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
教学反思两则
教学反思两则
一、 大的学生群体中的因材施教
我们的面临的是大的学生群体,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可以说是基本校情和基本班情,把握和坚持这一个基本情况,才能够使我们整个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具有针对性,才能够使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真正得到提高。学校领导和其他行政人员在进行工作安排和一切制度设计应该考虑到这一个特点,而所有的教师们在上课的准备上,在上课的过程中,在对课堂的评价和思考中都应当记住这一个基本事实。每个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如何让发展水平不一致或者仅仅是发展方式不同的众多学生得到他们需要的或者仅仅是教师需要他们知道的,每个老师的耐心都是有限的,究竟有多少教师选择或者被迫放弃,我们无从考察,实际上,就连我们的领导们也很容易这样做,毕竟我们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的社会系统都倾向于把精英教育,而不是基本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意识层面上被极化成为变态的英雄主义,产生英雄成为一种必然,而所有人的都成为教育的英雄非但不可能,也不是人们的愿望,停止这一种价值探讨,如果我们大胆的承认和分析自己的教学景象,我们一定会为自己的那一种不自觉而吃惊,我们真的没有自觉的去让吃饱的学生有时间消化,让吃不饱的学生不再吃没有任何营养的东西,结果呢?结果是事倍功半,真是可悲。在我两年来的教学生涯里面,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一个五十左右个学生的班级里面充分的做到因材施教一定会遇到种种问题的,比如因为控制不好,存在一种客观的歧视,比如因为判断失误,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或者正确的材料来施教,比如忽略性别差异和性别结构,只考虑其他变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总之基本情况摆在那里,即使问题也是条件,一味的回避并不是最好的,真正想把工作做好的,有良知的教师或者成熟的教师应当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无论我们要交给他们的是什么。我觉得自己有几个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也还是不错的。体现在备课环节上,我经常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基础,经常考虑学生的生活历史和生活条件,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学生的交流方式,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业负担,在上课环节上,我要努力观察学生的表现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课堂信息,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推进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对课案进行修正和改进。在对学生的评价上面,把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结合起来,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结论性评价。
二、 情感比知识常青
可以说教育的历史就是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变迁的历史。无论是格物、致知、诚心、正义、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还是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抑或是我们现代常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国际上所热烈讨论的通才与专才,科技与人文的融合问题,包括但前我国教育发展计划中所提出的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际上都是教育目标和目的的定位问题,讨论教育如果撇开教育方向的问题,那是不可想象的,这从国家的立场上看是如此,对地方乃至学校也是一样的,至于对于教学上的主导者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也应当不变。如果我们在从事教学与管理的过程当中时刻注意教育的本质:教育是特殊的认识活动,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人:学生和老师以及主观设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介所蕴含的人的内质,教育的方向应当是人的形成,人的完备,人的潜质的开发与张扬,只有知识的全面灌输(机械的识记加上灵活的理解)所展示出来的人是“单面人”、“平面人”、或者“苍白的人”,他的必然命运就是遭淘汰,最最根本的事实是我们生活在变的世界里面,所有的客观差不多迟早都要被化解,设想我们的生活如果只有客观和逻辑是可怕的,只有充满变数的情感世界、情感人生才是丰富的有意义的。从生命的个体和社会的群体的角度看,情感的、互动的教与学的生活,才是常青的生活,才值得我们去钻营。如果我们的英语课堂只剩下语言形式的抽象,没有对文化生活的全面参与即使只是虚拟或者想象的参与,那么,到头来我们非但得到的语言是用不了的语言,就连形式知识本身的获得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和阻进作用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形式。总之,只有在良好情感全面启发的情况之下,我们的教和学才容易进行,也才容易收成,教的开心,学的也快乐,苦中有甜苦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