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披文入情 以美塑人——论中学语文审美教育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此背景下,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完善人格培养。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媾合物,由两者的本质所决定。它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教育的整体功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进而完善其人格结构。施行语文审美教育必须重视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抓住美育特征、遵循美育原则,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发展其人格。
关键词:语文审美教育 人格 情感 培养
导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育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在语文学科中提倡素质教育正是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这是广大语文教育者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概括与总结,更是中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责任与挑战,已成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教育应该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之在诸方面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正是在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上提出的。因此,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1是以人的发展为指归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表现为一种新的实践模式,只有真正贯彻到各学科的具体教育实践中,才能从根本上对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促进作用。中学众多的基础学科中,“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2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影响到个体知识、智力、能力整体结构体系的形成与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发展。毫无疑问,语文学科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头戏。在中学阶段切实抓好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其人文性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生命为指归。语文学科“熔德育、智育、美育为一炉”,具有全面教育的整体功能,是形成学生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以期达到完善人格、陶冶情感、发展智力,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目的。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涵十分丰富,这是整个教学中极其活跃的因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要求,并不是外加的任务,而是要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素质发展的潜能,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审美教育已为语文界所共识。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和最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都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浓厚的人文色彩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性质,这是中学语文实施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丰富的审美因素则使中学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审美教育的总体目的,在于使学生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使它与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协调发展,互相促进。19世纪俄国伟大的女学者科瓦列夫斯卡娅曾形象地解释过审美素质对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在心灵上作为一个诗人,就不能成为一个数学家。”○3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何通过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来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将是新时期语文教育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 审美教育的价值与中学语文教学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三种最基本的要素:认知、意志和情感。与此相应构成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或人格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亦即传统哲学所说的知、意、情。这三者的协同作用使人的心理既对客观世界做出反映,又能形成一种行为动力转化为人的实践活动,积极地影响与改造客观世界。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的活动,与这三者对应,教育应该对人进行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才能发展完善的人格。美育作用于人的情感,对应于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亦即所谓的“情育”,是通过培养学生个体审美素质的教育活动来实现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发展的。王国维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4蔡元培也持同样的观点:“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与智育相辅而成,以图德育之完成也。”○5审美心理结构建立在智力结构和伦理结构规定的价值上,又反作用于智力结构和伦理结构,为它们提供新的动力开拓新的境界。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情感既包含着一定的理智和意志内容,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提高。难怪歌德会说,感情是一个活着和行动着的人的灵魂。因此,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入的情感。
美育——情育较之一般的思想教育和智力教育,有着明显的优越之处。一般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总是要求人们依照某种理性行事,而和人们内心感性的冲动、自然的情感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即使理性取得了胜利,也是后者的暂时屈服。而美育的目的就是要对感觉、冲动、情感进行理性的引导,使之成为理性化的自然,从而使两者能够和谐地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实际上也起到了思想教化的作用。如果能从美育方面对学生施行思想道德教育,那效果将会是“锦上添花”。
实施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即审美过程中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评判力等。这些能力又是构成智力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抓住了美育也就抓住了教育的关键,从此种意义来说,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个体的完善提高。别林斯基认为:“只有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只有美的感情,学生才能提高到宇宙的思想,并了解自然和一切现象的总体。”○6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儿童到少年时期,人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形象思维,形象的、具体可感的东西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判断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即使进入了青年时期,抽象思维开始代替整体知觉的认知,形象思维仍在人的认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可以说,这种由启蒙时期开始积淀起来的形象方法,将终生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正因如此,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等感性因素往往成为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浓厚兴趣的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求知寓于求美之中,那么获取知识就必然沉浸于美感的体验之中。这样,学习的过程就成为一个不断获取知识,同时亦不断获取美感的过程。学生在智力增长的同时,其人格也必然会在这一无形的过程中不断的得以成长、完善。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在整体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的素质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其所包含的各种素质因素是相互影响促进的。因而,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活动,审美教育在学生的和谐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换的作用。人格是一个整体,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诸育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渗透互相配合的,人为地强调其中某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作用,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是不利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以“智力第一”为目标的中学教育存在着众多的弊端,将使教育走向歧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正是为了克服当前教育中的种种片面性,使教育逐步走向正轨。因此,中学语文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思想,无疑是对当前教育模式的一种有意义的反拨。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灵活动,语言是最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7语文教材是言语作品的集合,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语文学科正是以此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的。通过语言这一思想交流工具,人们既可以载道明理、表情达意,又可以进行思维想象、审美创美,使言语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思想性、情感性和美感性的人文色彩。