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学校管理的两条线索

发布时间:2004-05-11 作者:陈振煌 发布者:陈振煌 阅读 : 7962

学校管理的两条线索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陈振煌

内容摘要:我们的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认识组织对于认识学校和学校管理是有意义的。从消极的观点上看,学校管理可分成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在本质上就是学校组织的一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基于此,学校管理工作有两条线索遵循。两条线索具有基本的哲学和管理学的依据。学校管理是独特的实践性活动,首先是社会过程、伦理过程,其次才是技术过程,科学过程和艺术过程。两条线索的逻辑性和有效性需要由实践来验证。
关键词:学校 管理 两条线索 组织 社会过程 伦理过程
abstract: we live in a highly-organized society. To understand organizations fully is meaning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ganization of school including school management correctly. From negative point of view, we can divide school management into problems concerning being and problems concerning developing, which in essence

认识组织及其意义
学校是一个组织,它具有组织的基本特征。现代组织理论对组织最典型的概括是:“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 368页)可以分层次来理解之个定义,首先组织是“开放”的,它和周围环境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进行能量交换,只有这样,组织才有存在的必要性,也才能够正常运行和发展;其次组织是“社会”的也是“技术”的,“不仅是物与物的关系,而且也是人与人和人与人的关系。”(同上条),单纯强调社会管理或者技术问题都不能做好组织工作;最后组织是“整合”的,不能主观的抽离组织的某一个问题来孤立的进行讨论或者研究,组织和环境,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共同把组织的基本因素整合成为一个系统。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组织社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社会学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是具体的丰满的个人,不是抽象的单薄的个人,而构成现代社会的大部分个人或者影响社会进程的大部分个人一般都已经组织化了。组织化指的是归属于某个组织并且受到组织文化整体的整体塑造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气质行为特征(心理学意义),这是以个人为立场做出的诠释。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社会确实是一个宽泛意义上的组织社会,更何况,从社会的立场上看,组织社会还意指社会的存在运行的主要动力来源和基本表现形式是组织的流变。学校是历史十分悠久的组织类型,认识组织对于认识学校具有很好的上位意义。(上位:学校包含于组织,学校的上位概念是组织。)
认识组织就是认识组织的基本因素包括组织的概念、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组织的发展和变革以及组织文化,认识这些基本要素的一般表征和特殊表征对于认识学校尤其是学校管理具有很高的启发或者指导的价值。只有把学校当作组织从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理解才能够从事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因为它能够帮助管理者找到正确的管理线索。

