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6-01-05 作者:黄培基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1942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及思考

黄培基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362321

电话:15859514698  邮箱:huangpeiji2001@163.com

【摘要】 在高考生物课堂中应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在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文在实践基础上,总结了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试图解决了生物课堂枯燥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等问题。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生物教学

高考生物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因此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更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然而,传统的课堂上一直处于“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这无疑违背了新课程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升学生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彻底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单调重复知识点的"一言堂", 取而代之的是由教师提供教学的途径,辅之以学习方法的必要指导,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研讨,交流,辩论,启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积极地,生动活泼地思维和学习。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本文在实践基础上,总结了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力求解决生物课堂上效率低下的问题。

1 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问题解决理论。

目前西方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关于问题的定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纽厄尔和西蒙提出的,即:问题是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这件事所需采用的一系列活动。问题解决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手段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是以类似于一种微型课题研究的态度来解决学科教学领域内存在的疑难问题。它通常包含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发现新问题等几个方面,教师按此程序来组织和实施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质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对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未掌握到掌握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2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生物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生产生活实践和周围环境的体验和探索。问题式教学是从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设计,使其中包含了要求学生学习解决的问题,并且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线索,从而在注意、兴趣、思维、情感、态度多个方面都吸引或激发学生,为实现有效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造地发现问题和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2.1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与当前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创设情境即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用“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

例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时,本人是这样创设情境导入的:

实物展示“一面倒”的植物盆栽,提问学生怎么做才能形成这种“一面倒的植物”呢?请你在教室中寻找合适的位置,自己动手摆放。并幻灯片出示图片:“一枝红花出窗来”,“葵花朵朵向阳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学生看到“一面倒”的植物盆栽及幻灯片相关图片,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时教师及时出示问题,转移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内心产生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和探究的欲望,引发学习的兴趣。

2.2 问题的提出

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主要问题,一方面便于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要求及线索,另一方面旨在抛砖引玉,让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把思维直接引向问题,从而探索更多的新问题。

例如,在高三复习基因突变时,为了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提出了以下问题:

基因与DNA、染色体、碱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的含义是什么?碱基替换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如果不是,什么情况下性状会发生改变,什么情况下不发生性状的改变?(有没有考虑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决定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可以是不相同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可能有哪些类型?分别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有没有考虑到增添或缺失的数目以及位点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什么时候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哪些细胞可能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因哪些可能传递给子代,哪些不可能传递给子代?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的?这些特点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又如,在进行复习蛋白质一节有关计算时,可以先给出一个题干情境,然后让学生试着当老师看要如何出题。

题干:一个蛋白质分子,它共由2条多肽链组成,其中α链有30个氨基酸,β链有25个氨基酸

学生自主提出了以下题目:

①问该蛋白质的肽键数,脱水分子数?②问该蛋白质至少有几个氨基、几个羧基?③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0,问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若该蛋白质的两条肽链之间形成2个二硫键,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④问一个该蛋白质所含的N至少几个?O至少几个?⑤问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至少有几个碱基?

学生为自己能作为“老师”能自己出题而感到高兴,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成果,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就这样,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回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学生当然乐于参与其中。

2.3 问题的解决

学生围绕层层铺设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分小组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完善。在这一环节中应注意尝试引导和自主解决。

尝试引导: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在讨论时,教师除了注意巡视课堂,组织好学生活动外,积极参加到学生小组讨论中,对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及时点拨,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在展示交流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的或者错误的概念。

自主解决: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因为它们来源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这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逐渐形成科学家的科学思维。

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自设一些问题进行即时练习,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学生用一种方法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后可以让他们再思考,是否还有别的思路?如果有,该思路是否更为简捷?

例如:人类多指因基(T)是正常指(t)的显性,白化基因(a)是正常(A)的隐性,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都是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父亲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的几率是(   )

A  12         B 34          C 14         D 1

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会用作图法,画出后代所有的基因型的类型及比例,然后统计出只患一种病的概率,在作图法中,又有棋盘格法和分枝法,其中用分枝法相对简单些,其实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经过学生讨论、总结出别的方法,再比较这些方法哪个更为简捷方便,充分考虑各种解题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很有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2.4 反馈提升

这一阶段教师应当抓住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反馈训练的题量不能太大,应根据能级要求,一般设置2-3题为宜,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探究综合性问题的情境,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这将有利于增进学生思维的延展性、深刻性、独创性和缜密性。设计综合性探究问题要适度,应依据本堂课学生所形成的知识、能力基础,准确定位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

3 问题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3.1创设的问题必须有概括性和新颖性,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

3.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实施问题教学法就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创造积极、和谐、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拘束感,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同时教师要有威信,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良好威望影响全班,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学生投入学习思考活动中。

3.3遵循效益性原则

课堂教学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问题设计的效益,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人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问题,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4问题的设置要以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为依据

正确设计问题,使之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又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3.5问题教学法实施对生物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发挥主导作用,要认真备好课,要有一套完整的问题教学设计,明确的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和引导措施,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巧妙地设计问题和调节引导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伯逊著,张奇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2]黄勇.“问题解决”与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教育学院学报,2003,4:1516.

3〕袁锦明,徐作英,汪莹.高三生物复习课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2011,3:242.6

(该文发表于《文理导航》2015年第8期)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