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论中小学教师撰写论文的价值

发布时间:2004-05-11 作者:陈振煌 发布者:陈振煌 阅读 : 6919

论中小学教师撰写论文的价值
陈振煌
    很明显,中小学教师的主要领域是教育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所以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学校及其他各管理层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要求都聚焦在教师的这个方面的情况。从教师的工作重心看,我们可以把教师分为实践类型和学术类型的教师两类,实际上,无论我们如何进行界定,都无法找到纯粹实践或者纯粹学术的教师。实践类型和学术类型的区分在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是有用的,基础教育改革在理想状态上是全方位的,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职业发展或者生涯发展,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清楚的发现教师开始不仅在“动口”,而且积极的在“动笔”,教师除了言传之外,开始笔耕了,教师不仅继续实践着讲台上的活动,而且埋头在书桌电脑前面书写着自己的思想,总之,教师的学术性气质得到了激发、展示乃至考查和验证(并非每一位教师都会有学术气质)。
    应该说这样一种转变是有内外原因的,从目前的事实看,来自外部的因素或者更多的是压力是主要的,教师们有了提笔的行动,主要是外部需要,而不是内在动机或者兴趣。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教师撰写论文本身以及论文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看到教师撰写论文的过程性价值和结果性价值,实际上,和教师撰写论文原因相对应的是,教师撰写论文的价值目前更多的停留在过程性价值而不是结果性价值,教师存在“过程本位”乃至“纯粹过程”的倾向,为论文而论文,对论文质量或者价值的考量很少或者没有,这种情况构成了教师论文水平提升的瓶颈,教师没有撰写论文的内力,导致教师撰写论文追求或者只能停留在过程性价值,从而决定了教师论文自身的辐射性价值即结果性价值,当然不能忽视教师的学术背景以及工作背景的影响,毕竟,大部分教师接受的是“本科”(其实就是分科)教育,而且大部分教师已经内化了一种观念:学好本科,钻研本科,教好本科,长期本科。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吁教师要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成为有头脑善总结的教师,成为说和写双能手,但是,基础教育改革并没有为教师撰写论文进行各种反思研究和总结提供现成的土壤,相反,各种制度性问题还限制了教师“学术”生涯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悖论,一种讽刺,也是一种困境。但是,就象基础教育改革要克服重重困难一样,教师撰写论文也要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走出一条良性的路子来,教师撰写论文的过程性价值和结果性价值也才能够同时得到凸显,并且以后者为基本取向。
那么教师撰写论文的过程性价值和结果性价值是指什么呢?教师如何实现这两种价值呢?从经验的角度看,教师撰写论文从选择题目、收集材料、撰写文章到最后交流或者发表文章都是教师学术活动的组成,都是教师学术素质激发、展示以及考查和验证的过程,教师的这种学术实践具有明显的过程性价值,它表现了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各种水平上的思索,包括总结、反思和提炼,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自发性表述,是对以自己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对象的论说,是为了在未来提醒自己或者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文字活动。过程性价值在产生上是自发性的,在对象上是指向自身的,在服务对象上针对的是自我。比较而言,结果性价值在产生上就是自觉的,在对象上则是指向事理和问题的,在服务对象上则是针对普遍的群体的。从抱着不同的追求上来看,追求过程性价值的论文写作论文质量相对比较现实从而比较直接,应用上面也比较背景化,一种观点经常只适合一时一地一人,不适合他时他地他人;追求结果性价值的论文写作论文质量相对比较抽象从而比较深入,应用上面也就比较广泛一般,在一定意义上,二者的关系具有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相互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可以说,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时从事一定的学术化活动,是在进行两种生产,一种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涵养的人才,一种旨在留下具有一定价值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在涉入后一种生产时,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始,通过总结、反思和提炼,实现了撰写论文的过程性价值,然而逐渐的,如果教师获得了适当和必要的条件,就能够把撰写论文变成内在的需要,并且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不是脱离于)实践,对来自于实践的各种问题进行“高位”的普遍性思考。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师撰写论文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纯粹高位思考脱离现实的缺点,尽管,教师要从日常琐碎和凌乱的实践中“自拔”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中小学教师撰写论文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技术性倾向,这而教师思考问题的宽度以及教师过分“本科化”有关。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几乎是年轮式的,教师思考问题也是年轮式,每一个年轮碰到的问题具有极端的相似性,教师常常把一种问题解决模式固定下来,所以教师们应该说没有连续性思考的习惯,同时,教师在很久以来,就很有匠人的味道,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观念上具有很强的技术倾向,缺少艺术期望,教师自身没有跨出本科的愿望和要求。这样一种随意性和技术性倾向不利于教师撰写论文结果性价值的实现。
中小学教师撰写论文具有功利主义的嫌疑,正如前面所提的,撰写论文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被动回应,教师撰写论文的愿望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有些教师评上一定的职称之后就失去了先前撰写论文的热情了,而他们的经验和实践就不值得总结、反思和提炼了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激励教师撰写论文的各种方式具有一定的讽刺色彩,尽管,无法否认这很可能只是暂时的。然而,功利主义对于过程性价值具有极其有效的作用,因为,起码功利主义本身没有错,作为人的教师对于功利主义的青睐也没有错,可是,功利主义对于结果性价值就是一种阻碍了,因为,结果性价值需要的是一种基于真理的超脱,需要的是一种对于问题实质的一种理想,需要的是一种比较单纯乃至天真的欲望。
我们的教育改革无论是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在观念层面,都应当提倡非功利主义并且努力实践之,同样在创造教师撰写论文的好氛围时,也应当注意这个问题,使我们的教师始终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实事求是并且心平气和的不仅努力通过撰写论文来检查和提升自己,而且努力要通过论文本身去支持和促进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不仅注重撰写论文的所谓技巧(包括发表论文的技巧),而且注重论文本身的水平和价值,总之努力把撰写论文的过程性价值和结果性价值结合起来。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