两条线索及两种依据:一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哲学的和管理学的依据
    学校管理的问题可以大致分成两类,学校的生存问题(problems concerning being) 和发展问题(problems concerning developing),生存是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发展是生存的最有效途径,生存和发展关系密切,从本质上说一个问题的两个向度。从消极的角度看,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在倾向性的层面上可以化约为关乎组织的一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也就是说生存问题常常是因为组织的一般结构架设得不够科学或者组织的一般功能发挥得不够充分,对应地,一个组织发展得好,常常是因为这个组织架设了科学的特殊结构或者发挥了充分的特殊功能。对学校而言,在分析、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时,基本上可以按照由此而来的两条线索来进行。实际上,学校管理存在或者出现(存在和出现不同)的许多问题,要么是一般性考虑得不完全,要么是特殊性思考得不充分。比如,当前许多学校特别意识到特色对于一所学校的意义,乃至发展到“特色本位”了,也就是为特色而特色,特色本身成了目的甚至最终目的,应该说这种“理解的”或者“行动的”“变味”或者“变质”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特色的根本属性是手段,生存和发展才是目的,如果混淆了这种性质,就很容易犯理解的或者行动的错误。从对组织的理解来看,这种普遍性在于人们忽略了组织的一般性问题,一个组织首先要生存,首先有一般性的存在,才谈得上发展,才谈得上特色性的发展,最后也才能造成一个良性循环。总之,只注重特色而忽略学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没有办法实现管理意图的,做出来的特色也是虚幻的。另外,如果在特色呼声高涨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人们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变化,并且感到一种希望和远景,那么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在被动管理的时代里管理者是多么忽视特色的挖掘或者树立(其实,这种类型的管理者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命令或者计划的执行者),他们依靠的是单纯而幼稚的“陈年酒香”,那时,我们看不到进取,看不到主动性,而那时,管理者的这一面也不需要被我们看到。如今的这种变化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而这恰恰又告诉我们,在特定环境下,比如现代化、市场化以及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环境下(这三者是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特征),一味的依靠学校原有的那些所谓积淀的东西,而不是发挥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能使学校走入绝境而不是佳境,这也就是强化组织一般性的生存问题而弱化特殊性的发展问题会导致的恶果,相反,那些主动适应特定环境,在保持自我和创造自我之间张弛有度的学校是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因为,它们兼顾了一般性的生存问题和特殊性的发展问题。学校管理事务可以是“问题式”事务也可以是“目标式”事务,如果强调管理者的职责是问题解决,管理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就可以把学校管理事务视为问题式事务,而如果强调管理者的职责是目标实现,管理者应该具有理想状态,就可以把学校管理事务视为目标式事务,我们倾向于前者,基本原因在于目前学校的内外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学校管理的两条线索就是:关乎生存的一般性问题和关乎发展的特殊性问题。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两条线索的关系是密切的。
学校管理的“两条线索”提出的依据这里主要谈谈哲学的和管理学的依据。两条线索的本体内涵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唯物主义的经典理论大师都大量的讨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为宣传矛盾普遍存在的观点做了大量工作,他们运用矛盾观点分析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人类历史、社会问题等等,因此矛盾普遍性的观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已经不需要详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组织编写  山西教育出版社  486页)对于矛盾普遍性的通俗理解就是两句话了: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一句说空间,一句讲时间,连起来就是: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我们应该自觉的应用这个基本原理看待学校管理事务,全面的分析学校管理的一般性问题,尽量做到人有我有,人强我不弱,做到有底气不心虚。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第一、矛盾特殊性具有基础的认识意义,矛盾特殊性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原因或根据,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的基础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308页)第二、矛盾特殊性具有全面的理解意义,矛盾特殊性涉及到矛盾问题的方方面面,是理解其他方面内容的基础。第三、矛盾特殊性具有真实的实践意义,矛盾特殊性决定了解决矛盾的特殊方法。对于矛盾特殊性的通俗理解可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问题不同对待。我们同样应该自觉的应用矛盾特殊性原理看待学校管理事务,正确的认识学校问题的特殊性,挖掘或者树立学校的特色,是学校在大的环境里面不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且具有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对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在一个场合为普遍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则被看作特殊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特殊性当中又包含着普遍性。正如前面所提的一样,学校管理事务的两种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两条线索的管理学内涵就是组织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国外学者对组织文化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而国内学者的理解比较典型的也有三大类:“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二元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说”。