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作品学习作为一个人应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形成感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过程。在所有言语作品中,文学语言是作家用于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材料,是以人的情感为本的,这是语言人文性的最高体现。因而,学习文学语言,其实就是攀登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中美的境界,学习用美的眼睛、耳朵去感知世界,用美的心灵去体验生活,使个体在精神上得到完善。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最高体现,也是语文教学中美育价值的最重要表现。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文学语言的美育价值。鲁迅先生曾把文学比作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给人间的圣火。文学虽然没有旋转乾坤左右世界的力量,但它确实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杰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伟大精神力量就曾使一个小偷改过自新,从此走.上正道。在中学阶段,历史、政治、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几乎是在发展学科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理性,如果语文再不关注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心灵,我们所培养动来的将会是“单面的畸形人”(马尔库塞)而牺牲了其人性的健全与丰富。我们不能不看到教育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国外许多教育家的研究证明,优秀人才的出现,不仅决定于其知识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良好的个性、感情、意志和美德。因而,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使其必须重视教学中的美育价值,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来协调中学各育的关系,完善其人格结构。这是中学语文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及美育特征
审美教育要以情动人、以美育人,那么作为审美活动的对象,其本身就必须具备美的因素即浓厚的情感因素和优美的形象因素,才能使受教育者易于感知、动情、移性,获得美的陶冶。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合成,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中学语文教材坚持选用名篇名作,选材范围非常广;论内容,古今中外名篇名作,久经时间考验,历来脍炙人口;谈形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精彩活泼,娱人耳目。语文教材通过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特别是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给学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审美源泉,为语文审美教育准备了极为充足的条件。这是中学语文施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实际上,中学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包含有美育的因素、成分。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融汇在语文教学之中,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美是诱发情感活动的主要因素。语文教材中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它们作为感情的激发媒介,激起情感的滚滚波涛,或喜、或悲、或笑、或怒,披文入情;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得以陶冶情感、发展心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语文教育就在感情的浸润中收到了以美塑人的效果,实现其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即人格的完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是极为丰富的,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之中,是整个教学中极为活跃的因素。但这只是施行语文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要真正实现其教育目标,教师除了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充分发掘、占有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外,还必须根据语文美育的基本特征进行创造性的美育实践,切实培养学生的个体审美素质。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有:形象性、情感性、过程性和全面性。
关于美,黑格尔认定,“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8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9这说明了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作为审美教育媒介与工具的审美对象,都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方式存在,离开了具体感性的形象,就不成其为审美对象。因此,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总是通过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育者的。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王国维称之为“情育”,它总是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感受,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共鸣,情绪上的陶冶。人们常说,审美教育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这种动情性即情感性,正是审美教育的又一重要特征。形象性和情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特征,是审美者情感的形象化表现与体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注美育,必须同时关注这两个特征。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10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作家在一定情感下形象思维的产物,寄托或表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在文学作品的审美活动中,艺术形象诉诸读者的想象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披文人情,受到感染和启发。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是随处可见的,要施行审美教育就必须从艺术形象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这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创造美。这也是语文教学对个体审美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爱憎,在理智上明辨是非,在思维时获取知识,在审美中得到熏陶。
如果说中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是由其审美对象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话,那么其过程性和全面性则是针对其本身的活动特点而言的。
语文美育的过程性指的是语文美育作为一种促进个体情感生命成长的教育,其目的、功能与价值的实现表现为一个过程。语文美育是自觉参照、运用审美规律,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素质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是适应个体情感发展的需要,即个性情感创造性表现与升华的需要而成立的,其目的在于满足这种需要,提高这种需要的水平,只能实现于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就语文美育培养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须的主体精神能力——审美能力——而言,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贯穿于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是一逐步提高的过程,体现出明显的过程性。就受教育者来说,美育的过程就是个性情感生命的成长过程,需要受教育者的积极投入、参与和介入来实现其个性情感生命的提升。表现与升华,实现与提升构成了个体情感生命不断超越的成长过程。因此,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性表现为,主体内在情感需要的驱动与定向,情感生命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语文审美教育着眼于人格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涉及受教育者整体人格的每一层面,关心它的全面发展,因而又具有全面性的特征。审美活动是一种心理行为,体现为个体的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这一活动要涉及到心理的感性方面,既是一种促进个性情感生命成长的个性化活动,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又要受到个性成长外在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一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内容。审美活动中心理行为的复杂性正是美育全面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另外,中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色彩浓厚的综合性基础学科,涉及到感性与理性,个性与社会性,德、智、美等方面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个体人格为目的,也具有全面性的特征。因此,全面性是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基于教育活动本身特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三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原则与审美素质的培养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需要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学科内容与美育内容,学科教学方法与美育实施方法,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与审美素质培养等诸种矛盾,才能做到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不悖于审美教育的原理。根据中学语文教育本身的目的、特点,借鉴一般审美教育的原则,可以试着提出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创设情境原则、相互交流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一)创设情境,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
