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
初涉乔姆斯基,认识英语教学的缺点
初涉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认识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的缺点
一、 初涉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学
我们的社会科学具有明显的心理主义倾向(trend of psychologism),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现在很有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既有时代性,也有语言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事实是,心理语言学这门应用型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从特定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各种语言现象,从而抽象和概括出基本的语言规律,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外语教学。语言学特别是先进的应用型的语言学绝对不是象牙塔里面的事情,它的学术色彩和实践色彩都很明显,差别仅仅在于文字/句型的选择不同罢了,而它们从本性上讲离教师群体并不遥远,所以,我们应该从教师群体自身的需要出发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交叉领域,找到理论的“可爱”之处。有用的、正确的就是可爱的。
心理语言学试图从知觉、记忆、智力、动机等角度来解释当代语言理论关于语言习得(acquisition)和语言能力(competence)的某些假设(hypothesis)。主要有两派:联想派和内容派。联想派认为,婴儿的大脑是一张白纸,其语言是通过许多刺激(stimulation)--反应(reflex)--强化过程(reinforcement)而学会的,语言行为也是刺激—反应的过程。内容派认为,婴儿的大脑由于遗传的原因生来具有学习语言的机制,一旦接触语言原始材料,就会很快掌握母语。从理论前提的角度上看,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观点应该属于内容学派。
乔姆斯基通过逻辑推理反复证明一个基本假设:人脑存在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不是解剖的而是逻辑想象的(从逻辑上看应该存在)。从这个假设我们会有什么启发呢?我们在第二部分来谈。这里我们首先表达一种遗憾。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从反对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语言学的角度,以及它对种种语言现象解释的独特性上看,确实是一场革命。英国当代语言学家约翰•莱茵斯评述得一点都没错,“我个人相信,许多语言学家也这样相信,即使乔姆斯基为语言分析的概念形式化所作的努力失败了,这种努力本身也必将大大加深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乔姆斯基革命必然胜利。”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乔姆斯基革命很少被真正意识到,这是一种遗憾。
乔姆斯基对语言学最大的贡献根据后来的情况以及笔者所看到的语言学入门书的介绍,应该非“转化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莫数。在笔者看来,如果说乔姆斯基那个假设性的前提是纯粹理论的,那么“转化生成语法”就是绝对实践的。这从另外一方面说明语言学在理想意义上是实践的,是可以“可爱”的。在乔姆斯基看来,经验支持了他的很多观点。最典型的就是他认为,在众多的“个别语法”中一定存在“普遍语法”。如今,我们也可以对照着搜集到许多类似的“经验实例”来说明这个深刻的观点的。双亲是中国人,一辈子都在中国生活,并不影响孩子本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同时中文也忘记;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英国女孩结婚,生有一男二女,在中国生活,能够自由的在中文和英文之间切换自己的表达语言。这种类型的经验实例真的举不胜举,也十分具有说服力。另外,乔姆斯基在对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的看法是和大多数人一致的,他认为人应该先学会言语(言语是理解和传达语言信息的过程,区别于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然后才学会文字表达,人可以懂得使用语言而不懂得如何使用的,使用是动态的实践,懂得使用是静态的知识,二者属于不同范畴。
笔者结合自己几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和相关语言学著作的阅读体会,除了对语言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切的感受到语言学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也就是灰色理论的可爱之处(有学者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特别觉得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观点能够很好的促进语言教学的科学化和实效化,坦率的说,有一种“恨晚”的感觉。笔者,初涉乔姆斯基深刻而实用的语言学,形成了以下几点理解或者收获(希望可以“为我所用”):
1. 语言习得的基础:每个人都有学习语言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生在“社会”的环境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习得交际工具的需要和可能,需要和可能在语言习得中是互为前提的。
2. 语言实践和规则:语言实践在先,语言规则在后,语言实践和规则都存在个别性和普遍性,教和学一门新语言,应该经过普遍性到个别性再到普遍性的过程,二者不可偏废,这里面包含有语言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包含有语言习得主体(学生或者移民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点。
3. 言语和文字表达:可以存在无文字的言语,但不会存在无言语的文字,语言形态的发展规律是先有言语实践,后有文字记载活动,对于整体的人和个体的人都是如此。
