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对联常识及高考对联题评点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因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歇后联、药联等)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昆明大观园大观楼的长联达到180字,被称誉为“古今第一长联”,而武昌黄鹤楼的一副长联更达到了350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如山海关孟姜女庙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其读音和断句应为“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上联末句尾字用的是仄声字“志”,下联末句尾字用的是平声字“车”。整联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这副联表达出了东林党人“读书不忘国事”的精神。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张挂的对联还要有与该联意思紧密相关的横批,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题是04年高考语文新采用的题型,包括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有8份高考语文试卷考了对联。对联知识虽然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讲解,但在古典诗歌的教学时有涉及到上面四点要求,再加上对联是日常中经常看到的,考生答题时并不会太困难。今年大多数对联试题考查的形式都比较简单,但要对出符合要求的下联来却是需要一定的语法知识、文化知识和思想积淀,可以说是一道“纯语文”的试题,语文味较浓。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言语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用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话就是,对联不仅能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可检测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当然,从联句的设置来看,今年高考的对联题都能照顾到考生的实际,但题目所给的出句大都是陈旧的、“唱高调”的:如全国卷1(山东、河南等地用)的“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全国卷2(吉林、四川等地用)的“春晖盈大地”“科学能致富”“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全国卷3(甘肃等地用)的“处处春光好”“一代园丁乐”“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全国卷4(老课程卷:广西、海南等地用)的“爆竹声声脆”“满园春色好”“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福建卷的“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等。这些联句大多是直接从旧春联中拿来的,读起来味同嚼蜡,考查也实在是有些形式化了,因此虽然是首次在高考中出现,给人的感觉却是缺乏新意。相对而言,浙江卷的对联题“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还暗含了语言得体的考查,上海卷结合古诗鉴赏考查对联,对联内容与诗歌内容密切相关,这两道对联题显得比较特别。而出得最别致的对联题要数广东卷了,“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以岭南水果入联富有地方气息。
总的说来,04年高考对联题的命制还是比较粗糙的,但试题的语文味还是较浓的,从语文的角度考查语文,这点是很有意义的。另外,对联题在高考中的出现,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也是具有积极的导向的,对联更侧重考查考生的言语素养,必然要求中学语文要加大语言教学的力度,培养学生的言语素养,因为言语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语文素养正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