抓,做人考试两不误。这是我与学生相互间的承诺,也是我们共同努力尝试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