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人性的回归,成长的基石
人性的回归,成长的基石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中加强人性教育的一些思考
李伟滨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362321
内容摘要:当前高中教育人性教育普遍缺失,导致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频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回归加强人性教育的本旨,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人性教育;学习观
所谓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或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和理性。人性教育在高中阶段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的基础。
但当前高中学段人性教育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指出“(高中)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各种复杂的原因……一些学生缺乏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人生规划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缺失等等,”以至于诸如因所求不得便离家出走、因一言不合便捅死同学、偶遇一点挫折便割腕跳楼等“三观”尽毁的悲剧屡见不鲜。可见,加强人性教育已迫在眉睫。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人性教育,要求历史教学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要成为“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根据高中当前的学情和历史课程资源的特点,人性教育应重点涵盖如下四方面:
一、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程度,还处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他们虽思维敏锐活跃,但却过于偏激执着,容易陷于极端境地;他们渴望像成人般的融入社会,但却缺乏生活的阅历,容易陷入对现实的迷茫中;他们渴望获得真知,但缺乏理性的认知能力,容易受到表象的迷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成长的烦恼和代价。为了助推他们的成长,奠定他们辉煌人生的基石,有必要着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在这方面我们比其它学科更具优势,我们的课堂将是雕琢优秀精神和灵魂的殿堂。且不说那随手可拈来的一个个鲜活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可资借鉴外,就是他们若能够深入体悟中国的“儒家思想”或是西方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学也就足以塑造健全、高尚人格了!
二、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高中生学大多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容易造成生活目标的迷茫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他们可是现代会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还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迷茫”的他们又怎么能接班、又能拿什么来复兴呢?这还得需要我们来指点迷津。通过革命史和建设史的学习,让他们清楚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懂得感恩前辈的艰苦奋斗,启发他们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往开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名言,来激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当前的高中教育应试教育仍是主流,学生普遍都是被动在学习,学得很累、很苦。怎么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呢?先看看希腊先哲们的说教,如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亚里士多德也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这些话就阐明真正快乐、明智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再从民族大义的层面来看,通过《新文化运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等课的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我国教育从“德先生赛先生”到“扫盲教育”再到“科教兴国”的艰难发展历程,让学生体会——“国民受教育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素质乃至国家的命运”的道理。李嘉诚先生也说过“知识是推动发展的最重要工具,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他们若能明白这些道理的话,就会牢固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的快乐也就无处不在了!
四、加强直面逆境的教育
当前高中生吃苦少,缺乏必要的生活磨砺,且成长于四面溢美之词的环境中,这种顺风顺水的成长历程容易养成娇贵、脆弱的心理,自然他们应对挫折的心态也就极差了。那么先贤们的人生道路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且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救国救民理想一生虽屡遭挫折但却绝不动摇决心,直至临终还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的千古憾言;再看伟大领袖——毛泽东,遵义会议前他长期受到“左”倾势力的排斥,被剥夺了党和红军的领导权,但他却从未气馁,而是锲而不舍地同错误路线斗争到底,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还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一生不也是“三落三起”吗?这些活生生的历史案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难免会有些磕磕绊绊,只要心中有理想,就应该义无反顾的往前进,哪怕它前面是狂风暴雨还是荆棘遍地,相信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的!
常言:教书要先教人,所谓“人才”也是要先成“人”再成“才”的。这就启发了我们历史课堂要摒弃以往枯燥、纯知识的教学方式,要以人为本、回归人性教育的本旨,通过创设人性化的教学情境,要让我们的课堂激昂青春的火花、充满脉脉的人性温情,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
参考文献:
聂国海,浅谈高中课堂中加强人性教育的一些思考[J].新课程:中,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