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2003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评论综述
今年高考作文题该打多少分
——2003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评论综述
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吴智勇
高考语文考试刚结束,各种媒体上对高考作文试题的评论便铺天盖地而来,称赞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既称赞又批判的也大有人在。同样一道作文题,不同的人各以自己心中的评判标准给出不同的评价,有趣的是,这些带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评价正好都在“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当中。你说得有理,我说得也没错,那么,这样一个作文题,该给它打多少分才能服众呢?你又打算给它多少分呢?
一、2003高考作文题展示: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二、考题中不可否认的缺陷
很让人遗憾,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不少言辞激烈的评论都把矛头指向这些缺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综述如下:
其一,命题人对《智子疑邻》这则寓言的态度过于暧昧、令人困惑。寓言揭示的是一种普遍现象,寓意是明显的,感情的亲疏远近常常影响到人们的认识,大到国际问题,小到自身经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也不难以理解。应该说,这样的话题范围并不会让考生无话可说的。但是命题者在引述寓言之后是如何引导考生思维的呢?请看题目中的提示,“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里句子间的关系是不是转折呢,如果是转折,那这两者表达的是否都指向同一个意思,而这个意思到底又是什么意思?我们再看题目,“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容易理解,但“对事物的认知”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是“必会失窃”还是“儿子聪明邻居是贼”?题目本身的观点态度不明确,暧昧而含糊其辞的语句必然让广大考生的思维在审题上纠缠不清,从而影响到其正常写作水平的发挥。
其二,表述生涩,有语病,审题难度大。看完题目,第一印象便是拗口,难以理解。“认知”术语色彩太浓,使用范围较窄,对考生来说显得较为陌生,不容易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命题者的用意是想让今年的作文题显得有思想深度、有理性色彩,但“理性”、“思辩性”的导引,未必要用太过于脱离中学生实际的抽象术语来表达,否则只能增加审题的难度,把学生搅得晕头转向。题目抽象拗口也就算了,但没想到最权威的试题在表达上也出现语病!“认知”一词,有歧义。作为动词,“认知”指的是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作为名词,却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结果。“对事物的认知”指的是对事物认知的过程呢还是结果,令人费解。另外,把包括两个层面的“感情的亲疏”这一短语,用一个“和”与本身存在歧义的“对事物的认知”这一短语连接在一起,到底想表明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和”应该连接并列关系的两个短语,但这两个短语并非是并列关系,如此一来就更让人不知所云了。
其三,限制立意,仍然没有摆脱“主题规定”的老路。“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材料中的“理”已经暗示很明显,是非对错明摆着,那么写作就只能是遵循命题者的意志来简单演绎了。表面上一个个启示相连,实际上却只允许有一种答案,绝大多数的考生只能顺着“正确的认知应当战胜感情的亲疏”这个思路去构思谋篇。于是,写议论文便大多歌颂一个批判一个;写记叙文则会编出一个个先痛苦矛盾再激烈斗争最后毅然决然的故事来;而其他的各类形式,无论怎样写,也很难显出深度和新意。当然,有人认为,考生也可以从“情人眼里出西施”、亲近之情引导审美意识等角度立意;但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被拗口费解的考题搞蒙了的考生,却又如何进行充分的发散思维,去思考超出自己学识、认知、思想水平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作文题留给考生自由言说的空间是有限的,不但不能让大部分考生自由抒发情感、表达感受,反而容易将其思维局限在“伪大”的崇高与理智、原则与真理。这一点正是中学语文曾招来猛烈抨击的一处硬伤。
三、考题中应该肯定的地方
乍一看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一想,发现它尽管存在着种种缺陷,但也显出不少新意,考题本身值得肯定的因素也是不可否认的。
其一、淡化说教,贴近生活,突出思辨色彩。历年高考作文一直把价值观、道德观放在突出的位置,立意压倒一切的倾向带来了许多弊端,容易迫使考生说假话。相比之下,今年的话题虽然是因一则寓言而起,但比较贴近生活,不像去年的题目那么伦理化,立意直奔道德主题;而是引导考生进行理性思考,把考生简单记录现象、演绎所给主题的思维习惯,导引到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现象内部本质的思考方向上来。“智子疑邻”所反映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中的每个人可能都有过扮演其中角色的经历,或为“父”,或为“子”,或为“邻”。如果在认知中掺杂感情色彩,从主观主义出发,以情感亲疏代替理性思考,必然影响到对真正本质的把握。考题暗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司空见惯的生活中隐藏着令人深省的哲理,要正确认知事物就应对生活现象作出理性的思考。
