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
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
——追求写作上自我实现的人生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362321)吴智勇
一直以来,高中写作教学的任务似乎只是为了应对那道占有相当比重的高考作文题。的确,作文得分如何直接影响到高考语文的总体成绩,但如果只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培养学生应试写作的能力定位为高中写作教学唯一或首要的任务,那未免就是一种唯功利的教育短视行为。这种教学行为的定位自然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教育的本质的,但这种短视行为长期一直没能得到消除,除了受到应试教育和功利心态的影响外,还跟相当一部分语文教育者对写作的本质以及写作教学的理解有失偏颇有关。那么,什么才是写作及写作教学的本质;写作教学又怎么才能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基本写作素养的有效提高,以满足学生应对现代社会之需及自我发展之需呢?
一、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
对写作本质的认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写作教学的过程组织及目标实现。关于写作的本质历来都存在着不少的分歧,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虽然对写作的功用涵概得比较全面,但实际上仍未能道出写作的本质,没能突出写作主体这一“人”的因素,显然与新课程的“人本”理念不相契合。受这种流行观点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写作教学处理得过于简单,把教会学生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看作是教学的唯一目标,甚至生硬地将写作教学直接指向高考作文,进行纯粹的“高考体”的写作训练。对写作及写作教学不够科学的认识使得写作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充当了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现象的替罪羊,招来广泛的指责甚至谩骂。
为此,我们迫切需要理清写作的真正本质,合理定位新时期高中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最高的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即人的尽其所能或才能的充分发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较低层次的满足,比如生存的需要的满足;但人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后,还应该追求事业上的更大发展以及精神上的不断自我完善。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生应该建立在生存之需与精神超越这两个层面上。写作从一开始就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写作应生存、生活之需而产生,它是人际交流的手段,是社会人、现实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从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到理论型、学者型的人才,从企业家、教师、科学工作者到领袖人物,概莫能外;写作着眼于所谓的“经世致用”,它渗透服务于行行业业,凝聚着人生事业的成功经验,“是人生建功立业的组成部分”[1];而“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们通过写作在创造、承传了文化和文明的同时,也能唤醒自己的“言语意识”,从而踏上了“诗意人生”自我实现的言语之路,[2]塑造了辉煌、不朽的生命,使短暂的人生获得了永恒的价值,即所谓的“诗意地栖居”。可以说,写作的真正本质指向的是个体自我实现的人生。那么从这个意义层面上理解,写作教学就是引领写作者通过言语行为去实现自我人生的一种高级言语活动,它要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技能和写作实践能力,也要发展其心智素养,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凭借言语的智慧和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提升人生的境界。
引领写作者追求写作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是着眼于学生个体写作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写作教学观,因而与新课程“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位为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其工具性价值指向的是人的语言形式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人文性价值指向的是人的气质、情操、境界等情感力量的养育;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学科要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实现”奠定基础,为时代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其根本指向正是“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那么,当前的高中写作教学理应以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以人为本,指向未来,“引领自我实现的诗意人生”[3]为导向,而非仅仅消极地服务于高考作文。
二、对当前高中写作教学所面临尴尬的思考
以“应试作文”为本位的写作教学,由于没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社会有着不断扩大的写作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视作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写作教学与社会的写作需求相关性不高,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后,常因所学入不敷出而难以从容应对社会众多的写作需求,以致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这样的尴尬实在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但又不得不深思的。
人首先要“活着”,生命才能有所附丽,先要生存,才有主体的充分发展可言。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需求,这就要求写作首先要立足于实用与应需,写作教学自然不能无视这一关乎生存的基本需求。高考是人生的大事,高中的写作教学自然不能否认要培养学生应试写作的能力,但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考试,而是智慧的引导、情感的培育与素质的提升,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提高其综合的写作素养,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远比掌握应付考试写作之需的技巧来得重要。基于应试目的的写作教学正是由于缺乏长远的目光,只从最肤浅的实用之需来组织教学,必然会因忽略写作的工具性价值和社会的实际写作需求,而不能以“经世致用”思想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的写作学习,自然也就无法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追求事业上的自我实现的基本写作素养,自我实现的人生自然无从谈起。
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除了事业成功之外,还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富足;人不仅要好好活着,还要活得像个“人”样,活得有尊严、有抱负、有风采、有价值。因此,我们在追求写作教学如何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写作素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构成完整人生必不可少的个性、情感、思想等“诗性”的培养。长期的过于关注短期功利追求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极度荒芜了;只要想想那些司空见惯的由“应试写作”所衍生出来的缺乏个性、情感、思想的“畸形”写作成品,我们就不能不心怀沉重之感。学生作文中的个性、情感、思想的缺席正反映了学生“诗意”的匮乏以及人生的苍白。我们固然要将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作为写作教学的指归,但如果只是将“应试的实用”扩大为“应世的实用”,而不注意弥补学生的“诗意”的不足,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仍然会是精神荒芜的“单面的畸形人”(马尔库塞),他们只能是如西方人本主义学者所说的是“人事上、统计上和平均意义上的人”,而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所强调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的人。因此,写作教学不但要指向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的“经世致用”,还应该“给学生以更具人文性和人性的终极关怀”,指向“诗意人生”,以便“发展人的智慧、抚慰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从而“使人摆脱生存困境,从根本上改善人生存处境”。[4]也就是说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的写作既要立足于“经世致用”的“应世之需”,又要追求“诗意人生”精神超越的“存在性之需”。这才是完整的、前瞻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中写作教学。