4. 转换生成的自然过程:语言习得需要经过反复而又自然的交互过程,是对符号组合各种可能性的选择然后达成一致的过程,如:I/love/you只能有有限的组合,“大家”要做出选择,然后延续下来。而I/love/you 的所指也是自然并且任意的过程,为什么I 的所指是“我”(作为意义的或者作为语音的),那是要经过一定的自然过程的。
二、认识当前英语教学的缺点/痼疾(shortcoming/ chronic illness)
对照以上对乔姆斯基的粗浅认识,笔者认为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存在这样一些缺点甚至是痼疾。
1. 错误的目标定位:参加高考是中学英语教学现实意义上的最后目标,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回避。这种目标定位的基本预设必然导致考试意义上的差生,继而认为学习外语主要取决于天赋,对于第一语言就没有人有这个角度上的考虑。这种目标定位从根本上取消了许多人学习语言的条件和信心,继而取消了他们对于学习语言的需要和兴趣。经验似乎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原来都具有学习新语言的信心和兴趣的。而我们现在的这种情况实在是对本然的扭曲。
正确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使用、乐意使用新的语言自由的进行信息交流”,能够、乐意和自由是关键词。
2. 错误的语法观念:语法是历史留下的财富,语法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对于具有一定普及性的外语学习而言。语法作为长期形成的关于符号系列的契约,对于外语教和学具有很重要的捷径色彩,通俗的说“不使用语法的外语教学是吃力不讨好的教学”。错误的语法观念还有另一个层面的表现。人们经常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从语法到语言的演绎策略,而不采取从语言到语法的归纳策略,甚至停留在语法上面,这是过去乃至现在外语教学受到指责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确的语法观念应该是“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结合起来为语言的内化服务”,结合、内化是关键词。
3. 错误的教学过程:高考主要是书面形式的,即使后来增加听力也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交际性质。教学过程的错误具体体现在两个大方面,由于立足于书面的阅读(信息接受和信息加工)和书面的表达(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使得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都处在以视觉为主的应试型层次上,这个层次是低层次的,离真正的语言习得很远;另外,当前的听力训练存在模式化,具有“虚假性”和“被迫性”,情景根本无法真实全面,学生根本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面争分夺秒的培养所谓语感,其实是在灌输模式,在肢解丰富的生活。在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关系上应该辩证的对待,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之间以及各项技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始终注意不要矫枉过正。
在当前,正确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听说为本位,以读写为目标的教学整体”,本位和整体是关键词。
4. 错误的教学方法:当前我们的外语教学还充满“灌输”的功利主义色彩,采取一种违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的教学方法,把语言当作纯粹知识,把语言习得当作纯粹记忆,缺乏个体经验的融合,缺乏个体意义渗透,外语学习变得十分枯燥无味,概括起来就是:机械、单向、模式。
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循序渐进的转化生成的语言习得”,关键词是主动参与、转化生成、循序渐进。
三、 给教师的几点建议(tips)---殷切的希望/愿景(hope/vision)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语言观,学生是“完整的、发展的、能动的独特个体”,(《教育哲学导论》 石中英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生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应该从这种认识出发;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口语的、符号系统。”(《西方语言学流派》, 刘润清 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只有正确把握语言的基本特征,才能够进行科学的语言教学实践。
2.教师应当相信高定位会取得高成绩,低定位不会取得高成绩,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把外语学好、用好和考好。
3.理解语法形成的一般规律,构件正确的语法结构,营造语言创造的氛围,调动学生在现有语言水平上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时体验个性化学习的乐趣。
4. 意向性、双向性和交往性应该成为外语教学的应有之义。意向性要求外语教学应该在有意义的环境下进行最好,双向性要求师生/生生/学生与自己应该在交流中进行外语教或者学,交往性要求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交往动机”(交往是一种基本需要,而交往又是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创设有效语景以及交往技巧方面的素质。
5. 提高教师自身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发挥教师群体的合力作用,同时注意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和方法,自觉适应语言和教育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在适应中创新,通过创新来更好的适应。
参考书目:
刘润清 编著:《西方语言学流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David Nunan:《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