其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思考。往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材料大多来自刊物或公共读物,今年高考则以《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作为作文题材背景,有很大的教育启发意义。“智子疑邻”的故事从古到今一直存有争议,选择一个古代的寓言故事作为21世纪的高考作文材料,这其中似乎暗示着今人,我们对自己需要重新反思些什么:或者思维方式,或者价值观念,或者某种民族素质;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对传统文化又该如何认识?用古老的寓言作为话题,启发思考,是极好的创意。
其三、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今年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其含义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要求考生辩证地看问题,这样考生在写作时就不能只凭感性判断来写文章,而是要理性考虑问题,选择立议点要情理结合,感性理性要统一。今年作文,把教育、学生和社会三者统一起来,“怀疑邻居而夸赞自己的儿子”是否正确的判断,正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到的东西用到社会现象的观察处理上,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不少专家认为,纵观近年的作文试题,高考作文的设置更加人性化,更加突出对考生真善美的教育和考查。这些人性中美好的东西通过作文展现在考生面前,强调的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与修养的要求。
四、考生眼泪背后的思考
今年不少省份的高考作文平均分大大低于往年,很多考生在作文上载了个大跟头,考生眼泪的背后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每一个人深入思考的。
很多人在看到题目的那一瞬间,首先闯入脑中的一个想法“难”,并不是任何考生拿起笔就可以轻松成文,底子差的(包括理科尖子生)更是难以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来。但这并不能全归罪于试题本身。事实上,很多考生平常怕看书、不看书、只会做题,而把英语、数理化等最实用的科目放在第一位,对语文的学习则采取走鏖战题海路子的态度。以此来应对考试,这样的作文题对他们而言当然是难于承受的。素质教育提了好几年了,但评价教育的制度仍然没有改变。目前评价的最大失误在于只注重考查结果,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过程”。这就把考生或教学引向“应试之路”、“唯分之路”,至于素质、涵养等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首要关注的问题反而显得无足轻重了。过程是习得语言的必经之路,也是滋养精神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必经之路,我们的语文教育要有最根本的进步,恐怕不能只是对某种“结果”的认定,更应对某一个必经过程的关注。今年的高考作文,感觉到“难”而无从下手的,正是底蕴较差的学生。其实,只要平时阅读面广、关注生活、善于思考,是可以在话题中找到很多切入点的,大到国际问题,小到自身经历,都有立意点,也都有现实的材料。只要考生具备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解剖人性、思考问题的素养,并不是没有发挥的余地。但是新的尴尬又产生了,高中三年繁重的学习任务又能让多少考生有多少时间去关注社会、思考生活?
今年高考作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学生还很缺乏关注社会生活的眼光和对现象进行理性思考的思维能力。当前教育制度下的学生,编故事不难,记录生活情形不难,写议论文似乎也不难,找几个论据一凑就成,但文里思想的苍白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作文题难写,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中国的向来就是重感情、人情,长感性、灵性,而弱理性、轻思辩。“理性”、“思辩性”的不足,其实正是国人的思维弱点。这就是被学者们称作“思想的缺席”的思想状况。“理性”、“思辩性”不只是学生所缺失的,也是教材本身所缺失的,或者说是语文教育一直缺失的,更是整个社会所缺失的。从某种角度来说,高考作文的命题,不仅仅只是针对考生个人的,似乎更是针对整个社会的,或者是针对整个民族素质等问题而提出的重大社会课题。这次作文题正好可以导引人们更深入地反思语文教学的现状,反思我们民族的思维现状以及更深层的问题。
五、对这场讨论的暂时性小结
对今年高考作文(全国卷)评论的综述写到这里,应该是要打出一个具体的分数来了,但是我却犯难了:“该给今年高考作文题打多少分呢?” 一年一度的高考,关系几千万人十几年的心血,直接涉及到几百万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对人才的选择,必然会引发全社会对高考命题的广泛议论。情知一篇小小的综述是难以容纳众多相互碰撞的观点的,也难以提出什么有价值的看法来,对这一场讨论更是显得无足轻重。只是我想,社会热点问题能多一个人关注,总是好的。当然我也希望,对今年高考作文的讨论不要跟往年一样,话题只局限在小范围之内,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便冷寂无声。值得我们讨论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们期待更多更有见地的观点能不断涌现,去推动我们的语文、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至于今年高考作文题该如何打分,留给所有喜欢思考的人们去完成吧。
(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