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

作为人的教师,作为教师的人

发布时间:2004-05-11 作者:陈振煌 发布者:陈振煌 阅读 : 8724

作为人的教师,作为教师的人
--学习型组织构建

陈振煌  2003年3月
角色与立场
• 1、晕轮效应
• “活氏口服液”在国光中学的故事
• 媒人苦口婆心,白费口舌
• 教师最需要晕轮效应了
• 我需要晕轮效应
• 最重要的是分享与理解
• 2、哪一种立场都是危险的
• 演讲就像是一场冒险活动
教育的基本因素:教师-教介-学生
• 良好的教育(梁漱溟,肖川,素质教育)
• 良好的教师(犹太人的礼物,韩愈,北师大校训,论语)
• 良好的教材(我们的教材,新课程的亮点)
• 良好的学生(天性)
• 良好的学校(文化资源)
良好的教育
• 梁漱溟:1924年离开北大时。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是因为觉得当时的教育不对,先生对学生毫不关心。”他认为,先生应与学生为友。所谓为友,指的是帮着他们走路;所谓走路指的是,让包括技能知识在内的一个人全部的生活前走。“教育应当着眼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为至要。”
良好的教育
• 也许我们很难给予教育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结论(conclusion)
• 1、万事“德”为首。(捧着一颗心来)
• 作为教师的人:道德理解
• 2、唯有“才”长久。(无才即无德)
• 作为教师的人:知识结构
• 3、不要忘记主要矛盾:学校教育的主要矛盾,永远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所存在的差距。我们究竟能给学生什么终生的东西?
素质教育
• 素质:基本的素质,用于“通”的能力,文科“理科化”,理科“文科化”。
• 实践的能力
• 创新的能力
• 一种国际视野(global perspective):
A.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B.一个天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C.三根横梁:学术的,职业的,事业型或开拓性

教师首先是人,教师也有需要
1、马斯洛—一个人本主义者
需要层次理论
关于需要的阐释: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互爱与归属:生存需要
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长需要
需要三角
2、关于人的假设的讨论
经济人的假设—制度设计-社会图式
社会人的假设—制度设计-社会图式
复合人的假设—制度设计-社会图式


作为人的教师缺少什么??
• 1、人的天性是:成功、赞扬,内在与外在的。(萧伯纳,莎士比亚)
• 2、人性的弱点还是人性的优点(卡耐基)
• 3、观点:第一次的成功与赞扬,内在与外在的,多么的重要。
• 问题:我们为教师准备了什么?
萧伯纳、莎士比亚
• 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当你为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狭隘地局限于一隅,终日埋怨世界未能给你快乐。
• 赞扬是我们的工资。(Praise is out wages)

我们为“作为人的教师”准备了什么?
• 1、成功的机会不多?
• 2、赞扬的方式单一?
• 3、过分依赖“内在”的精神。
• 4、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倡议:
• 没有理由对不同层级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态度或者待遇。
• 观点:教师依然可以成为阳光地下最纯洁神圣的职业。
教师依然可以成为阳光底下最纯洁神圣的职业!
• 没有哪一位教师第一次迷迷糊糊进入教室不紧张的, (很少)
• 没有哪一位教师第一次搪塞几十位学生不心虚的, (很少)
• 没有哪一位教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发现不懂的不会去想办法的,即使努力避免泄露(很少)
• 没有哪一位教师在某一些场合不怕学生看到的(很少)
教师的人:风范与风度
• 教授感
• 学生胆
作为教师的人
• 1、关于“学问”的讨论
• 不学习的人,不疑问的人,如何?
• 不学习的教师,不疑问的教师,如何?
• 2、关于知识分子
• 古代的教师是知识分子,中国文化是“仕”文化,可是古人学习什么?(天地君亲师,学而优则仕,)
• 现代的教师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为何?
素质教育首先是教师的素质!?
• 1、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 我们的教师具备吗?
• 我们的教师接受的教育似乎过时了?
• 2、教师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
• 知道传授什么?
• 知道怎么传授?
教师:知道传授什么
• 1、学科的基本问题,学科是本分
• 对学科的目录要耳熟能详,缺一章可以吗?
• 对学科的层次要心中有数,不这么排可以吗?
• 2、学科的综合问题,综合是目标
• 两道高考题/市考题的分析
• 两个生活实际的问题
教师知道如何传授
教师资格初审
• 1、学科知识与学科兴趣
• 2、良好的教学动机
• 3、教学基本功
• 4、教育学、心理学常识
• 5、懂得身心保健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
• 1、教育学
• 教育的根本矛盾:学生现有水平和目标水平的差距
• 教育的独立性:教育可以反作用于社会
• 教育的可能性:人是可教的
• 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育影响
• 教育的滞后性:教育需要耐性
• 高中学生同辈群体的普遍性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
• 2、心理学
• 皮革马利翁期望效应
• 过度理由效应:沉默的力量
• 斯宾格勒遗忘曲线
• 注意的特性:集中性和分散性
• 归因理论:可控和不可控
• 效价理论:M=EV
• 需要层次理论

教师身心保健
• 1、金钱关
• 2、情感关
• 3、精力关
• 4、自我意识一关
目标:学习型组织的架构
• 作为人的教师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自我完善,需要终身学习
• 作为教师的人有做好教育教学的需要,需要学会共同学习,内化学校组织的愿景和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 系统关照:自我超越与思考方式(个人)
•                     团体学习与共同目标(集体)
3、中国文化框架里的终极诉求

 格物、致知、诚心、正义、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八求)
 立德、立功、立言(三立)
 为天地立心,为先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 体之中学,道之中学;用之西学,器之西学
 功利主义的文化模式
 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哲学的不“自在”
 人伦与生活,个体与社会:个体的彻底沉沦

 结论:自我毁灭与自我升华(个体的存亡)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