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

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与对策

发布时间:2004-05-19 作者:吴智勇 发布者:吴智勇 阅读 : 9725

校本教研课题方案:

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与对策

南安国光中学语文组  吴智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应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效率低下的现象,因此,如何进一步改革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希望能通过对学生作文学习状况的分析,和对目前作文教学状况的反思,找出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的途径。

二、学生作文现状的分析

1、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的心态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思维活动要求较高的写作有畏惧心理;课业负担沉重,

阅读量少,视野比较狭窄,易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畏惧心理;与社会交流少,对周围的人和事观察不够,缺乏写作素材和采撷灵思的契机。因此作文内容大多空洞无物,无法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以致对作文兴趣索然,视为畏途。

2、思维不活,思路狭窄,思想幼稚的困境

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重,自由活动和社会实践时间偏少,作文的材料贫乏,写作难有新意。再者,多年的应试作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被迫按应试模式写作,以致头脑僵化、思维阻塞、文思枯竭,创造性精神被消磨,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并逐步形成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题材雷同,矫揉造作。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一统化标准的束缚下,作文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上深陷固定模式之中;学生的作文也被一系列或隐或显的苛刻要求逐入了一条狭窄不堪的死胡同,思想幼稚苍白,思想的触角只是停留在生活的表象,而未深入复杂的深层去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以致题材单一,主题过于轻浅甜腻或过度拔高,难以突破困境。

3、过于追求写作的技巧性操作

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他们经常把注意力多放在写作结构技巧上,他们不少的作文立意、构思和表达都四平八稳,很合规矩,能注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中心突出,行文流畅,但很难令人产生共鸣,原因是他们只是凭借某种语言惯性,结构模式、技巧的运用,纯操作性地向前推进,他们在作文时不约而同地编出雷同的故事,抒出相似的情感,用统一的写作模式以满足统一的作文要求。这种机械性作文制约着学生作文的思维层次的提高和具体表达形式的丰富,从而陷于价值观审美观一元化的思维模式中无法超越。

4.语言贫乏表达能力低下的障碍

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常存在"心里有话说不出",或"爱你在心口难开"的语言障碍。具体表现在:

说不出:纵有千言万语,落笔时,"一时语塞"。

说不准:纵然心中"豪情满怀",落笔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那么无力"。

说不好:"满纸荒唐言",无人"解其味",只能感动自己,不能感动别人。

三、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1、作文教学观念滞后

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注重于方法技巧的指导。不少教师在这些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他们常进行理论性的如审题、立意、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等知识化的作文教学指导,并要求学生写作文尤其是写考场作文时务必严格规范。如此训练大有"新八股"之嫌,这种滞后的作文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2、欠缺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学体系

现今中学语文教材,以阅读训练为主,作文知识和作文训练包含其中,散见于有关课文及单元知识之后,形成不了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材体系,没有作文教材或者说没有理想的作文教材是导致中学作文陷入低效率低质量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3、作文教学的无计划、随意性

一直以来,不少语文教师都是把作文训练作为讲授课文的缓冲间歇带。既缺乏一学期的作文训练设计,更没有每次作文课的施教方案。往往是随着教师的兴趣随意命题,提几点要求,让学生苦思冥想,各显神通。如此盲目无计划的写作指导,没有训练梯度,不能形成一个体系,不但无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容易使之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大忌。

4、作文指导形式单一,效率低下

指导中一味宣扬"立意要高"的衡量标准,在作文教学中总是耳提面命地指令:主题要深化,感情要升华,基调要高昂,必须写光明,写本质,写精神追求。于是,学生自觉地压抑不同于"他者"要求的"个性经验"和"自己的声音",而习惯服从于现有的"精神套路"。其次,刻意追求文字功底的老练、纯熟,没能注意根据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去表现自我情感、自我体验,致使学生的作文出现淡薄角色意识的话语趋同,语言了无意趣。再次,文章习惯于纯理性的叙述,或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甚至信手拈来背得滚瓜烂熟的哲学原理、人生道理、套用滥用。作文话语不负载个性,不负载情感,不负载人格,缺乏个性,迷失自我。

作文形式仍局限于封闭的、单向交流的、个体性的狭窄圈子;批改者、批改方式单一性;作文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全权包办。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写作效率低下,体现在质量和速度的低下。"速度低下"是学生作文过程耗时多,教师批改周期长。这些都不利于及时反馈调控,导致作文教学效益低下。

四、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立足教师和学生实际,在分析和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实破口,探索出路。针对学生的作文现状,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材料的积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学习语言,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从实际出发,构建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体系,有计划多形式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同时探索有效的作文批改、讲评的新途径。当然,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只有在不断的反思-分析现状-摸索探讨-总结回顾的过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才能真正找到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途径。

五、应用的研究方法

1、 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写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为课题研究积累材料提供依据。

2、 实验法。通过准实验的方法,实施制定的实验计划,在实验中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变化,总结规律,构建相应对策体系。

3、 个案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4、 行动研究法。针对"问题-反思-实践"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实施行动,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5、 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找出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6、 文献法。参考其他资料,吸收先进的理论成功,归纳总结,构建完整的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

六、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01年8月--2001年9月)学习相关理论,制定课题研究计划,上报课题报告。

第二阶段:(2001年9月--2002年8月)实施第一阶段研究,依据议定书计划实施。

第三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0月)对第一阶段研究进行整理及总结,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修正原定计划,根据存在问题及成功经验制定第二阶段研究计划。

第四阶段:(2002年11月--2003年4月)实施第二阶段研究,依据第一阶段的研究体会继续进行研究。

第五阶段:(2003年5月--2003年7月)课题研究资料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总结课题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尝试推广实施。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