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决胜化学从审题开始
决胜化学从审题开始
苏伟波 (南安国光中学 福建 泉州 362321)
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对于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帮助,最有效就是能认真读题,抓好每个字眼,不增不减仔细推敲。
关键词:审题 题眼 挖掘
一、审题的重要性
面对理综卷的题目,面对150分钟的时间,绝大多数同学是完成不了的,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把所有的题目做完,正是这种心态,为了节省时间,急于求成,导致看不清题目意思就急于下手,结果是时间有了,但准确度却没了,可想而之,分数高不了。因此,审题,尤其是看清题意,仔细挖掘题干所隐含信息,注重细节,是获得基础分从而最终能够高分的重要手段。
二、审题能力重在平时引导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审题思路的引导,使学生养成正确审题的习惯,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及遇到难题时能自我暗示,及时调整解题思路,树立信心是有帮助的。审题清楚是解题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考试中,大部分考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特别是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出现思维混乱,审题不清导致思维受阻的现象经常发生,如果能够在题目上寻找甚至挖掘出重要信息加以处理,问题基本可以解决。
三、常见题干信息处理
1、认真看清直观文字提醒
例:下列6种试剂:①烧碱溶液 ②金属钠 ③浓硝酸 ④葡萄糖溶液 ⑤氯化铝溶液 ⑥氨水,可以直接盛放在带磨口玻璃塞的无色试剂瓶的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④ C.③和⑥ D.④和⑤
题干中“直接”两字导致会错选B,因金属钠应该放置于煤油中而不能直接放在试剂瓶。
2、多角度寻找与问题相联系的条件
例:某卷试题:
[实验]一定条件下,氯化镁与四氯化钛的混合物可作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为了探究温度、氯化镁固体的含水量以及粉碎方式对该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设计如下对比实验:
实验序号 |
氯化镁固体中氯元素含量/% |
温度/℃ |
粉碎方式/ |
催化效果/g·g-1 |
1 |
70.97 |
20 |
滚动球磨 |
3.9×104 |
2 |
74.45 |
20 |
滚动球磨 |
5.0×104 |
3 |
74.45 |
20 |
振动球磨 |
5.9×104 |
4 |
|
100 |
振动球磨 |
|
注:催化效果用单位时间内每克催化剂得到产品的质量来表示。
(5)表中
(6)从实验1、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7)设计实验2、3的目的是 。
第(5)小题所要回答的内容没有数据可算,只能来源于表格中现有的,抓住化学探究实验条件中的一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
第(6)小题回答的结论就是探究的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题目,因此,其答案就是题干的内容基本照搬。
第(7)小题从图表信息对比之后可以明显看到是粉碎方式不同对实验产生的影响。
从这几个小问题里都可以原原本本从题目上获得,可见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非常重要。
3、隐蔽性的信息地挖掘
例:某卷试题:(3)
①步骤Ⅲ中可选用 试剂调节溶液的pH(填标号)。K$S5*U.CO¥M
A.稀硝酸 B.双氧水 C.氨水 D.高锰酸钾溶液
选择用什么试剂来调节PH,从后面要得到FeCO3可知亚铁离子不能被氧化,因此只能选不具备氧化性的试剂。只有C选项。
④写出在空气中煅烧FeCO3,制备高纯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
在空气中基本就是用到氧气,写方程应该注意反应物的成分有氧气。
4、读懂表格与图像信息
题有表格或图像,对这此题材的题目解决关键就是这些非文字的意思。
(5)右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H2、Cl2、Br2、I2分
子的形成过程中能量随原子核间距的变化关系,其
中表示v的是曲线 (填“a”、“b”或“c”),
理由是 。
这两小题都给出了坐标,而且从坐标的两轴基本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为题目的问题也带有提示性,比较第(5)“随原子核间距的变化”其实就是横坐标的含义。
四、学生应对审题的经验进行适时总结
引导学生对不同题型的审题经验进行总结,对提高学生审题的灵敏性与精确性是有帮助的。
1、方程式所包含的信息:(1)书写的是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2)氧化还原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2、图表信息:(1)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化学意义;
(2)图象的起点、转折点、终点、斜率;
(3)同一图象比较,不同图象比较;
(4)定性及定量分析得出隐含的信息?
(5)对比性实验表格的数据。
3、实验题中的信息:
(1)实验装置图中的信息:仪器连接、气体流向,瓶口“向上”还是“向下”、导管“长”和“短”、止水夹位置、气压影响、试剂状态、产物状态等等;
(2)实验操作中的信息:环境设置、条件控制、操作步骤、试剂加入顺序和方式;
(3)注意问题中所引含的信息,题干上物质性质的描述,如易水解、易被氧化、易挥发等。所需问题之间的相互提示与启发。
(4)审清实验目的原理,为达到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药品、仪器、操作顺序等要素的选择上基本按发生、除杂、性质、尾气处理等来展开的。
总而言之,考试中的审题是成功的第一步。但是审题能力不是一时可以培养出来的,只有平时的积累,才能有高考的轻松应对。只有平时一点一滴的渗透,才能获得最后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瞿兵.从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看高三化学复习[J]新高考,2007,(9):24-25
[2]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科考试说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5-126,183-184。
[3]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
苏伟波,工作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国光中学,高中化学老师。联系电话:13636964288
邮编:362321 邮箱:543018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