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学校教育中“赞助生现象”的二元分析
学校教育中“赞助生现象”的二元分析
认识教育经济学的性质:
教育经济学是部门经济学,是新兴的教育学科,是开放的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人们没有达成共识,靳希斌先生赞同是部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而我们认为应该在具体问题上去考虑,面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性质问题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一、 “赞助生现象”概述
“赞助生现象”其实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它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无论是在我们本地(福建泉州地区)还是在国外的教育制度中都以各种形式存在着“赞助生现象”,比如最近几年里面,出现大量的借读生,比如许多家长愿意在特定的地方购买房子以获得相应的户口,从而可以让孩子在政策允许下进入在理想的学校学习,比如现在中国的许多家长愿意把积攒多年的储蓄投资在孩子出国上面,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符合自己意愿的教育环境,愿意支付一定的资金给提供教育环境的学校,从而获得接受特定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学校资源尚可以满足定量学生的教育需要,可以称之为剩余效用,同时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出现的新形势要求学校增加新的管理主动性,学校在获得办学主动权的同时也被赋予新的发展压力,特别是来自生源和办学经费的压力。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赞助生现象的出现和存在有它的具体原因和特定理由,但是归根结底,赞助生现象是教育发展自觉适应和符合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必然结果,在本质上,赞助生现象是教育产品的价格变化(通常是价格上升)以及供求变化,结合教育作为一种文化需求的增强共同推动的理性的教育选择。
二、 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经济学的真正任务或首要任务是解释各种经济现象(萨缪尔森,美国)),赞助生现象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因此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赞助生现象。经济学的第一条原理是资源的稀缺性,第二条原理是机会成本,第三条原理可以说是比较优势。(曼昆,美国)我们可以用这三条原理来尝试分析“赞助生现象”。
学校提供的教育环境(广义的教育环境)实际上是一种整合的教育产品/商品,以教师为载体的师资力量,以历时性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为载体的学校氛围,以各种制度、观念和传统为存在形式的管理资源,以民间评价为方式的社会资源,以学生同辈群体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互动机制等等,都是教育商品的外延所在。在共时的视域里面(特定的时期),教育资源是稀缺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包括供求规律(西方经济学里面最重要的规律)以及价值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赞助生现象是一种双赢的理性选择,是发生在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商品交易,父母家长放弃使用赞助费进行其他投资的权利和机会,而教师和学校放弃轻松工作的时机,毕竟,现时的赞助生很大一部分还是资金对分数乃至能力的一种人为的补偿,作为一种工作对象或者教育对象,教师和学校当然要提供相应的服务,有时是额外的服务。自古以来,商品交换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赞助生现象就是家长和学校共同在无形中交流的好现象好结果,双方都主动付出它们的机会成本。狭义教育几乎都是公立普通学校的专利同时也是他们的比较优势,他们在生产相应产品/商品(教育产品)方面花费较少的资源,用经济学来说就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是优化的,起码暂时是“最不坏的”制度设计,优秀学校是学校间竞争和教育政策推动的共同结果,具有较好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常常是资源自由流动的自然组合,对社会家长而言是“最不坏的”的经济配餐。相对于其他学校和相对于家长而言,优秀学校具有明显的在教育方面的比较优势,因此,教育资源尤其是经济资源就会以各种渠道转移,赞助生就是典型一种。
三、 教育学的分析视角
教育界为赞助生提供的服务无论具有多么纯粹的经济价值或者经济内涵,都不能否定这种服务的特殊性,特别是考虑到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在于教育的作用(教育追求什么),在于教育的基本方式(特殊人的互动),在于教育的滞后性(教育是长期的过程)。完全可以从教育学的这三个层面去分析赞助生的出现和存在,从而更加清楚的看到它的龙脉。
狭义教育的作用充分体现在教师的作用上面,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充分体现在学校内外环境的长期作用,所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好的教师结构(学历/力结构和年龄结构)和好的内外环境是赞助生家长追求的内容,是他们进行投资的根本原因,但是绝对不能否定这种追求的纯粹性或者“自在性”,站在家长的角度上看,教育可以作为一种塑造过程,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却可以仅仅看成为家长社会学校为他们提供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存在方式”,教育的目标追求不能不考虑教育对象的目标追求,在终身教育逐渐深入人心的时代里面,教育有时以一种压力的形式存在,有时以一种唯一的休闲方式存在,家长社会也好,孩子也好,在经济和物质得到改善甚至满足之后,追求的是意义和精神的丰满乃至高雅。这是赞助生现象的一个教育学原因。经验告诉我们,有些家长除了为了让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氛围之外,还希望孩子可以在优秀学校里面结交到“未来的成功人士”,这难道仅仅是为了“未来的钱路宽一些吗”?应该不是。教师和学生最大的差别在于特定领域经验的多少,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包括社会的和人格的,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这两种特殊人的互动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在发达的人类文明里面,这种形式的互动已经具有很强的非经济色彩的文化诉求了。人是感情动物,也是理性动物,教师们在面对赞助生时真的只想到他们的经济赞助吗?赞助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如何体会的呢?一般的答案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分析,特别是从教育的内在规律去分析。经验经常告诉我们,教师(整体的)在对待赞助生的时候,很少存在歧视,而且常常是关爱的,他们在“塑造”赞助生时是有责任心和成就感的。分析赞助生现象时要充分考虑教育的滞后性,赞助生在优秀学校里面接受的教育所产生的作用和其他社会作用一样具有明显的后发性,尽管很难跟踪证明,但是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比如某一个成功人士在谈论自己成功的原因是,对学校里某一个细节的特别强调。无论是家长的投资也好,还是学校的教育思考和实践,都有意无意的关涉到教育的这一特性。
四、 政策启示和管理启示
启示1:政企分开是正确的选择,同样“政教分开”也是应该考虑的,起码是有限度的逐步分开,教育是一种产品,应该用经济学的视角进行问题思考,进行制度设计,进行科学管理,教育应该有它自己的独立性。市场经济是一种“最不坏的”资源配置方式,看不见的手不是鲁莽的手,而是理性的手。如果教育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就可以由社会家长“用脚投票”(他们可以主动选择是否择校,是否赞助就学)来推动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政府或者教育主管部分应该为赞助就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各种规范制度,努力降低教育运行的成本,特别是交易成本(经济的、时间的和精力的)。
启示2:服务第一,质量第一,顾客是上帝。学校应该树立质量管理意识,树立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经济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采取正确的方式招收和管理赞助生,从观念到制度到落实都要全面的理顺,是赞助生享受到相称的服务。
启示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education: wealth inside.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的价值是无限的。应该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结合起来去理解赞助生现象,赞助生的最后目的是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