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站在台上,我就是散文
站在台上,我就是散文
——《故 都 的 秋》说课
没有亲近,就没有散文;没有体悟,就没有散文;没有自我,就没有散文!
一、 文章特点
《故都的秋》是一篇饱含情感的写景状物散文。全文描绘了北平的秋的五幅典型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文中“清、静、悲凉”既概括了客观自然的特征,也融入了作者深沉的幽思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景交融。
二、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脉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三、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学生。
1、他们对散文阅读经验有限,易流于表面性的概念识记,对具体文本流于泛化阅读,鉴赏能力和审美经验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2、本文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作者时年近四十,描写的是北方的秋天。时代、年纪、地域的距离容易造成学生阅读上的心理隔阂,使他们对故都的秋味及悲凉的人生况味缺少感受或感受流于表面。
四、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我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1)感受形象,理解本文“客观景”和“主观情”的自然融合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寓于“故都秋景”中的独特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知分析景物特征,体悟作者的独特心境
3、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渗透于秋景中的“悲凉”及其对此况味的眷恋和赞美。
五、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美文多读,入其境识其味,熟读而深思
情境引导:激发兴趣,亲近文本,搭建作品与现实、作者与读者互通的桥梁
探究迁移:在探究学习中启迪思辨,在迁移学习中培养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于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突破重难点
六、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探究————体悟————迁移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七、 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预设两课时完成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从题目入手,设问:故都的秋就是北平的秋,作者为何不用“北平”而用“故都”二字?
引导学生联系“家乡”与“故乡”,“校园”与“故园”来感受“故都”所包含的情味。借助播放本校国光中学故园风景图片,结合讲述“我”作为老国光人的故园生活经历,将眼前与历史连接,激发学生内心向往和眷恋的情感体验,这也是题目 “故都”(包括作者寓于文本)的情味。借此达成情感共鸣,有效地消除文本与学生间的时空与心理隔阂,引领学生自然亲近文本,顺利进入本文的阅读情境,并为后文赏析“秋中情情中秋”作好充分的铺垫。
环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预设了三个问题。三个问题从易到难逐步推进,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潜入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静心赏析,体悟秋味做准备。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让郁达夫无限向往和眷恋着的北国之秋,它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寻找答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一般都能找到开头段就点明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再问:作者开头写想“饱尝”北国的秋,为什么第二段却写南国之秋?
联系以往知识经验,学生马上得出“是对比”。
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尽量划出对比的关键词句完成具体表达。
示例:“特别地”,“只能感到一点点”,“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明确: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十足”的秋味,表达作者想尽情领略故都的秋的情感。
3、那么,为了 “尽情领略十足的秋味”, 作者选择了哪些秋景图(需概括),从哪些角度来体现?
要求学生再读文本,生生之间、小组之间交流、合作。
示例:秋景图:小院秋晨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秋雨话凉 胜日秋枣
角度: 秋色 秋声 秋味 秋意
视觉 听觉 触觉 嗅觉
共同: 清、静、悲凉(十足的秋味)
这一过程,既训练了学生收集、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也强化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
环节三:精读课文,咀嚼语言,细品秋味,合作探究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秋味十足,作者对此充满眷恋。我们生命中也有同一般的故园之秋、故园之情。作者笔下哪些秋景让你动声动色动心?试着用自己的表达把它润色出来。
教师示范:
故都的十足的秋味,就在那破壁腰中静对着岁月流去的牵牛花的蓝朵里;
故都的十足的秋味,就在那一碗浸透了翻腾人生的苦涩滋味的浓茶里;
故都的十足的秋味,就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环节鼓励学生尽量调动个体已有的审美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关注修饰词和意象,咀嚼语言,在对故都秋味的增补润色中深入体味文本“情中有秋的眷恋,秋中有情的悲凉”,进而进入一种审美意境,丰富作品的意义;同时,以仿写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更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环节四:补充介绍背景,追本溯源
作者赞美悲凉的秋,眷恋秋之悲凉,这与同学们对秋景的感受有何异同?为什么郁达夫会有这样独特的情感特点呢?
文本:中国文人悲秋的传统
时代:民生凋敝,动荡不安
作者:辗转千里,颠沛流离
此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通过合作解疑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含义,进一步理解本文“客观景”与“主观情”水乳交融的特点,掌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常见方法——知人论世,从而更好把握文章主旨。
环节五:总结秋味,拓展迁移。
1、不同人生有不同秋味,收集有关写秋的诗文比较品读。
2、结合07年省高考作文《季节》,试做一番评点比较。
这样做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锻炼学生从阅读迁移到写作的能力,实现“读写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