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探讨
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探讨
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陈铂森 戴月云
【摘要】本文针对现时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一些流弊,提出古诗词的意象教学理论。正文先从对古诗词意象特点的分析出发,再结合意象理论提出意象教学的现实意义,最后针对具体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有效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解读能力,提升整体文化素质。
【关键词】古诗词 意象 意象教学
古诗词的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现时的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不少流弊。在教学理念上,教师中心主义、考试中心主义的问题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思想意义、轻视审美过程的问题普遍存在;在教学方法上,程式化与肢解化现象严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古诗词的艺术特质和审美规律缺乏清晰的认识,为此,笔者力图以意象解读为核心建构起既符合诗歌特质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期作为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借鉴。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有许多途径,意象往往是考生选择分析诗歌的重要角度。意象教学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者所展现的情感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体会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创设情境也可以是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如在《春夜别友人》的教学中,可通过音乐播放男生吟唱的《春夜别友人》,感受音乐传达的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感受作者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的离愁。
二、反复阅读,领悟意象
在诗词的学习中,古人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今时代诗词的学习。在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将诗词中描述的场景连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在周围环境及事件的联系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学习中,学生反复阅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脑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的游子在静静思念着故乡,美丽的景色无人共赏,也使得他愈加孤独,愈加思归。这样的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的含义,也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所抒发情感的路线,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
三、拓展途径,认识意象
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只有对诗中的意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才能更深入地把握诗人深切的情感参与,进而感染自身情感。一些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杨柳”“梧桐”“鸿雁”“杜鹃”“寒蝉”“吴钧”等等,本身就是一个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世界,它们具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与特定的情味。可以说,这些意象已经内化为一代又一代古诗词读者内心固有的情感基奠,带有其独特的情感感染的魅力。 在古诗词中,同一意象可能具备不同的情感内涵。如“水”的意象,在大多诗词作家笔下的“水”都透露出一种柔婉温和的情性,如白居易笔下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而在性情豪逸的苏轼笔下,“水”却变成了另外一种形象,最著名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是一个典型的象征。即便在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甚至是同一首诗作中,也可能会产生同一意象的不同象征意义,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雨”的意象,而在这同一首词中竟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正是由意象的主观性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词人处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就迥然不同:少年正是不知愁的大好年华,在歌楼舞榭中放纵风流,无忧无虑;壮年时经历了人生的众多凄苦飘零,因而感受西风中雁声也是如此凄清,无限悲慨;而晚年经过了大半生的风雨飘摇之后,一切都已似乎清寂淡然,不萦于心了,然而这种不萦于心却也含着许多无奈在其中,因而才会“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种。用意象教学法来进行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品味诗词的习惯,由表及里,感受诗歌意境,体悟作者感情。同时,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赏析所有的古典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光中.《掌上雨》[M].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0.
[2]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陈铂森 戴月云 单位: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通讯地址:福建南安市梅山镇第二师村21栋101室 邮编:362321 电子信箱:chenbosen@sina.cn 联系电话:13599766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