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探究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探究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潘泉清 朱仕成
通用技术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亮点和难点。自2006 年我省全面启动新课程以来,就如何开设好这门课程,刚开始确实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但通过参加各级培训,通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和研修,通过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和网上学习实验区的间接经验,经过几年的探索,慢慢地由开始的畏惧心理逐步转向适应,最后达到能较好地使用教材。回顾几年来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他与过去的劳动技术课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等大不相同,劳动技术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也通用技术则是要求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他要求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把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等活动融进教学过程中,最能体现课改的理念,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师资、场地、设备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采取下应对措施。
二.面对现状 、稳步推进
学生现状:现有高中生对新课程理念相对容易接受,但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设不平衡,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这对初高中衔接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现状:通用技术没有现成的专业教师,我校的专任教师主要由原有的劳技、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教师组成,他们分别参加过国家、省、市级和本校组织的培训和自学,基本上能胜任该课程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的教学。应对办法:基于现有的师资和学生现状,面对这门全新的课程,学校尽可能地为教师的学习、培训、外出参加教研活动提供方便;通用技术教师只能加强学习,加倍努力,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分工协作,多方收集资料,做好集体备课的工作,达到资源共享;结合我校实际,按本课程开设要求,制定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计划为:高二年上学期开设必修模块一《技术与设计 1》,下学期开设必修模块二《技术与设计 2》,每周 2课时;拟开设选修模块的《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 《现代农业技术》, 《家政与生活技术》供学生选修,同时结合校本课程的开设、研究性学习和周末讲坛等平台进行本学科知识的渗透。
三、盘活资源、综合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客观基础。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应该合理选择合适的通用技术课程物质资源,并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教具、学具,因地制宜地安排通用技术的实践内容,使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真正落实。通用技术课程资源不仅存在于学校,也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不仅存在于现实的物质世界,还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盘活现有的课程资源?这些问题正成为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中研究的重点课题。
在开发和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过程中,首先,我们充分运用《技术课程标准》、教材等文本资源,深化对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理解,提高教材资源的利用率;并用其指导开发和利用泉州山美水库、南安石材、安平桥、郑成功、李光前等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构成富有乡土气息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其次,我们活用校内外的技术实践资源,借助校内实验室可用资源,校外南安工业学校作为实践基地。
四、强化教研、提高质量
通用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应用多学科的教学资源,为了不折不扣地开好每一节课,凡涉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备课组的教师都能主动向相关老师请教,参与他们的集体备课活动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决不模棱两可。每节课都有教学设计,经常组织本组的说课活动和课后反思交流,并分工制作了不少课件供备课组共享。在教学过程中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本校特色的两个必修模块的配套的教学设计、课件、考试和实践操作办法。
本组教师精诚合作,做到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教学教究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研究、课件制作,还是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本组成员都毫无保留,经过几年努力,本组已有多篇论文在 CN 刊物上发表,已有多个市级以上的课题结题,目前还有一个市级立项课题在研究中,每年学校面对全市的教学公开周活动,本组都开设一节以上教学研究课,其中本组朱仕成老师开设的教学研究课—— — 《常见的技术图样—— — 识读三视图》,当时听课的有教育部基础漷 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崔允 教授、省教育厅专家、市教育局长、市课程组负责人、校长和各校技术组的教师等二十多人。在制作模型验证读图教学环节漷 过程中,崔允 教授用刻度尺仔细测量学生的作品。我们意识到如果对制作模型的尺寸精确度要求不够,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科学态度,与课程标准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于是就及时删改评价的标准,提醒学生尺寸误差应在5%以内。许多小组学生就重做模型,这时若按原先的教学设计执教,将影响小组互评的时间,就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就将小组互评的环节融入到制作模型验证读图环节中,要求各组学生将制好的模型自评后交给相应的小组进行互评。让听课的领导和教师察觉不出教学设计的临时漷 改变。课后评议时,崔允 教授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科性质、课堂文化等四个维度进行议课,认为朱老师课堂教学富有技术课的味道,课堂结构的创意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