三、追求写作上自我实现的人生
自然,寄希望于在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中就能实现“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的育人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这两个层面的人生追求只能贯穿在整个人生之中。教育只能是引导,塑造和追求自我实现须学生自己来完成,任何教育行为都无法保证人生。所以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应该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实际,以“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作为理想目标,唤醒学生在写作上追求自我实现的意识,“使他们能走向、拥抱并努力开创自己的言语人生。”[5]也就是说,新时期的高中写作教学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6]
为此,在实践上我们应该关注写作素养的养成过程,既要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技能和写作实践能力,也要发展其心智素养,使学生在知、情、意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求得在写作上的“自我实现”。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的相对狭小,视野常常局限于自我的周围,“应世之需”的写作对他们来说还不是很经常的,平常教学中教师所预设的“拟应世”写作要求常常难以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即使是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针对于高考的写作训练也显得勉为其难,他们更不会因为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需要而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写作学习与实践。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成长,学生出于主动沟通需要和表现自我需要的自主写作活动实际上是增多了,学生更愿意写一些学校写作教学之外的能体现自我展示才情的文字。如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研究的乐趣,他们也愿意将自己的感受付诸文字的。因此,写作教学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学生脆弱的写作需求,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使他们能够在综合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将写作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改变由教师“命题”学生“审题”的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追求写作上的自我实现与满足”,还给学生一个自由写作的空间。
高中生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但他们渴望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表现自我,以便获得社会认同。当他们在实践中需要写作时,常常会因写作经验不足而无所适从,但在得到有效的写作指导后,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十分高涨。因此,与其以“拟应世”之需来组织写作教学活动,倒不如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根据需要来学习写作。“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7]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多了,常见文体的写作必然会扩大到跟生活实践有关的写作,写作教学应尽量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观察、发掘生活,“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8]
“负责任地表达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修辞立其诚”。写作是人格修养的外化和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追求是写作者自我实现的要义。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和纷繁复杂的世态白相的消极影响,中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是“虚假”与“矫情”和传统价值观的消解。我们的学生为了表示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不惜让双亲在自己的作文中或离开人世或身染重疾或身体残疾;为了表现个性和追求创新,以或欣赏或激愤的态度宣扬不良、庸俗的人生观、世界观。笔者在参与2003年的高考作文评卷时就多次遇到让人不敢苟同、令人担忧的作文。如有的学生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渲染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那种混乱、迷离的生活情景,思想庸俗不堪;有的学生虚构了一篇离奇的四角、五角恋之中,陷入低级趣味之中。在诸如此类哗众取宠,虚假矫情低俗的作文完成之前,作者的灵魂已经死去了,个性已经被磨灭了。新时期的写作教学要拒绝伪装的、庸俗的、幼稚的思想和虚假的情感,就应该继续提倡“文与人的统一”、“文章即是人格的体现”等传统的作文育人观,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发现自我,了解周围世界,形成独立人格”,[9]使他们明白,学习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只有当学生懂得了文与人的统一,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人与社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培养美的情感和高尚纯粹的思想,才能建构出属于自己的“诗意”的精神乌托邦,寻得心灵的充实和人格的真正完善。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如果能够使自尊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将有利于自我实现。因此教师在组织写作教学时,应该尽量使学生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比如,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多些民主自由的气氛;讲究习作点评的艺术,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为学生建立自己的网上文章专栏,或者推荐到各种刊物上发表,组织参加各种作文大赛等。学生在写作上获得的尊重和所体验到的成功的乐趣,无疑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促使他们主动追求写作上创造自我实现自我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这种内在的感受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经验”。在高峰经验中,个体实现了自身人性的最高点,能面对现实、肯定自己和别人的长处,有抱负和胸襟,独立自主、富于创造。高峰经验虽然短暂,但能促进个体去完成持久的、高尚的生活意义,超越平凡的生活。这个时候,写作对他们而言已经是自我实现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内在需要了。
拥有“诗意人生”的人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充满劳绩并“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当我们看到写作已经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时,我们可以说,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的追求已为他们人生的自我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了,他们能够以此为起点,开始踏上了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诗意的“言语人生”之路。
注:[1]孙绍振等著:《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绪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P1。
[2]这种观点请参看潘新和主编的《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前言部分及其发表在《福建教育》2003.7B~11B上的系列文章。
[3][4]潘新和:《建立“写作本位”教学规范》,《福建教育》,2003.8B。
[5]潘新和:《语文之醇境:引领言语人生》,《福建教育》,2003.9B。
[6][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P2、P9。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文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P352~363。
[9]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1月,P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