(参见《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 浙江教育出版社  463页)组织文化的定义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树立组织文化的“作用意识”和“自觉意识”,尤其对领导者和管理者而言,组织文化的作用主要在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同上条 465页),而有了作用意识,就使自觉意识成为可能。事实上,组织文化不是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性质或者品质的问题,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文化,区别在于自发产生的和自觉建构之间,在于成功的和失败的之间。实践证明,在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里面,组织文化自觉意识所起到的综合作用是不可轻视的(促进和促退作用都可能存在),基于此,组织文化的重构和雕琢应该成为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核心使命。同样,在学校这种组织形态里面也必须注重学校亚文化(sub-culture inside )的重构和雕琢,特别应该把学校亚文化放在源文化(resource culture outside ,笔者这里义指特定组织存在其中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的要素整体,不完全等同于理论界里面模糊的元文化概念)的视界里面进行研磨,然后很好的把源文化的好的一般方面保留或者吸收进来,并且对亚文化层次上好的特殊方面加以关照和发扬。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三大作用,就可以使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不脱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管理主义的倾向,管理成了自身的目的),就可以使学校的人的成分得到最大的高扬,包括管理的、教育的和学习的过程都充满生活的和理想的色彩,就像笔者经常设想的那种“理性与情感共荣”的愿景(vision)一样。做到了这一点,管理的价值才可以既体现出自在价值又体现出他在价值,对于管理者而言,自在价值蕴含着崇高的人生追求,同时他在价值的实现程度决定自在价值的真实程度,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套用一句话就是:“主观为我,客观为他”或者“主观为他,客观为我”。对于管理的对应参与群体(不是纯粹的被管理者)而言,做到了这一点,参与群体的自在价值和他在价值同样会得到很好的体现,参与群体的主人翁意识会得到激发和明示,参与群体的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将得到阐发和凸显。总之,学校管理的两条线索的提法可以在组织行为学的管理理论里面找到很好的依据。
实践性的学校管理
管理具有浓厚的实践性,但是,学校管理的实践性尤其强烈,这种实践性的体现方式或者发生原因有自己的特点,这种“在根本程度上全部关乎人”的实践性过程,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其次才是一个技术过程;首先是伦理过程,其次才是科学和艺术的过程。
社会过程可以有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是社会整体过程的一个方面;第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主要是社会化个人的互动过程;第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指向应该是发展的社会化状态—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后两个方面是学校管理区别于其它组织管理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基本指向方面,它使学校管理明显不同于一般组织的技术过程,一般组织的技术性质相当明显,因为,它们的基本指向是“产品”或者“商品”。学校管理也有它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就是学校组织的一般性问题,比如财产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课程管理、教学常规管理、一般人事管理等等。相对而言,学校管理的特殊性问题就深刻的体现在它的社会问题,比如道德教育(学生道德发展/教师职业道德)、学校心理辅导、学的风气、教的风气、现代教育技术的人文关怀等等。学校的生存问题主要地应该考虑技术问题,学校的发展问题主要地应该考虑社会问题,同时,这两者也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
教育的真谛是价值性,教育目标的设计、教育内容的筛选、教育主体的定位、教育方式的认同、教育评价的开展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教育过程当中价值的扬和弃的复杂性。不妨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英国风格的寄宿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相当于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为什么会出现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两种流派?为什么会有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的争论?为什么出现“重理轻文”的现象?为什么会有“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分野?为什么西方学界开始在东方寻找精神归属的另一种可能性?为什么诺基亚的口号“科技以人为本”会给它带来那么丰厚的回报?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面对包括“早恋”、“网络综合症”、“教师职业病”、“教育腐败”、“赞助生”等等之类的现实问题会基本上束手无策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为什么?总之,教育的失败和成功全在于教育的价值建构。因此,结合学校管理的社会过程性,可以说学校管理首先是伦理过程,其次才是科学和艺术过程,这三个方面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成为学校管理的特殊性问题和一般性问题。学校的许多发展问题说到底都是伦理问题,领导管理的民主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尊重问题、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问题、教师对社会的责任问题等等都具有很浓厚的“人伦道理”(伦的本义是人与人的价值关系),学校管理对伦理问题的关照和对社会问题的注重其目的是一样的。而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指的是学校管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科学的理论可以正确指导实践,不同学校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艺术的灵活的方式方法来对待和处理,对人用人的方式方法,对事用事的方式方法,人事不同,人事有别,有机的把学校管理中的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以伦理性为核心,以科学性为依据,以艺术性为条理,从而把学校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解决好,使学校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
最后,讨论学校管理的实践性,不仅要求人们注意到学校管理活动和其他组织形态的共性和个性,而且还要人们注意这里提出的“两条线索”的观点终究是意识层面的,它不能直接当作实践,无论是它的逻辑性还是它的有效性,都要由实践来验证。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