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篇教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篇教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摘 要: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的英语教学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先进,很多老师在语篇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来增强教学效果,它的作用在于能够使语篇教学材料的内容直观化、逻辑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阅读材料。本文通过对思维导图的概念进行阐述,对其在高中语篇教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中英语 应用分析 语篇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首次提出“思维导图”(Mind Map)这一概念。思维导图是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它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以直观形象的方法让我们的各种观点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使我们的思维可视化,是一种帮助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二、思维导图对高中语篇教学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宏观理解。高中语篇教学课程的词汇量比较多,知识面较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略显吃力。所以,如何让学生对课文在宏观上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至关重要,它是语篇教学的基础。利用思维导图点、线、面、彩的特点和可视化、直观化的方式可以将课文的纹理脉络用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链,理清错综复杂的知识点和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阅读课的课程有一个宏观的理解,产生记忆链,联想到其他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语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将“思维导图”运用在英语语篇教学中时,思维导图能够借助简单的工具,运用简单的图形,将较复杂的英语语篇分解、简单化,使学生不需要浪费时间在无关紧要的内容上,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复杂的英语语篇,还理清自己的表达要点和思路,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效率。在高中语篇教学课程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让英语知识变得鲜活。它所具有的趣味性和可视化等特点,通过图片和颜色等能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单词和句子以更生动、更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新的认识,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局限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篇教学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开发左右脑思维过程,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3.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脑负责逻辑、词汇、数字等,而右脑负责逻辑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教学主要开发的是学生的左脑,通过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的英语语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语篇教学教学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它像一张结构清晰的地图,首先将课文内容层层深入,让学生由总到分如抽丝剥茧般地将问题一一解决,不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英语知识点,在阅读过程中也不再是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让他们学会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在阅读过程中减少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语篇教学教学中的应用
1.围绕文章内容联系其他知识点。高中语篇教学学习中,通常新老知识点是不断交替出现的。有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不扎实,词汇量不足,这样的状况导致他们在语篇教学课程的学习中变得越来越吃力。为了防止这种状况的发生,就需要老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通过图文并重的方式对知识点和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反复巩固。比如在学习高中北师大版必修二Unit 5《Rhythm》的时候,里面有许多有关艺术类的单词,如opera、jazz、blues等,老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联想:艺术除了可以唱歌、戏剧、舞蹈等之外还什么表现形式?让学生积极回答,从而引出其他不同的艺术类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
2.围绕文章主题构建阅读框架。高中英语,如北师大版,的语篇阅读难度一般是呈阶梯式增长,越往后难度越大;课文内容也是从简单到复杂,对课文的理解力也要求越来越高。不同于前期课文的日记模式,到了后面课文的内容一般需要学生的整体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的内容,老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运用点、线、面构成的图形模式不仅能够了解文章结构还能让学生的大脑被完全激活。比如在学习选修七unit19《Language》的时候,老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语言的内容进行分类,从有声、无声这两大方面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填充,让他们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一个具体的理解。理清了课文的框架之后,对于课文的学习就变得轻松了很多。
3.灵活运用阅读训练方式。阅读理解是一个“接受——加工——输出”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故事学新识,更要善于通过设计组织多种形式的图式活动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或是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内容,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吸收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词汇、语法和句型融入到思维导图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大致的了解。要让学生多自己动手画出思维导图,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思维意识。适当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也要用心,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是人物、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事件等,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文章的分析,让他们逐渐掌握语篇教学的精髓。
四、实践反思
思维导图在语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较大,搜集整理信息的操作量大,耗时多,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此可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整合的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形成的初步成果(如学生自己整理制作的导图)组织交流、讨论。
2.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整理制作,因此制作的成果往往会因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分歧。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则十分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筛选,在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