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玩”转高中生物课

发布时间:2016-01-05 作者:张 斌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1686

1
“玩”转高中生物课
张 斌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福建省 362321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终极动力。高中生物课中有关模型的理念贯穿教材始终,利用模
型制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 生物 模型
1 引言
2015 年 4 月的某一天下午,平凡无几。我拿上教学工具包,一如既往地到教室参加
晚自习辅导。一路上,春风和煦。无意之中,我想到了最近讲授的课程——减数分裂。
一直以来,必修二都是学生的难点,但又是高考的重点,加之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在高
一年就开始学习必修二的内容,困难可想而知。
转念间,已经到了教室。还没有到上课时间,我惊讶地看到有几个同学正在摆弄减
数分裂的分裂过程模型,体会分裂的过程。一个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看到我过来,
大声惊呼:“老师,高中生物也可以玩儿啊!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生物成绩了。”我默
默一笑,心里却乐开了花,我知道,本节内容的难点已经被突破。
2 案例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 章第 1 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重难点主要在精子
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特别是精子的形成过程。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以下教学
流程:课前,导学案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堂,PPT 动画和黑板板画两者相
结合,利用问题引导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课后,布置学生独立画出精子的形成过程
图或者习题巩固。该教学流程,在之前的教学中屡试不爽,学生经过多次重复,多数都
能熟练画出精子的形成过程,应付相应习题。但在新一届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个小小的
改进。改进的流程如下:课前,通过导学案提示,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组合作制作
染色质、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及无单体)的模型→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
同学在课堂集体探讨精子的形成过程,步步为营→课后,布置学生继续利用模型先进行
复习,然后独立画出精子的形成过程,再通过练习巩固。
《教育》2015年第16期 CN:50-9214/GISSN:1671-5624
生物组:张斌
2
附图 1:减数分裂导学案一角 附图 2:减数分裂模型图
一个小小的改变,却让我如获至宝。学生增加了制作染色质、染色体模型的时间,
却减少了重复理解记忆减数分裂过程的时间,相同的时间投入却更加有趣味性、更加事
半功倍。
3 案例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终极动力。素质教育不在于给予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训练学生的一系
列能力,获取这些能力,兴趣是源头。由于高中面临高考的压力,教师往往在新课上少
花时间,更认同采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通过知识的不断重现,在学生
的大脑皮层上形成知识的堆砌。“刷题”亦可以达到高考应试目的,但是课堂上学生活
动越来越少,或者只是简单的“提问——答问——新疑问——答问”,学生在一个个紧
凑的思维活动中挣扎,高中生物课堂也逐渐变得了无生趣。没有了兴趣,学生只能是被
动接受,主动学习无从谈起。
高中生物课中有关模型的理念贯穿教材始终,充分利用这些原材料,花点儿时间让
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开展课堂评比,年级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高中生物也
可以“玩”,“玩”转高中生物课,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行到底。
附图 3:翻译过程的模型图 附图 4: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图
3
参考文献:
[1] 汤小平 . 淡议形成性教学评价在高中生物新材的应用[J]. 中小学教师培
训 ,2002(06):47 .
[2] 刘凯春 . 论高中生物学 科阶段性检测的策略及其对教评价的影响[J]. 延边教育
学院报 ,2010(01):112 .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