语文审美教育,情感是最关键的因素。感情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性灵、完善人格的内在驱动力。作为审美熏陶教育的主导因素,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特点,自觉选择、利用各种审美媒介,如环境、气氛、事物、艺术及教师本身等审美因素,创设相应的审美情境。从而构成一个审美心理场,使其作用于学生的审美心境,达到熏陶感染,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审美陶冶因素是丰富的,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陶冶因素的丰富性导致了审美情境创设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是语言描述、多媒体教具演示,也可以是情态动作、角色扮演,或直接利用既有环境,都能起到强化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感情营造审美心境的作用。在所有情境创设方法中,语言描述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教师把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富有情感的讲述,由语言到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把文学作品中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呈现到学生眼前,唤起他们的情感,触发他们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行动的“催化剂”,使其能够自觉参与审美教育活动,培养审美素质,完善人格发展。
由于学生的兴趣、个性、情绪具有差异性,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审美倾向;也由于时空的影响和制约,会形成个体审美心理的“失距”。因此,教师在创设审美情境、营造学生审美心境时,还必须注意审美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审美意趣。讲究“开讲艺术”、“铺垫艺术”、“高潮艺术”、“收场艺术”,充分利用审美对象的“移情”作用,以调适学生的情绪,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趣,使其审美情绪得到广化、敏化和深化。总之,教师要始终考虑学生这一主体,把学生当成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认知者、审美者;既要抓住文学作品中能够激发学生感悟的情感性、哲理性、意象性等美的诱发因素,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情绪、心理距离;才能引领学生步入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逐渐形成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美的直觉,最终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
审美活动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创设审美情境、营造个体审美心境,为语文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审美心理场,这个审美。乙理场将产生明显的“场效应”。
(二)相互交流,深化主体的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是语文审美的核心,它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相互协同,并以复杂的方式组合而成的领悟、体验系统。无论是审美态度,还是审美趣味,抑或审美能力,都必须通过审美心理对美的感受过程产生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主体的愉悦把握和领悟,又有主体对客体观照的创造性补充与发展,通过“移请”,主体和客体在审美观照中获得了相互交流。但由于学生审美经验和审美理论知识的不足,在审美时难以形成自觉的审美感受。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观照时,应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有关审美对象和审美理论知识,同时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经验抛露给他们。这种情感交流将创造一种最佳的审美情境,使学生无拘无束、轻松自由地感受到情感的培育,有助于他们启迪智慧、开拓视野、触类旁通,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自觉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一个双向回环的过程。教师还应注意到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单一走向的过程,而要受制于教师、学生两个审美主体与审美媒介相互关系的性质和相互影响的条件。因此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不同的审美期望和需要,参差的审美感受水平,讲究“导”的艺术,使美育能够适时、因文、因人制宜。语文美育的审美感受,归根结蒂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来完成。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审美对象——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化学生的思维,指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美、捕捉美,使其由形象的感知上升到运用想象与联想获得美的领悟(理解),从而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更深刻的阶段,把学生带到自我生成的、感受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诗意”世界,使审美感知获得深化。
(三)循序渐进,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
语文审美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个体情感生命成长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过程性特征。这种过程性决定了语文审美教育不能企求一下子使受教育者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而须要循序渐进逐步培养,由较低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到较高层次的审美感受,使其情感和心灵不断得到陶冶、锻炼。
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某种参造,决定着审美心理活动的方向,又是审美判断的尺度。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讲是人从审美对象上直观自身。每个人因为生理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生活境遇和人生阅历的不同,从审美对象上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会存在质与量的差别;加之审美对象本身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会导致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差异。所以涅多希文说,具有真正的趣味——这是完整个性的重要标志,趣味永远揭示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或多或少的精神内容。○11从审美趣味上可以见出人的精神修养。因此要发展完善的人格,必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这是美育更高层次的内容。
培养审美趣味同样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审美实践中,学生常常存在着三种错误的审美趣味:一是“买校还珠”,领悟不到美的实质;二是“剜烂留甜”,分不清精华与糟粕;三是“误把快感当美感”,情趣不高、格调低劣的作品反而备受青睐。语文审美教育要按美的规律塑造学生的灵魂,用美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统一教育,不能不重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美育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因素甄陶情感,充分感受语文或生活中健康高尚的情感、思想、言语、行为,认识客观对象的特点和本质,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在鉴赏艺术美的过程中领会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流派作品的特色与表现手法,丰富审美感受;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美的尝试创造,加深对美的理解,使其更自觉地塑造自己美的心灵;从而使其在提高审美趣味的过程中,整体审美素质得到发展与提升,最终完善其人格结构。
结语: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前瞻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人的主体性、解放人的主体性并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时代。这一时代特征为教育注入新的内容,也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我们把再塑国民性视为步入现代化国家的条件之一,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必须具有弘扬人的主体性、促进国民文化心理现代化的功能。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最重要途径,它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已为广大教育者所关注与认同。审美素质作为主体的人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之一,必须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12。因此,人类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这是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学语文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媾合物,是由二者的内在本质与特殊的教育目的所决定。它以解放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结构为主要目标,是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实践方式,无疑在整体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教育发展了人的素质,素质又为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无限的潜力。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必然也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成为培养人文素质的最有效途径。
注释:
(1)《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许凤琴等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
(3)转引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1月第1期。
(4)《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转引自《语文教育学导论》王尚文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5)《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6)(10)(12)转引自《中学语文美育》韦志成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7)请参看《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8)《美学》(第一卷)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
(11)转引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2月第6期。
(本文为笔者的大学毕业论文,曾获泉州市基础教育论文大赛二等奖、福建省基础教育论文评选三等奖)