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材料作文“大拇指点赞”导写

发布时间:2016-01-05 作者:黄红云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1803

 

栏目

高考作文模拟训练

字数

1616

文题

材料作文“大拇指点赞”导写

作者

 黄红云

通联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手机:13788865027

编辑

主编意见

总编意见

 

 

 

 

材料作文“大拇指点赞”导写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黄红云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151月泉州市高三上学期质检作文题)

要竖起大拇指点赞,                 

只靠大拇指是无法完成的;

只有其他四指弯曲并拢,

大拇指才能竖起。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从表面看,这是一则图文式材料,不过,阅读文字的内容,会发现它的本质仍然属于寓言型材料,寓言型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点在于分析材料中的对象各自的象征含义以及对象间的关系,从而感悟出寓意。寓意的准确性关乎立意的契合题意度,而对象的象征含义的准备性则能确保文章的论点不偏题。经分析,拇指与四指的关系为并列关系,五指与手掌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大拇指点赞”寓指个体要做好一件事情完成一个目标等,“只靠大拇指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其他四指弯曲并拢,大拇指才能竖起”是在强调仅靠个体无法完成目标,须手掌下其它成员的配合协调,方能达成目的。此外,拇指“点赞”,须四指“弯曲并拢”,“点赞”与“弯曲并拢”则是象征为完成共同使命,每个个体的分工是不同的,拇指点赞赢得关注,四指则是一种默默的内敛付出。故本题的立意,从大拇指与四指的关系角度切入,可立意为“团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或“个体的光芒万丈往往离不开背后群体的默默支撑奉献”;从大拇指与手掌关系角度入手,可立意为“个体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或者阐述遗世独立之弊端。

【例文】

何妨协作共点赞

五指写协作共点赞,是因为大拇指的竖起与其余四指的并拢弯曲。当我们要为社会点赞,必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因为只有人人协作才能发出对社会的赞誉,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在协作中推动社会的发展。

学者秦晖说:“社会有赖于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社会责任感。”诚然,没有社会群体的凝聚力,没有相互协作与各施所长,何来为社会点赞的动力?所以何妨协作共点赞?

为社会点赞需要所有人的协作共赢,正如只靠大拇指无法完成点赞,只有大拇指与四指的协调方可得点赞。列夫托尔斯泰若没有梅捷夫人物质欲精神的支持,则难有勇气力排众议而创佳作。是二者的协作创造了托尔斯泰文学史的“大赞”。APEC于北京的会谈正是各国以协作共赢的精神推动国际发展的举措。然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却在盛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公民的契约精神,为社会发展共同协作,承担责任,所以协作共赢的精神与实践队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协作需要所有人的付出,却不意味着集体的整齐划一,趋向同一。与之相反,协作共点赞需要知识分子率先勇敢担当,挺身而出。正如大拇指需要率先竖起,方能点赞。然而知识分子是孤独活着暂时不被理解的。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即是对卓越者少有,难觅知音的感慨。而知识分子坚守自由之精神的挺立却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有赫尔岑等俄国知识分子般的率先为“点赞”而付出力量的勇气。

为社会点赞却不是个体单方面努力即可得,而是需要更多人的默默奉献与支持。四指弯曲并拢助拇指点赞是多被人忽视却急需强调的。我们需要社会群体的包容理解,才不致先进思想沦为异端,才能有西方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大发展。而另一方面,默默奉献的社会工作者,譬如数十年如一日的护林人、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等人则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所以为社会点赞需要社会群体的合作包容。

正因如此,我们要求社会群体相互协作并各施其职,方得社会之赞。我们渴望陈寅恪般的知识分子的自我灵魂恪守,亦期待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对新兴思想的包容与支持。唯有合理的社会分工与协同努力,才可得社会大发展。

协同努力,明确分工,何妨协作共点赞?

 

 

【评点】

文章扣紧协作点赞立论,立意精准,契合题意。最为难得的是在审题上既能看到大拇指与四指的合作关系,又能从大拇指“点赞”与四指“并拢弯曲”中联想到集体合作的基础上社会个体各自分工的不同,进而阐述“有人应如拇指点赞般率先而为,有人应如四指般作为基石默默奉献”的认知,这样的认知对于年纪尚小的高中生而言是殊为不易的。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深度,故而结构上采用逐层推进的方法,层层深入,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不足之处有二:一是论证观点的论据素材还不够丰富;二是部分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较为啰嗦累赘,这虽然有强化观点,紧扣主题的优点,但同时让人觉得语言不够灵活,稍显单一贫乏。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